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人物、典型情节、典型环境是文学典型性最重要的体现。从这三个维度着眼审视中国传统神话,在旅游目的地建设中充分挖掘、利用神话IP,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近期,随着《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等传统神话题材游戏、影视作品火爆出圈,一股文旅深度融合的新潮流备受关注。山西推出“跟着悟空游山西”主题活动,成功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旅游热度。四川宜宾、天津河西等地凭借哪吒行宫、陈塘庄等哪吒文化地标,成为文旅热潮中的受益者。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中国传统神话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旅融合发展的优质资源。丰富的叙事性、瑰丽的想象力、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广泛的受众基础,使神话在旅游目的地建设中具有独特价值。
中国传统神话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典型性是文学作品的灵魂,而典型人物、典型情节、典型环境是文学典型性最重要的体现。从这三个维度着眼审视中国传统神话,在旅游目的地建设中充分挖掘、利用神话IP,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神话典型人物和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
典型人物是中国传统神话表达的核心,也是其引人入胜的关键。对神话中典型人物资源的有效开发,可以更好地赋能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
凝聚文化认同,提炼旅游目的地精神内涵。神话中的典型人物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是凝聚文化认同的关键性符号,体现共同的文化价值观。旅游目的地建设可以通过结合相关神话人物,提炼出正向的目的地精神内涵,梳理出目的地形象塑造的主题内核。比如,哪吒的正义不屈和成长精神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被重新诠释,这种精神与地方文化的结合,对目的地形象的优化塑造具有重要价值。挖掘神话中的典型人物,加强对旅游目的地精神内涵的诠释,对内可以增强文化归属感,提升旅游吸引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可以展现民族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推动跨境旅游发展。
提供情绪价值,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当代旅游者看重精神消费,注重情感体验,关注情绪价值,而神话典型人物往往蕴含着强烈的情感张力,具有以情动人的感染性,能够激发游客的情感共鸣。比如,“宋城千古情”旅游演艺中生动呈现了白娘子与许仙的神话故事,通过唯美画面和震撼表达,展现了爱情的悲欢离合,促进了旅游者对杭州目的地形象的情感投入。在目的地形象塑造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通过神话人物架构起目的地与游客之间的情感连接,引导游客形成从理解神话情节到共情神话人物,再到情绪投射至目的地的过程,更好地满足游客情感体验、情绪释放、心灵慰藉、自我疗愈的需求。
强化符号标识,构建旅游目的地感知体系。神话人物作为文学符号和文化标识,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与传播力。通过人物符号标识的强化,旅游目的地可以构建起独特的感知体系,提升其在游客心中的形象识别度。在目的地形象塑造中,要关注形象识别与行为识别的统一。比如,河南新郑作为“黄帝故里”,通过黄帝雕像、文化广场等文化地标,强化了黄帝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形象;通过举办黄帝祭典等活动,强化了行为识别,使游客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目的地形象也有了更加鲜明的感知。强化神话人物符号标识的运用,还可以促进文旅产业链的延伸,实现跨区域与跨行业的多元化联动传播效应。比如,成都依托《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影响力,开发了一系列哪吒主题文创产品。
神话典型情节和旅游目的地产品开发
中国传统神话往往具有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反映生活本质和规律,同时又跌宕起伏的典型情节。基于神话典型情节,通过现代技术与文化创意手段,可以开发更具代入感和参与性的旅游体验产品。
以叙事为线索,设计主题旅游线路。神话作品的叙事往往紧凑明快,注重结构的完整、线索的贯通和因果关系的合理,为主题旅游线路的设计提供了广泛而优质的资源。比如,四川以哪吒传说为线索,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推出了“跟着哪吒游四川”主题旅游线路,串联起金光洞、哪吒洞、南广古镇等与哪吒传说紧密相关的地点,增强了游客对哪吒文化的感知。在主题旅游线路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线路逻辑的自洽性,避免生硬的附会。另一方面,也要对神话叙事进行合理取舍,注重线路的可达性和游客的体验感。
