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222万高校毕业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艰难的抉择:是加入考研大军,在图书馆通宵苦读,还是冲进考公队伍,把申论教材翻到烂?然而,很少有人愿意正视一个残酷的现实:这场全民参与的“上岸运动”,可能正把一代人拖入更深的困境。
考研和考公,看似是追求更高学历和稳定工作的途径,但本质上却是一场残酷的资源争夺战。当我们剥开“学历镀金”和“编制崇拜”的外衣,会发现考研与考公正在逐渐异化为一场生存的博弈——数百万年轻人押上青春岁月,却可能只是在抢一张越来越难拿到的“生存门票”,而这张门票背后的“奖励”还在不断贬值。
先说考研。从数据来看,考研赛道似乎有所降温,报名人数从474万降至388万,但录取率却在逐年下滑。名校推免生抢占了40%的名额,普通考生只能在剩下的5%的录取率中挣扎。
考研的本质是用时间换空间,但从近几年的趋势来看,这个“空间”似乎正在不断缩小。三年后,大量硕士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学历贬值将更加严重。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个更卷的就业市场,因为“你不干,有的是人干”已经成为职场的终极法则。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博士生去街道办、海归硕士争抢月薪5000的岗位,这些都不是段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考研更像是“延迟三年挨打”的庞氏骗局。
再看考公。考公赛道持续升温,341.6万考生争夺4.9万个岗位,平均竞争比高达70:1,甚至还有万里挑一的岗位。更讽刺的是,当沿海地区公务员年薪冲击20万时,中西部基层岗位的收入却被外卖骑手悄悄反超。这代年轻人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悖论:用最黄金的青春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用996的备考强度去争夺一个996式的工作岗位,一份月薪5000的“稳定”。

在这场生存博弈中,“稳定”似乎成了最奢侈的选项。当35岁危机从职场传说变成集体焦虑时,体制的避风港属性被无限放大——即便知道港湾里停泊着数以万计的同类船只,至少能暂时避开惊涛骇浪。然而,我们拼命追求的“稳定”的另一面,却是公务员的“铁饭碗”正在生锈。部分地区降薪30%、绩效延迟发放、基层岗位“5+2白加黑”已成常态。或许我们终将明白,当整个时代都陷入内卷漩涡时,根本不存在真正的避险策略。但至少,看清游戏规则的人,能在下注时多一份清醒。
考研还是考公,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个人如何权衡利弊,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决策。如果非要给出建议,我有三句话要说:如果家庭能支撑你脱产备考1-2年,且目标岗位明确,比如必须硕士学历的科研岗、教师编,可以考虑考研;如果性格适合体制内规则,比如擅长写材料、能忍受形式主义,且愿意去偏远地区岗位,考公也不失为一条路;如果两者都不确定,先就业再观望可能是更务实的选择,哪怕是小公司,至少能积累行业经验。
今天的文章,如果只是点到为止,那也太无聊了。接下来我想深入聊聊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
当前的困境并不是“大学生不努力”,而是四个无解矛盾的叠加:一是供给过剩,2024年高校毕业生1179万,加上中专技校、海归以及前几年未就业的存量,实际竞争人数超过2000万,而市场能提供的“体面岗位”不到1/3。
这意味着,每年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二是学历通胀,二本以下院校的学历几乎失去了筛选功能。用企业HR的话说:“招个前台都要本科,不是因为需要,而是因为投简历的人太多了。”三是技能错配,很多高校的课程严重滞后于产业需求,比如大量机械专业学生还在学20年前的机床操作,结果是企业抱怨“招不到人”,学生抱怨“找不到工作”。核心矛盾是,高校培养的是“考试机器”,而市场需要的是“即战力”。四是预期崩塌,70后靠房地产致富,80后吃到了互联网红利,90后赶上移动互联网风口,而00后面对的却是“996福报”“35岁裁员”以及“房价收入比30:1”。年轻人不是“躺平”,而是发现“努力未必有回报”。
