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卡尔文森号航母驶入红海那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一条热转视频:夕阳下锈迹斑斑的渔船甲板上,裹着阿拉伯头巾的年轻人正给老式火箭弹刷漆,背景音是夹杂着方言的嘻哈音乐。这条由胡塞武装账号发布的短视频配文写道:"欢迎来到也门迪士尼乐园,今日特别节目——打地鼠游戏"。
这种黑色幽默恰好折射出当今最魔幻的战场现实。当搭载90架战机的十万吨级钢铁巨兽与拖鞋军的土制火箭弹在红海形成对峙,我们仿佛看见变形金刚大战石器时代。但正是这种荒诞场景,暴露了现代战争史上罕见的战略困境——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正在被人均GDP不到800美元的武装组织逼到墙角。
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格雷迪上将最近在国会听证会上展示过一组数据:过去三个月,胡塞武装发射的无人机和导弹数量,超过了冷战时期苏联部署在欧洲的全部战术导弹。这些造价不到2万美元的无人机,每次都能迫使价值百亿的宙斯盾舰发射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拦截弹。有位退役驱逐舰长在《海军时报》撰文自嘲:"我们就像穿着阿玛尼西装的保镖,每天用金砖砸蟑螂。"
这种消耗战的残酷性在3月18日的"标准-3"拦截事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当胡塞武装同时发射10枚巡航导弹,艾森豪威尔号航母战斗群不得不连续发射21枚拦截导弹,每枚造价高达1800万美元。现场流出的无线电录音里,武器官近乎崩溃的喊叫"弹药告急"的声音,比任何战略分析都更具说服力。
五角大楼内部流传的备忘录显示,红海护航行动日均消耗1.2亿美元,这个数字已经超过阿富汗战争高峰期的日均军费。更让华盛顿焦虑的是,胡塞武装的袭击精准度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4月2日,他们首次用反舰弹道导弹击中30公里外的移动靶船,这种中国外贸版导弹的改进型号,正在改写红海的力量平衡。
我在迪拜拜访过前也门政府军情报官员阿卜杜勒,他指着手机上的卫星地图笑道:"美国人总以为炸毁几个山洞就能解决问题,但他们不知道胡塞的导弹作坊就像沙漠里的骆驼刺,炸掉一片又长十片。"他透露胡塞武装甚至用报废的洗衣机电机改造出陀螺仪,这种"家电军工复合体"让传统情报侦察手段彻底失效。
兰德公司的兵棋推演暴露了更深的恐惧:当胡塞武装开始使用蜂群无人机配合智能水雷,红海航道可能面临长达数月的瘫痪。这就不难理解为何美国要罕见地在中东保持双航母部署——不是为打赢战争,而是防止全球供应链心脏病突发。毕竟苏伊士运河每天有90亿美金货物通过,这个数字停摆三天就能让欧洲央行行长住进ICU。
但军事威慑正在遭遇文化认知的降维打击。胡塞武装宣传部长今年斋月期间推出的系列短视频《我的导弹我的信仰》,在TikTok上收割了2亿播放量。镜头里蒙面战士用导弹残骸制作咖啡壶,在沙地上画出航母轮廓当靶场,这些充满后现代战争美学的画面,反而比航母甲板起降战机的壮观场景更能俘获Z世代观众。
更值得玩味的是地缘政治的多米诺效应。此前,沙特突然宣布重启与胡塞武装的直接谈判,这个曾被美国视为坚定盟友的王爷国,正在用行动诠释什么叫"打不过就加入"。而俄罗斯军舰出现在亚丁湾"人道主义护航"的身影,则让五角大楼想起冷战时期在安哥拉和古巴的代理人战争噩梦。
曾在阿富汗服役十年的退役海豹队员杰克逊对我说:"现在每次看到胡塞武装用皮卡拖着导弹满街跑,我就想起当年塔利班骑着摩托车发射火箭筒。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只不过这次对手的TikTok玩得比我们好。"他的自嘲背后,是整个西方军事体系面对非对称战争的集体焦虑。
当卡尔文森号的舰载机第三次因"机械故障"推迟巡逻任务时,五角大楼终于承认红海局势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这个原本用来形容大国对抗的术语,此刻却成了超级大国与拖鞋军较量的注脚。或许正如《经济学人》最新封面标题所写:"21世纪战争的悖论——杀死巨人的从来不是另一个巨人"。
夜幕降临红海,胡塞武装的直播镜头再次对准星空。伴着无人机的嗡嗡声,蒙面主播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说道:"今晚的星空秀由美国海军赞助,每颗流星都是百万美元的烟花。"而在三百海里外,航母战斗群的指挥官们正在计算明天的拦截弹配额——这场荒诞的现代战争,在黑色幽默中迎来了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