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的长和实业与美国贝莱德财团之间关于43个港口的交易,最后的期限只剩下七天了,这场交易从一开始就透着蹊跷。
贝莱德的领导之前亲自向特朗普汇报了交易情况,特朗普还特别赞赏这个交易,这让大家更怀疑了:这到底是单纯的生意,还是背后有政治操作?
叶刘淑仪作为香港特区行政会议的召集人以及立法会议员,她敏锐地指出了这笔交易的“奇怪”之处,更让人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这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次交易是不是掺杂了政治因素,而非仅仅是商业行为,特朗普的认可以及叶刘淑仪的质疑,都让事件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这次的买卖,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做生意那么简单了,背后牵扯了很多不同的力量,复杂得很。
美国明显把这个商业活动和政治挂钩,想用控制巴拿马运河来阻碍中国发展。
巴拿马运河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是非常重要的航运通道。全球有21%的中国船只走这条运河,所以它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可以说美国就是想通过控制这条“黄金水道”,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如果美国控制了这些港口,中国对外贸易的关键通道可能会受到严重威胁。
美国甚至可能对通过巴拿马运河的中国货船收取高额费用,单次通行可能高达150万美元,这种做法显示出美国强硬的态度,以及试图限制中国发展的意图,目的性非常明确。
这些措施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也会对全球的贸易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面对美国持续施压,中国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方式来应对,经验丰富的中国远洋海运港口放出消息,表示对某些重要的海外港口很有兴趣,似乎准备参与竞购。

这相当于给美国方面施加压力,因为中远海运港口的加入,让这笔交易变得更加复杂,增加了美国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中国高层会见了美国黑石集团的董事长苏世民,要知道黑石集团和贝莱德财团关系密切,而苏世民本人和前总统特朗普关系很好,在中美两边的商界和政界都有很大影响力。
中国采取的这一举措,在外界看来,好像是要通过做生意来避免战争,希望用商业合作来减少可能发生的冲突。
中国可能也在巧妙地影响贝莱德公司后面的政治力量,某种程度上可以算作一种牵制,这体现了中国保护国家利益的决心。
这也表明中国希望与美国进行合作,表达了友好意愿,总而言之,中国希望和平发展,互利共赢。
夹在中美两国之间的李嘉诚,选择了保持沉默,让人觉得意味深长,面对各方的压力、疑问和批评,他一直没有公开回应,甚至取消了原本安排好的记者会。
有人猜测,他可能因为美国的压力,不得不忍痛割爱,牺牲长远利益来保全自己,也有人认为,他正在观察局势发展,等待最佳时机,寻找对自己最有利的解决办法。
有些人更进一步分析,认为这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段,想用不说话的方式平息风波。
香港的专业人士叶刘淑仪的分析更加直接,她认为李嘉诚可能一开始就计划把港口卖给贝莱德,根本没有考虑过其他人。
她朋友的法律建议也支持这个观点,因为交易注册地和交易对象的特殊性,通过法律手段阻止几乎不可能,这意味着想要阻止交易,难度非常大。
李嘉诚保持沉默,或许是因为他一贯的商业作风,他以精明、果断和有远见而闻名,总能在重要关头做出出人意料的决定,并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下处理得当。
但这次的情况不同,他面对的不仅仅是商业上的竞争对手,而是涉及国家利益的较量,以往积累的商业经验,是否足以帮助他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还是个未知数。
香港有人提到《香港国安法》,理论上这部法律本应用于防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也许可以阻止这笔可能损害国家利益的交易。
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有很多问题,《香港国安法》是否适用存在疑问,因为长江和记实业是在开曼群岛注册的公司,而且相关交易的港口都在国外。
正如叶刘淑仪和她的法律界朋友们所分析的那样,这些情况都大大限制了《香港国安法》的有效使用。
即使开始调查,也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交易可能已经结束,结果已经无法改变,即使最终阻止了交易,要处罚李嘉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他很聪明,用了各种方法来避开法律的制裁,让他很难受到惩罚,除了要应对法律上的难题,李嘉诚还要面对来自舆论的巨大压力。
《大公报》等媒体接连发表文章,措辞严厉地批评李嘉诚“没有民族气节”,认为他只顾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国家的利益。
国内的股民也用行动表示不满,很多人卖掉长江和记的股票,导致该公司市值大幅下降,损失非常严重,这说明民众对他的行为感到失望和愤怒。
这些,无疑都在向李嘉诚施压,迫使其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
比起法律条文和公众的议论,更关键的是良心的谴责,李嘉诚家族和香港、中国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这些年来,李嘉诚在中国大陆投入了很多资金,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他的生意做得很大,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如果国家遇到麻烦,利益受到损害,他应该怎么做?
是优先考虑赚钱,还是优先考虑国家?
这场交易的最终结果,依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难以预测,李嘉诚是否会最终同意,将这些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港口卖给美国,还是个未知数。
即使他同意出售,交易是否能成功完成也存在疑问,中国政府可能采取的反制措施,最终能否发挥作用也需要观察。
这场港口交易纠纷,并非简单的生意问题,它反映了大国之间的竞争和较量。
各方博弈的结果,最终也将影响未来的走向,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参考资料:
李嘉诚旗下长和2024年净利跌超27%,港口业务两位数增长仍被抛售
华夏时报2025-03-26 12:36
李嘉诚大动作!卖掉43个港口,预计190亿美元“落袋”
南方都市报2025-03-05 19:37
江宇舟:李嘉诚“卖港”,从来就不是“在商言商”
观察者网2025-03-21 08:02
为提升可读性,此文历经加工与润色。剧情演绎,仅供娱乐,万勿信以为真,切莫对号入座。图文素材皆源自网络,若有冒犯侵权之嫌,请及时联络,我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