原标题:乐清推出“乐调乐和”新模式(引题)
创新化解矛盾纠纷机制(主题)
温州日报记者 庄越 通讯员 叶志成
近日,乐清市的“乐调乐和”区域调解品牌成功入选浙江省乡村善治实践案例,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乐清经验”。该品牌以“乐调万家事,乐促万家和”为理念,围绕队伍建设、渠道创新、机制完善,打造“1+4+514+N”大调解格局,推动矛盾纠纷高效化解,提升群众满意度。
夯实基层调解力量 构建全域化解体系
乐清市依托“1+4+514+N”县乡村三级调解网络,整合市级人民调解专家库、片区金牌调解员、村社调委会、商会调解室、新居民调解室等资源,构建全域调解体系。同时,组建由“两代表一委员”、法律顾问等50余人的调解志愿者队伍,设立家事纠纷调解站和调解点,实现90%以上矛盾纠纷在镇村两级化解。
2024年4月,乐清市创新成立“张月荷调解工作室”,采用“1+X”模式,专注小区治理纠纷。工作室成立以来,共接访案件1453件,成功调解1051件,调解金额达7264.7万元,为老百姓节约诉讼等费用近400万元,成为社区治理的“暖心窗口”。
2025年1月,蓝铂湾小区302户业主因开发商延迟交付57天,与开发商产生纠纷。业主们吸取此前另一小区业主的维权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未诉讼,而是寻求调解。经张月荷调解工作室多轮协调,双方达成协议,开发商同意40天内完成赔偿支付。截至2月初,已有231户业主收到赔偿款,其余业主也已预约签约。此案成为该工作室最具影响力的小区调解案例,并促使玖越庭小区部分原本坚持诉讼的业主,也转向调解渠道并成功获得赔偿。
此外,乐清市依托市婚调委专职人民调解员,整合李西琴社会工作室资源,成立“娘家人家事服务中心”,推动婚姻家庭、医疗、交通事故等领域的行业性调解,进一步拓宽覆盖面。
创新调解方式 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模式
乐清市构建“一个中心+多个组织”模式,依托县镇两级社会治理中心,联合品牌调解室、行业调解组织、专职调解员,形成多层次矛盾纠纷调解网络。在基层,设立家事纠纷调解站、反家暴调处中心、“老乡·娘家人”维权工作室,实现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化解。
同时,乐清市推行“一站式+线上线下”调解模式,依托“浙江解纷码”“浙里办”“共享法庭”等数字化平台,实现“掌上办、随时调”。在线下,打造“和为贵”“以外调外”“商会调解”等特色品牌,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点单式调解服务。例如,乐清市城南司法所曾成功调解一起美籍老人与商场的赔偿纠纷,仅用4小时克服语言与文化障碍,促成和解,展现了乐清调解的专业性与包容性。
此外,乐清市还创新推出“矛盾纠纷会诊机制”,由社会治理中心、法院、司法、公安、信访等多部门联动,针对复杂、疑难矛盾开展“集中会诊”,精准施策,提高调解成功率。例如,在一起涉及跨区域劳务合同的纠纷中,调解员通过远程连线、多方协调,仅用3天便促成双方达成协议,避免了一场可能持续数月的法律诉讼。
健全分层调解体系 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乐清市建立常态化排查机制,调解组织主动参与乡镇(街道)矛盾纠纷排查,推行“人民调解+网格”制度,确保矛盾化解不留死角。同时,实施网格、村、镇、市四级联动调解,形成“五联调、三协同、四强化”模式,打通调解堵点,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在劳动纠纷和工伤案件处理中,乐清市推行“速调速援速裁”机制,大幅提升办理效率。2024年,乐清市成功调解涉薪劳动争议纠纷330件、工伤案件375件、法律援助劳动争议案件588件,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去年7月,章某与务工人员范某因47000元工资纠纷发生争执,调解员调查发现设备故障是争议的根源。最终,双方达成协议,章某支付40000元工资,范某补偿7000元设备损失,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此外,乐清市加强与法院、检察机关的联动,推动“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机制落地,让调解协议具备法律效力,进一步提高履约率。例如,在一起涉及三方企业的合同纠纷中,法院在立案前引导当事人接受调解,最终通过司法确认程序,使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力,有效防止“调而不履”现象。
未来,乐清市将持续深化“乐调乐和”品牌建设,优化调解服务模式,强化线上线下联动,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不断完善。通过更精细的治理、更高效的服务,让调解更暖心,让乡村善治迈向更高水平,为群众提供更加安心、和谐的生活环境。
来源:温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