除此之外,还有结构性绞杀因素。普通人家的孩子都在忙着卷考研考公,而真正有实力的家庭,其实早就给孩子铺好了“Plan B”,比如海外镀金、继承家业、资源置换等。
经济问题是所有问题的根源,今天年轻人遇到的就业困局,本质上是普通人在为经济转型买单。我们的就业“蓄水池”正在加速干涸,传统行业大规模裁员,新兴产业却无法填补缺口,“灵活就业”早已人满为患。互联网退潮,大厂裁员的消息铺天盖地;地产雪崩,土地出让金三连跌引发财政危机;教培陨落,百万从业者失业;外贸寒冬,工厂停工,工人失业。上述四大行业曾吸纳超1.5亿就业人口,如今每年减少岗位超500万个。反观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每年新增的80万岗位,甚至填不满传统行业1小时流失的就业窟窿。高精尖不等于高就业,新兴产业的就业乘数效应反而更微弱。
我们再将视角聚焦到“灵活就业”,其现状可以用“爆仓”来形容。早高峰的骑手晨会上,30%的头盔下藏着本科学历证书;网约车司机严重饱和,不少地方日接单不足15单,仅够解决温饱;直播间背景墙上,3000万创作者在1%的头部虹吸效应中集体失声。整体来看,2亿灵活就业者中,43%月收入低于3000元。
企业端的日子也不好过,尤其是没有背景和靠山的民营企业,通常会被金融机构和地方单位歧视,加之大环境低迷,开始走向“利润下滑→裁员降薪→消费萎缩→更多企业倒闭”的恶性循环。当专项纾困资金完成“三七分账”的合规流程,当保交楼监管账户演出现代版“豪绅返现”,普通人终于读懂了这个经济剧本的潜台词:所有转型阵痛,终将由后知后觉者支付全额票价。天眼查的统计数字在燃烧:那些曾撑起中国经济韧性的9000万市场主体,如今正以“存活三年即战胜92%同行”的悲壮姿态,化作宏观报表上800万个注销编号。
综上所述,我们聊过去几年的行业消亡录,并非要给时代敲响丧钟,而是为困在简历堆里的年轻人点亮一盏认知的探照灯,更是对当下考研考公热现象的一次勇敢揭秘。
年轻人用人生最黄金的三年,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一边骂体制僵化,一边又挤破头进体制,本质是对市场彻底失去信心。当送外卖需要本科学历,当直播带货变成“新型农民工”,当“灵活就业”沦为统计的数字游戏,这已不是个人努力能解决的问题。一个外卖员岗位100人抢、一份体制内工作2万人争的时代,生存逻辑早已改写:要么接受更低工资,要么彻底退出竞争。
就像我们前面说的,当整个时代都陷入内卷漩涡时,根本不存在真正的“稳定上岸”——考研三年,换来的可能是一张贬值更快的学历;考公求稳,殊不知公务员也正面临机构精简、编外人员清退。
讽刺的是,那些教人上岸的课程正在制造新泡沫,9999元的考公课,在贩售希望幻觉的同时,早已赚得盆满钵盈。更可笑的是,国内一半以上的教培机构子女,都被送到其他国家学习生活了。
所以,别All in考研考公,一定要给自己留条后路,比如在职备考、同步投简历,否则三年后你会懊悔自己“除了做题什么都不会”。无论是考研还是考公,都不能完全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境。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缓解就业难的问题,不仅仅依赖于个人的努力,还需要政府、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等方式,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提高收入,从根本上改善就业环境。
普通人又该如何应对呢?我觉得重点还是心态的转变。改变不了大局,就改变自己,降低预期,接受“低配人生”:一线城市买房、年薪百万、职场晋升,这些“成功模板”可能不再适用。学会在三四线城市做小生意、做技术蓝领,比如高级电工、无人机飞手,或许是新出路。同时要抛弃“线性思维”,练就更多的小技能,多渠道创收。当旧秩序崩塌时,活下来就是胜利。少听宏大叙事,多研究怎么把手头的事做到满分,或许能在夹缝中找到光。
如果一定要参与这场饥饿游戏,请记住三条铁律:永远别让考试分数定义你的价值;在体制内外都保持“随时离开”的能力;像《寄生虫》里的穷人一样狡猾,像《肖申克》里的安迪一样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