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由北京爱的分贝公益基金会 与广东省哥弟菩及公益基金会 联合主办 的“听见世界的拥抱”2025听障行业发展与交流大会如约而至。
在去年的 第一届“听见世界的拥抱”2024听障行业发展与交流大会中,从听力重建到语言康复,从融合教育到听障就业,我们与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和数万名的观众一起探讨听障人群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 一年过去了,同样的春日,同样的信念,爱的分贝延续“听见世界的拥抱”初心,聚焦更前沿的议题、更落地的方案,以及更温暖的声音,带着2024年的回响与期待再次启程。
本次论坛上半场由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爱的分贝基金名誉副理事长季小军主持,下半场由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爱的分贝基金名誉常务理事陆梅主持。活动现场汇聚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各界人士,除了公益机构从业者、康复机构合作伙伴,高校师生、医院专业人员也积极参与其中。另外,除了口语使用者,还有众多手语使用者的身影也出现在了活动现场。大会贴心地为手语使用者提供了实时字幕翻译,确保他们能顺畅地参与活动,感受现场的每一份温暖与力量 。
主题分享
科学与温度交织的声音守护
图:李维平理事长现场致辞
“更好的聆听需要更精准的公益协作,全周期服务需打破年龄断层,融合需要打破社会的‘认知静音’。”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理事长李维平在致辞中提出的这三点愿景,为整场大会奠定了基调——科技是工具,而人心的温度才是终极答案。
图:刘玉和教授现场发言
“听力损失干预是一场贯穿生命的马拉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主任刘玉和教授,用一张张图表和案例,描绘了“从新生儿到老年”的听力健康蓝图。听力康复不是单一节点的救治,而是一场贯穿生命的守护。
数据显示,我国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约为1‰-3‰,而60岁以上老年性耳聋患病率高达58%,这意味着听力健康管理必须构建“早发现、早干预、全周期”的立体化防线,每一个生命阶段都需要科学的规划与个性化的照护。
图:Joachim Müller教授视频分享
国际人工耳蜗领域的权威专家,德国慕尼黑大学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人工听觉植入中心主任、教授Joachim Müller通过视频分享了人工耳蜗全植入技术的最新进展。数据显示,听障儿童如果能在7岁前植入人工耳蜗并进行专业康复,大部分的孩子可以像健听儿童一样进入普幼、普小学习——这项技术不仅改写了医学史,更重塑了无数家庭的命运轨迹。
“技术不是终点,而是重新连接世界的桥梁。”Joachim Müller教授认为,未来的人工耳蜗将更微型化、智能化,甚至可能实现全植入,让听障者“无痕”融入生活。
图:陈雪清教授现场发言
助听器、人工耳蜗、骨导设备等众多聆听设备,它们的区别在哪里?不同的设备是否针对不同的人群能达到最佳聆听效果?这些听障人士在面对诸多设备类别时,他们应该如何选择最适用于自己的?面对这些复杂选择,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的陈雪清教授现场化解焦虑:“没有最好的设备,只有最适合的方案。”
听障患者需要的不仅是“听见”,更是“听懂”,通过精准验配和康复训练,才能让技术真正服务于生活。
图:杨洋理事现场发言
人工耳蜗的植入是目前大多数听障人士的选择,但是耳蜗的惠普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落地。今年3月,国家组织的人工耳蜗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正式落地,大幅降低了人工耳蜗价格,为无数家庭带来希望。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理事杨洋,从政策视角梳理了人工耳蜗的普惠之路。“集采政策让耳蜗价格下降70%,但这只是第一步。”她提到,未来将推动医保覆盖更多康复项目,并呼吁企业提供“无障碍职场支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让听障者从‘生存’走向‘生活’。”
图:王娟理事长现场发言
作为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理事、北京爱的分贝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娟分享了爱的分贝多年来的实践与思考。康复不是终点,融入才是目标。当听障儿童第一次清晰喊出“妈妈”,当青少年佩戴聆听设备走进校园课堂——这些瞬间的背后,有着爱的分贝13年如一日的温度深耕。
从早期的人工耳蜗手术资助,到如今期待推动构建“治疗-康复-融入-教育-就业”全链条支持体系,爱的分贝深知:让听障群体真正被社会“拥抱”,需要打破的不仅是听觉的壁垒,更是认知的偏见。
图:定点合作医院启动仪式现场
技术需要落地,公益需要桥梁。本场大会,爱的分贝将迈出历史性一步——发布首批爱的分贝人工耳蜗植入资助项目定点合作医院。这一合作意义深远,不仅整合了优质医疗资源与社会公益资源,实现了两者的更好协同,更精准对接了听障患者的实际需求,为经济困难的听力障碍家庭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希望。此次合作只是开端,未来,爱的分贝将持续发力,全力推动与更多地区医院的合作,不断拓展定点医疗机构的覆盖范围,让更多听障患者能够受益,重获聆听世界的美好体验。
圆桌对话
从技术到人心的长路
下午,三场圆桌论坛围绕 “更好聆听”“全面康复”“社会融入” 展开深度对话。
圆桌一:好政策+好技术=好聆听
图:圆桌一讨论现场
技术成熟了,政策落地了,听障者就一定能“听好”吗?针对这个问题,参与讨论的嘉宾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听力学家杨欣怡表示,有没有专业的验配师为听障患者提供精准的技术服务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刘玉和教授直言:“听力康复是系统工程,从筛查到术后服务缺一不可。”数据显示,助听器与人工耳蜗适配率不足50%,部分患者因验配偏差或术后指导缺失,错失最佳聆听效果。技术专家杨芸秋同样认为,影响听障患者能否获得更好聆听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验配师、手术医生、康复老师等等,好的政策和好的技术只是实现更好聆听的前提条件。耳朵树创始人赵山君则表示生产及研发听辅设备的商业公司,其管理水平也至关重要。只有好的管理才能给患者带来好的服务。另外,患者的个人认知也会对他能否获得更好的聆听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圆桌二:专业机构+?=全面康复
图:圆桌二讨论现场
相比于儿童康复,成人康复所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如何更好地进行成人康复,是社会十分关心的问题。成人康复的困境在哪里?在康复实操中,面对不同需求和情况各异的听障成人,如何为他们一对一定制更适用的方案?目前,AI转写、DeepSeek等新质生产力正飞速发展,这些新兴科技能否成为成人康复进程中有力有效的赋能工具?
