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央视315晚会上,九大行业乱象被逐一揭开,从家电维修的“套路收费”到食品安全的“保水虾仁”,从个人隐私窃取到手机抽奖疯狂敛财,每一幕都令人瞠目结舌。这场以“守护公平消费”为主题的晚会,用暗访镜头和真实案例,直击消费者生活中的“隐秘角落”。
一、家电维修乱象:小病大修,没病乱修
号称“国内最大家电维修平台”的“啄木鸟家庭维修”,被曝通过“表演式维修”坑骗消费者。记者暗访发现,维修师傅上门后首要任务是“提高收费”——若客户嫌贵,便上演“双簧戏”制造焦虑。例如,黄师傅为更换洗衣机电机收取659元,而成本仅91元;甚至客户因水龙头未开导致洗衣机故障,也被收取100多元“维修费”。平台与维修员六四分成的高额抽成机制,迫使师傅“靠换零件赚钱”。
二、一次性内裤黑作坊:徒手制作、不灭菌
标榜“抑菌率99%”的一次性内裤,实际生产环境触目惊心。在河南商丘的多家工厂,工人徒手操作,原材料与混杂堆放。部分产品材质以涤纶冒充纯棉,甚至喷洒含刺激性气味的“枪水”(强力去污剂)掩盖瑕疵。健芝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代工的“浪莎”等品牌产品,为降低成本直接省略灭菌环节,卫生安全形同虚设。
垃圾
三、保水虾仁:磷酸盐超标、包冰增重
冷冻虾仁的“增重陷阱”被揭露。企业通过浸泡磷酸盐(保水剂)和包冰衣,将虾仁重量虚增20%至70%。例如,某企业虾仁保水率高达20%,浸泡后磷酸盐含量严重超标,而外包装却仅标注“虾仁和水”。更讽刺的是,工人坦言:“我们沿海人只吃新鲜海虾,这种保水虾仁自己从不碰。”长期食用此类产品可能导致钙磷失衡、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风险。
四、电子签高利贷:砍头息“换皮”复活
网络借贷平台“借贷宝”“人人信”沦为高利贷温床。洪先生借款5000元,实际到手仅3500元,7天后需连本带息还款6500元;王女士借款3万元,被扣除1.6万元“利息”。放贷人利用电子签协议制造合法假象,再通过线下交易规避监管。平台默许放贷方使用虚假账号,导致受害者维权无门。
五、信息黑洞:偷隐私、卖数据成产业链
“精准获客”背后是疯狂的数据窃取。云企智能、绿信科技等公司利用爬虫技术,从短视频评论区、直播间甚至运营商后台偷取用户手机号、微信等信息。企腾网络的“火眼云”系统,可窃取企业公众号粉丝数据,每日处理量达100亿条。启科科技更通过运营商后台实时获取用户信息,打上3800项标签后转售牟利。
六、AI骚扰电话:虚拟号+机器人“狂轰滥炸”
AI外呼机器人成骚扰电话“帮凶”。智优擎等公司提供“真人语音”机器人,昼夜拨打营销电话,并通过虚拟运营商“小号”规避实名认证。例如,某口腔医院的话术脚本中,机器人能根据用户关键词自动切换应答内容。这种行为已涉嫌违反《民法典》,却因技术隐蔽性难以追责。
七、手机抽奖陷阱:一天狂揽20亿流水
“抽中200元话费券”实为诱导消费骗局。兑捷科技在发票开具页面植入抽奖广告,用户需充值4000元才能用完所谓“话费券”,而多数人因遗忘被“沉默扣费”。诺禾科技更以“价值4700元白酒”为噱头,将成本126元的产品以398元卖出。这类业务日均流水高达20亿元,靠的正是消费者的疏忽与信息差。
结语:乱象背后,谁在纵容?
从维修平台的分成机制到数据公司的技术作恶,从食品企业的利益驱动到借贷平台的漏洞默许,这些乱象的根源在于监管缺位与逐利失控。晚会虽未给出所有答案,却为消费者敲响警钟:在科技与商业的灰色地带,唯有提高警惕、强化维权,才能让“公平消费”不再是一句空话。
**(本文综合自2025年央视315晚会报道,更多细节可查看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