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等多个领域,都处于近乎垄断的地位。
但是美国政府不可否认,他们今天所取得的成功,是建立在对另一个民族的同化和屠杀基础之上的。印第安人的“血泪之路”,是美国历史上永远无法抹除的一笔孽债。
自从17世纪欧洲白人乘坐五月花号,漂洋过海来到北美大陆,世居此地的印第安民族就开始面临种族灭绝的巨大危机,进入了长达近五个世纪的黑暗历史。
一、印第安人的“血泪之路”:从惨无人道的屠杀,到文化层面的“同化”
当初来乍到的欧洲移民饥寒交迫、走投无路之际,善良的印第安人向他们提供了可口的食物和温暖的住处。
可是在贪婪的西方资本家眼中,却早已将印第安人的家园,视作为自己的囊中之物。他们恩将仇报,为北美大陆带来了疾病和战争。后又通过一系列的同化政策和西进运动,残酷压榨印第安人的生存空间,将这个民族一步步推入灭亡的深渊。
1830年,《印第安人迁移法案》出台,将密西西比河西岸划作印第安人的保留地。这里偏僻无人、荒凉贫瘠,不利于庄稼和牲口的生长,但遭受压迫的印第安人没得选择,只能拖家带口,迁徙到这里勉强苟活。
可即便如此,白人还是不愿轻易放过他们,包括林肯在内的多任总统屡屡下达惨无人道的屠杀令,对印第安人赶尽杀绝。
到了19世纪70年代,绝大多数印第安部落已经全部沦入美国政府的掌控之中。对于此时的美国政府来说,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武力手段对待印第安人,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一则会产生庞大的军费,给国家财政造成很大的负担;二则是要顾及社会舆论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联邦政府及时转变策略,费尽心机烘托自己的“父亲”形象,并通过传媒出版等舆论手段,宣扬自己希望把印第安人教育成“文明人”的宗旨。
在全面铺开的同化政策当中,美国政府极力扮演“父亲”这一角色,不是没有原因的。美国白人天生自视高人一等,奉行所谓“白人至上”的思想,认为自己是全世界最优等的民族。
在他们眼中,印第安是一个野蛮愚陋的劣等民族,急需接受文明社会的教育。为了帮助印第安人摆脱旧习俗,从“野蛮”走向“文明”,以美国政府为首的白人社会可谓是处心积虑,在教育、土地、经济、宗教、风俗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颇费了一番功夫。
1887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道斯法》,规定印第安部落土地私有化。换言之就是,这些土地再也不是印第安人世代守护的保留地了,而成为了土地市场中可以自由买卖的商品。
联邦政府对此做出的解释是,希望帮助印第安人更加妥善的管理土地,解决当地人口的贫困问题。可他们真正的想法,却是利用资本武器,将印第安人驱赶进白人社会。然后他们在各自谋生的过程中,必然会逐步被同化。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道斯法》实施后不久,印第安部落的土地就大量流失,遭到白人蛮横无理的巧取豪夺。
这部法律取消了保留地,打破了部落制,将属于印第安人的最后一方净土残忍剥夺,对印第安民族的文化根基造成了沉重打击。
失去家园的印第安人无家可归,只得向东迁徙,搬进城市居住。尤其是二战结束之后,美国政府又推出了所谓的“重新安置计划”,进一步加快了印第安人进城的脚步。
政府成立印第安事务所,负责安置初来乍到的印第安人,同时会对他们进行一些生活常识和工作技能上的培训,比如怎样使用电梯、怎样看红绿灯。但是一个月之后,所有的人就必须自食其力,完全融入白人社会的生活。
在宗教领域,为了全面控制印第安人的思想,使他们及早步入“文明开化”,传教士们会积极宣讲基督福音,力劝印第安人改变信仰。至于其传统的风俗礼仪,则一律被列入了禁令。
二、美国白人“同化政策”中的教育手段:寄宿制学校、“唯英语教育”
除了土地政策和宗教传播,教育也是白人同化印第安人的一大利器。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在于,向印第安人传播“文明”的思想观念,将这些红皮肤的土著公民,全部培养成白人标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美国白人可谓煞费苦心,他们成立了大量的寄宿制学校,让印第安儿童全天候的待在学校当中,彻底切断与印第安文化的接触,在近乎于隔离的状态下,对白人文化从头学起。
这类寄宿制学校尤其注重利用校规,消除学生对自己民族的身份认同。比如,入校的男孩必须一律剪掉长发,因为留长头发被他们看作是野蛮人的象征;所有的学生必须脱掉传统的民族服饰,改穿统一的校服;甚至就连学生的姓名也要改,在入校的第一堂课上,老师会给每一个印第安学生起一个新的英文名。此外,在寄宿学校里说印第安人的语言是一大禁忌,一经发现也会遭到惩罚。
为了让“蒙昧”的印第安人在思想、道德和习俗上,彻底脱离其原有的意识形态,进一步贯彻教育层面的同化政策,美国政府决定将语言问题作为“美国化教育”的核心,提出了“英语第一”的口号,对所有非英语的印刷出版刊物一律禁止,所有的寄宿制学校也通通采用英语授课。
