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菌花 大产业”。古田县是全球人工袋料袋栽银耳的发源地,是国内最大的银耳商品化生产基地,产量占世界银耳总产量的 90%以上,形成“十分天下有其九”的格局,被业界认为“世界银耳在中国,中国银耳在古田”,古田银耳已经享誉海内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福建县域地图 /

一说到古田,可能大家想到的是古田会议的所在地——古田镇,它位于福建龙岩市上杭县。但是这里说的古田,是福建宁德市的古田县,大家不要搞混了。

清以前,银耳是一种野生菌类。深山老林中的青冈栎等阔叶树,受自然界微生物的腐蚀,死亡后遇到适宜的气温和湿度,只要这些朽木上藏有白木耳菌种,便会冒出一朵朵白花,这就是银耳。由于是看天吃饭,产量极少,野生银耳自然十分稀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皇室的美味,百姓的燕窝 /

银耳生长对自然环境有特殊的要求,民间有“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之说。古田,闽越胜境,森林茂密,雨量充沛,气候温和。

翠屏湖,福建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最大蓄水量6亿多立方米,水域面积37.1平方公里。其中福建第一大河闽江和敖江穿境而过,地形的多样性形成了不同的小气候,为银耳培植提供了有利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 /

其独有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使古田早在千年前就与银耳结下渊源。据记载,早在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9年),古田境内就有人从事菌类的人工栽培,并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用椴木种植银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椴木种植银耳/

老一代古田人本着不断创新、保护环境、使银耳平民化的理念,于上世纪70年代初,古田人姚淑先首先发明了用阔叶林的枝丫加工成木屑瓶栽银耳的技术,使银耳生产第一次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银耳袋植银耳/

1978年,古田县农民戴维浩首创了银耳袋栽技术,促进了银耳的大批量生产。

1983年,以陈华贵、姚淑先等为代表的古田耳农,利用棉籽壳试种银耳并取得成功,使银耳生产摆脱了菌林矛盾,为银耳生产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不仅节约了大量木材,而且单位产量还提高3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棉籽壳,也称棉皮,是棉籽经过剥壳机分离后剩下的外壳/

20世纪90年代,古田广泛推广工厂化生产,建立银耳生产专用房,实行工厂化管理、无公害化种植。目前古田年均栽培银耳2.35亿袋,产量产值占到古田食用菌的43%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以银耳为代表的古田食用菌产业拥有从原辅材料到科研、制种、栽培、加工、销售、机械设备、技术推广及其它各个环节的专业队伍体系,拥有全国唯一的专业食用菌批发市场。

同时建设食用菌深加工园区、标准化食用菌产业园区等产业基地,形成基地、生产、加工、营销、科研一体化产业格局。

全县43万人中有20多万人从事食用菌生产活动,是全国生产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品种最多,科技实力最强,营销网络最广的食用菌生产大县,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食用菌之都”、“银耳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