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室贵族,或者功勋名臣的墓穴,藏有诸多珍宝,除了我们常议论的青铜、瓷器和金饰,墓志和简牍等,与书法相关的产物,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华瑰宝,譬如明清和近代,出土不少古墓,《董美人墓志》、《元思墓志》、《曹全碑》等魏晋、隋代名碑,随之问世,因字迹精美,技艺高超,深得世人青睐。
当然目前各地,也发掘出更加久远的汉代大墓,譬如2011年3月,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的山上,有人发现一座古墓被盗,随着考古人员的调查,他们历时5年多,勘探约100万平方米,发掘约1万平方米,最终确定这是西汉海昏侯刘贺的墓葬。
因保护及时,这座“海昏侯墓”是中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且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洞内出土大量文物,囊括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简牍、木牍等,其中墨迹作品多达万件,2021年10月18日,海昏侯墓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由此可见,这座“海昏侯墓”的价值之高,至于墓志主人海昏侯,他名为刘贺,乃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因权臣霍光的拥立而称帝,可惜仅仅当了27天,便被废黜,封为了“海昏侯”,因在位时间过短,后世戏称他是“实习皇帝”。
从墓志的规格看,这一等级的墓葬,规格低于诸侯王,自然也没有皇帝的墓葬水准,但是墓内的书法作品,却是极为丰富,内有5000多枚抄写的典籍,《论语》500余枚、《春秋》200余枚、《孝经》类600余枚等等,涵盖儒家经典、历史传记、诗词歌赋等,种类和字迹之丰富,令整个书法为之震惊。
这些字迹有的铸刻在青铜器,有的乃是印章铭文,还有写在竹简、木犊之上,多用篆书和隶书,我们欣赏竹简上面的墨迹,着墨润丽,字迹清晰,点画凝厚、拙质,篆书体势颇为繁复,隶书则敦厚沉着,具有浓厚的汉代风潮,字字古雅、质朴,呈现天然本真之美,相比后世深奥的绞转,这些字迹更易参透。
而且这些竹简作品里面,还有一个惊人发现,其中竟有失传1800年之久的《论语·知道》篇,我们现在看到的《论语》,多是《鲁论语》和《古论语》形成的版本,此乃《论语》早期版本,称作《齐论》,早在汉魏时期失传,如今重现于世,字迹也极为精妙,内容清晰可辨,确实令人振奋不已。
您对上述作品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