他们甚至不惜额外拨款开办夜校,对印第安儿童的英语水平突击恶补,目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塑造成一个忠诚的美国公民。
然而对于有着外来者身份的印第安人来说,这一做法无疑会使他们在语言和心理两个维度上,感受到强烈的压抑。
在众多“唯英语教育”的支持者当中,有两个组织最为活跃,一个是美国英语协会,另一个叫做英语第一协会。
他们创办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为了保证美国社会语言的一致性,确保英语不会受到其他小语种和方言的影响,在美国始终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
对于以印第安人为代表的外来移民而言,学习英语虽然非其所愿,但他们也是别无选择,因为如果语言不通,就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生存。
联邦政府在白人区开办的寄宿学校,学制为四到八年不等,且从头到尾的教学语言全部为英语。
印第安人的后代从小并非在英语语境中长大,这种规定对于他们而言自然是非常不公平的,长期住校、不能回家也与印第安民族的传统习俗相违,因此遭到了很多印第安家长的强烈抗议。
迫于舆论压力,美国政府只得在原保留地内建立起一批走读学校,但教学语言还是没有改变,仍然采取千篇一律的唯英语教育。
这种强制推行的教育手段,在保留地遭遇了强大的阻力,大多数印第安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进入白人开办的学校就读,以至于对他们的逃学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正所谓皇上不急太监急,孩子逃学连家长都不发话,偏偏联邦政府先急上了。
他们安排了大量的美国警察,专门对这些逃学的儿童进行搜捕,将他们强制送回学校。逃学行为屡禁不止,后来学校干脆将宿舍的窗户全部用钉子封死,而且不允许家长入校探望。对于这些只有几岁、十几岁的孩子来说,上学的感受和坐牢没什么两样。
为了让唯英语教育得到卓有成效的实施,美国教育部专门制定了一套全新的英语教材,以解决印第安儿童英语水平普遍低下的现状。
如果有学校图省事,偷偷采用印第安语进行教学活动,政府就会立即停止对其提供资金拨款。但是,印第安儿童对强制性的英语教育普遍带有敌对情绪,加上这类学校的教师素质也良莠不齐,最终的教育成果自然是不尽如人意。
三、“同化政策”失败的根本原因:暴力强制手段不符合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
总而言之,为了能“从娃娃抓起”同化印第安人,美国政府极力扮演着一位“望子成龙”的“父亲”角色。
由于白人天生自带强烈的民族优越感,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的教育模式是最值得推崇的,所以从看书识字、学校生活,到学习法律、信仰上帝,寄宿制学校在教育“红孩儿”的时候,一切都是照着白人的模板批量生产,对印第安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则始终保持鄙夷和敌视的态度。
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进行了全方位的同化渗透,虽然没有了大屠杀时期的刀光剑影,但仍然无法掩盖其压迫侵略的阴暗本质。
覆盖生活方方面面的同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令印第安人改变了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但印第安民族文化的根,却不是这么容易就会被连根拔除的。
事实证明,美国白人针对印第安人推出的,以“唯英语教育”为代表的一系列强制同化措施,严重违背了印第安人的意愿,就连其他种族的美国民众也时常站出来,为印第安人鸣不平。
到了1986年,美国国会终于低头服软,通过了《印第安人民权法》,第一次改变了对印第安人的同化政策,开始鼓励印第安年轻人,在适应美国主流社会的基础上,传承发扬本族文化。
但是时至今日,印第安部落仍未拥有真正的自主权利,印第安人和美国白人之间的民族矛盾仍然存在。
结语: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人种构成最复杂的国家之一,就像一个将天南海北各种文化融汇在一起的大熔炉。
在文化多样性的新时代大背景下,印第安文明的重新崛起是大势所趋,近500年的历史也证明了,这是一个生命力极为顽强的文明。
如果美国政府继续执迷不悟,始终拿不出一个包容开放的正确态度,无论他们使用何种软硬兼施的手段,对底层人民进行剥削压迫,印第安人也永远不会心服。
参考:
1、《印第安人史话》
2、《美国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