以母题为抓手,打造互动参与项目。母题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概念,是反复出现并贯穿始终的题材和情节模式,往往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性,而且跨越时空,为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所共同关注。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可以神话母题为抓手,打造具有互动性、参与性的体验式文旅项目,通过现代科技实现神话的当代重述,达成人们在神话中的“在场”。比如,南京文化艺术中心的光影艺术展《寻迹之山海经》以《山海经》“奔月”“补天”等母题为抓手,借助图像识别、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实现游客与虚拟角色的互动,赋予传统神话新的生命力。
以故事为依托,创新现代文旅演艺。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多具备丰富的悬念、强烈的冲突、意外的转折和明显的地域文化特点。以《西游记》为代表的成熟章回体神话小说大多采用嵌套式结构,既能分解为若干独立的小故事,又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故事体系。这些特征都与文旅演艺的脚本需求十分契合,为创新现代文旅演艺提供了源头活水。比如,陕西岐山周文化景区结合《封神演艺》中“凤鸣岐山”的故事,推出实景演艺,通过光影技术与舞台表演,展现神话的波澜壮阔。以神话故事为依托的现代文旅演艺开发应注重故事性与沉浸感的结合,在有限的表演时间内,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情节,通过全息投影等现代舞台技术,结合目的地景观资源,增强观众的文化感知和视觉体验。
神话典型环境和旅游目的地场景营造
神话中,为典型人物塑造和典型情节推进提供特定背景、条件和氛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带有隐喻性的象征环境,构成了典型环境。旅游目的地可以从神话典型环境的分析入手,营造具有景观性、沉浸性、文化性的旅游场景,增强目的地吸引力。
结合神话自然环境特征,营造景观性游览场景。神话中的自然环境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也是远古人类对自然现象幻想与敬畏的体现,往往充满神秘、神圣的氛围。这种氛围感的营造,能够为旅游目的地游览场景的景观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比如,新疆天山天池景区以西王母神话为核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景观打造,将神话中的自然环境特征映射在景区中,使雪山、湖泊、森林被赋予了神话色彩,更显超凡脱俗。游览场景的营造要善于通过景观设计,综合利用植物造景、音乐背景等营造神话环境的氛围感,展现奇幻景象。
结合神话人文环境特征,营造沉浸式体验场景。神话中的人文环境,如宫殿、祭祀场所、部落聚居地等,既是我国人民丰富想象力的产物,也能够不同程度地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灵感来源。这些人文环境依托的原型,可以通过沉浸式体验场景的营造,引领游客更好地感知神话所表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意涵。比如,作为《黑神话:悟空》的取景地,山西隰县小西天景区邀请游客与身着战甲的“孙悟空”开展互动,引导游客在悬塑彩绘艺术和古代建筑文化中更好地感受神话的魅力。在此类场景的营造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实景搭建、光影技术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场景的沉浸感,并配备专业导览和讲解,生动诠释神话人文环境与现实场景的关联。
结合神话象征环境特征,营造文化式休闲场景。中国传统神话中构建的许多典型环境,比如昆仑、雷池、蓬莱、灵山等,不仅是具体的地理空间,更带有隐喻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目的地在开发神话资源时,要善于诠释和运用这类象征性环境,营造出具有文化意蕴的文旅休闲场景。比如,武汉黄鹤楼景区通过激光投影、前景纱屏、高压水雾等技术,再现了辛氏沽酒、仙子起舞、黄鹤腾飞等传说,将神话的象征环境与现代休闲体验相结合,以名楼隐喻的仙文化为切入点,打造“夜上黄鹤楼”文化休闲场景。此类文旅场景的打造需要从意象角度出发,将神话的象征环境转化为具体的场景设计,融入隐喻性文化符号,实现对神话场景的“还原”与“对话”,达成游客“真实”与“幻想”的统一。(作者:张骏,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关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手机报(ID:hnlysjb)
了解更多旅游资讯
来源:中国旅游报
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