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在光谷创新涌动的晨光里,一群身披法袍的“青晞者”正破土生长。这些青年干警既承载着江汉平原的千年诗意,又浸润着科技之城的时代晨露。如同晨曦中的向日葵,以稚嫩根系扎进司法实践的土壤,在办理每一起新型知产纠纷、追踪每一笔涉众执行款、拆解每一个前沿法律难题中,将青涩淬炼为担当。
当改革基因融入青春血脉,他们用凌晨四点的出击应答正义的叩问。在这里,年轻不是经验的注脚,而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欢迎来到“青言晞语”,聆听春芽破土成长的声音。

从律所到法院:
我的角色迁徙与天平守望
张煜尧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执行局五级法官助理
2022.09入职法院
2022年秋,我脱下律师袍换上法院制服,加入东湖高新法院开始了新的修炼。角色迁徙后,审判台下方的书记员座位就成为我观察司法天平的最佳观测点。
初时熟悉的一切,都恍若镜像世界。
以前很多被我诟病的,诸如“审判慢”“执行难”“电话打不进”等问题,都有了合理的解释和切身感到无可奈何。
曾经我窃笑大批法官英年秃头,现在凝望着他们确是满眼尊敬,也有革命战友般的惺惺相惜,因为我有回旋镖慢慢飞回我身上的不祥预感。以上我认识的改变,是我重新认识东湖高新法院一个缩影。

东湖高新法院的“新”,不仅在于其身处开发区位的特质,更在于这里干警平均年龄较轻,骨子里流淌着改革基因。这里的创新走在司法改革前沿,是融入日常工作的务实探索。
初到法院时,我惊讶于电子卷宗深度应用、无纸化、集约化等创新。程序上极致简化,实体上所有材料依照时间或类别自动归集。法官、书记员每个记录系统实时留痕,让司法运行可视化,更加公开透明。
更让我触动的是这里对新型案件的包容态度。面对涉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或新型诈骗套路等前沿领域纠纷,这里从不以“法无明文规定”为由推诿,而是以法律原则为纲,在法律精神、专家论证、跨部门研中探寻裁判路径,让我看到基层法院在时代浪潮中的担当。
法院的庄严建筑里,藏着太多的司法温度。这种温度在同事间的相处中、在对待当事人的细节里。
刑庭:重新理解“案结事了”的真谛
刑庭的“判后答疑”制度让我重新理解“案结事了”的真谛。
面对情绪激动的被告人及其家属,承办法官会耐心拆解裁判文书中的法理逻辑,会语重心长的讲生活道理。
有次目睹法官为一位不识字的老人逐句讲解判决,一小时的解释结束后,老人虽仍红着眼眶,却郑重地鞠了一躬:“判我儿有罪我难受,但道理我听明白了,他确实错了。”
这场景让我顿悟:司法的权威,不仅源于裁判结果的公正,更来自让人“感受到公正”的沟通艺术。
执行局:天总是亮的比别人早
执行局的天总亮的比别人早,黑的比别人晚。荆楚雷霆行动时,执行法官们会逐一梳理次日行动计划,特别标注老人、病患、农民工等涉民生、特殊群体的案件。
“早出发半小时,可能就多抢回一笔救命钱,凌晨四点集合,六点到被执行人门口。”局长的话平淡却有力。这份对弱势群体的特别关照,不是制度条文的要求,而是司法良知的自觉。
同事间的传帮带传统,让这份职业有了薪火相传的厚重。幸运的是从入院到现在,一直都有优秀、专业的领导、同事们在我身边,成为我学习的榜样,更给我照顾、关怀,让法院成为第二个家。
执行现场

这里的法官每年人均办案过千件,而办案质量和结案率仍能挺起腰板。
这里重大涉众诈骗案件,案卷厚两米也能兼任侦探和精算师,不漏细节的全梳理完。
这里有老赖远在新疆、内蒙古,也能决胜千里……
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能被逐一攻克。数不清多少个夜晚转点后的办公楼里,键盘敲击声与翻阅卷宗声仍不绝于耳。执行局领导带头奉献自己,以单位为家,比任何动员令都更具感染力。

这里的法官既能把法槌当雷神之锤敲,震慑犯罪分子。也能始终保持着手握法槌的温度;我们在法律的框架内寻求正义,也为每个案号背后的人生留下共情的缝隙。这种“冷热交融”的职业特质,正是我眼中东湖高新法院人的真实写照 。
☑ 来源:执行局 张煜尧
☑ 编辑:政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