面对这些疑问,本场论坛提供了多元有效的回答。陈雪清教授指出,成人听障者往往因“病耻感”拒绝康复,“我们需要告诉社会:听障不是缺陷,而是人类多样性的一部分。”中途失聪者指导员苏珍分享:“我用了三年才敢在职场暴露耳蜗,但现在我教会了同事简单手语——康复是双向的。”谢娜园长创办的亲子中心,尝试让家庭成员参与康复课程。“当家人学会接纳,康复才真正开始。”临床康复专家赵娟则对国际上远程康复的方式方法进了分享,并表示有些方法其实我们现在已经采用了。但截至目前,成人康复实际上依旧面临着没有标准可依的局面。
图:行动网络成立现场
面对成人康复现在面临的困境与难点,爱的分贝发挥引领作用,携手学界权威、专业院校、耳蜗厂商、康复机构等各行业伙伴,共同组成听障成人听觉言语康复联合行动网络。该联合行动网络汇聚各方优势资源,凝聚集体智慧,以解决听障成人康复难题为核心目标,将重点推进听障成人言语康复标准的制定工作。
圆桌三:听见+被听见=被拥抱
图:圆桌三讨论现场
“听见”是技术的馈赠,“被听见”是内心的渴望,而“被拥抱”,则是整个社会的温柔应答。但是,在政策和科技都越来越好的今天,为什么听障朋友仍然面临着那么多的“隐形屏障”?
双耳助听器用户田依蓉回忆,面试时曾因助听器被质疑“沟通能力”。“障碍不在耳朵,而在偏见。”融易咨询创始人周海滨从企业视角呼吁:“雇佣听障者不是慈善,他们的专注力远超常人——这对于企业和求职者来说是双赢。”爱的分贝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娟表示:和口语使用者相比,手语使用者的处境往往更加不易,爱的分贝在未来,也会更加关注手语使用者的融入需求。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理事杨洋提出,社会应建立“包容性沟通”标准,比如会议配备实时字幕、普及基础手语。“小小的调整,就能打破巨大的隔阂。”
无障碍未来
一旦遇见,就不放开爱的手
图:现场部分与会人员合照
本次 “听见世界的拥抱” 2025听障行业发展与交流大会得以成功举办,离不开众多单位、专家和合作机构的大力支持。
感谢广东省哥弟菩及公益基金会、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中国聋人协会,以及美笛乐听力植入技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澳科利耳医疗器械 (北京) 有限公司、北京毛戈平美妆教育、北京滴滴公益基金会、北京幸福西饼生日蛋糕、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听见科技有限公司等支持单位,在资金、资源等方面给予了关键助力,为大会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支持单位、专家个人以及合作机构的积极参与,本次大会才能汇聚各方力量,共同为听障群体发声,为构建更加包容、无障碍的社会环境添砖加瓦。 我们深知,让听障群体真正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不仅需要技术的突破,更需要社会认知的重塑。这条从“听见”到“融入”的长路,或许荆棘遍布,但正因有每一位同行者的信念与担当,我们始终相信:每一步前行,都是对“无障碍未来”的庄严承诺。
特别鸣谢
支持单位
广东省哥弟菩及公益基金会
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
中国聋人协会
北京毛戈平美妆教育
北京滴滴公益基金会
北京幸福西饼生日蛋糕
美笛乐听力植入技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澳科利耳医疗器械(北京)有限公司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听见科技有限公司
特别鸣谢
支持专家或个人(按出场顺序)
季小军 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爱的分贝基金名誉副理事长
李维平 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理事长
刘玉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主任
Joachim Müller 德国慕尼黑大学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人工听觉植入中心主任、教授
杨洋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理事
陈雪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研究员
王娟 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理事、北京爱的分贝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陆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频道主持人、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爱的分贝基金名誉常务理事
杨欣怡 资深听力学家
杨芸秋 美笛乐听力植入临床技术专家
赵山君 耳朵树创始人
苏珍 诺尔康人工耳蜗用户
谢娜 深圳市沐阳亲子中心创始人
赵娟 澳科利耳公司临床部康复经理
田依蓉 双耳助听器用户、在职职员
周海滨 融易咨询创始人,国际劳工组织全球商业和残障网络中国分支秘书长
特别鸣谢
合作机构、医院及院校
上海儿童医院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深圳儿童医院
深圳大学总医院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湖南省儿童医院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省人民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康复学院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特殊教育系
北京市昌平区舒耘听力语言康复中心
重庆市南岸区乐语鸟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中心
南京江宁人中人特殊儿童康复部
深圳市沐阳语言文化咨询有限公司
石家庄聪聆残疾康复服务有限公司
苏州市小贝虎言语听觉康复有限公司
张家口市宣化天音康复中心
郑州康园听力言语康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