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正加速推进。3月15日,上海开普勒机器人发布人形机器人K2在工厂流水线完成搬箱、运输等操作的视频,标志着工业场景的初步落地;与此同时,深圳数字华夏推出的“夏澜”机器人凭借仿真人脸和直立行走能力,已在政务大厅、银行网点等场景实现商业化应用。政策支持与技术进步的双重驱动下,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快速迈向多元化场景,而供应链标准化与核心技术突破仍是关键挑战。
工业场景落地提速:开普勒K2推动工厂自动化
工业场景成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重要突破口。开普勒机器人发布的K2具备双臂协同搬运25-30千克的能力,并能在流水线完成精密仪器操作,其核心优势在于运动控制与任务执行的稳定性。这一进展表明,工厂场景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正从单一搬运向复杂操作延伸。
政策层面,广东省近期提出支持企业整合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链资源,推动技术协同创新;武汉市则明确将重点推动大模型向智能体演进,为工业机器人提供算法支持。这些举措为工业场景的应用提供了底层技术保障。
然而,工业场景的规模化落地仍面临硬件标准不统一、供应链效率低等挑战。例如,执行器、传感器等核心部件的技术路线尚未收敛,导致成本居高不下。业内人士指出,未来需通过行业标准制定推动供应链整合,例如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牵头制定的《电驱动一体化关节接口规范》等标准,有望为硬件兼容性提供解决方案。
服务场景商业化加速:数字华夏“仿真人脸”打开新空间
在服务场景,数字华夏的“夏澜”机器人凭借直立行走与仿真人脸技术,成为政务、金融等领域的标杆产品。其技术突破在于情感交互能力的提升——通过融合视觉、语音等多模态感知,机器人可完成咨询、引导等任务,并适配传统文化IP形象,拓展文旅场景潜力。
南山区作为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高地,2025年开年已涌现多起亿元级融资事件。例如,智平方、逐际动力等企业通过AI大模型与双足运动控制技术,在汽车制造、高端工业领域实现数千万收入;众擎机器人则以直膝步态技术打开中东市场。区域产业集群效应为技术迭代与商业化落地提供了土壤。
标准化建设是服务场景扩张的另一关键。上海市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分类分级应用指南》等标准,明确了场景适配性与安全要求,为产品规模化推广奠定了基础。行业分析指出,服务机器人需在硬件可靠性、算法泛化能力上进一步突破,尤其在家庭、医疗等复杂场景中,技术成熟度与成本控制仍是核心难点。
总结:工业与服务场景的双向突破,标志着国产人形机器人正从技术验证迈向商业化初期。政策支持、资本投入与标准制定共同推动行业进入快车道,但供应链整合与核心技术攻关仍是下一阶段的关键命题。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观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