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 前 言 ≻

菜变味了怎么办?没关系,洗一洗还能接着用。隔夜牛肉颜色不对怎么办?没关系,染染色照样能吃。还有顾客碗里的香菇别急着扔,挑一挑还能再上桌。

谁能想到,这样的操作竟然发生在一家连锁品牌店里?这种做法完全无视顾客的健康,而这仅仅是315曝光的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京报特别策划了一系列报道,旨在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其中不少消费者已经掉入了陷阱。

那么,哪些商品已经成为消费市场的“毒瘤”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杨铭宇黄焖鸡 ≻

在315前夕,有记者通过暗访调查了河南的三家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加盟店。在这里,他目睹了厨房环境脏乱差、食材过期等现象。他们甚至将客人没吃完的香菇挑出来,留给下一位顾客使用。

黄焖鸡作为一道非预制菜品,因其营养均衡而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如今看来,这道菜早已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在郑州二七万达店,这家黄焖鸡店会把前一天剩下的菜品留到第二天,等有顾客购买时直接加热即可,甚至连米饭都不是新鲜的。店员表示,老板要求必须先把头一天的米饭卖完,才能蒸新的大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香菇和土豆洗完后全部堆在一起。当记者提到这些香菇似乎有点异味时,厨师只是说下次多泡一会儿就好。面对土豆有些酸味的问题,厨师也仅仅表示,一会把表面的粘液洗掉就没味道了。

看到这种情况,记者感到十分震惊。他向老员工询问:如果消费者吃出了问题怎么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员工毫不犹豫地回答,这些都是按照老板的要求做的,即使顾客出现问题也只是找饭店的责任,不会追究干活人的责任。

当店里的厨师做错菜时,他并没有选择丢弃那些菜品,而是让记者将不属于这道菜的小酥肉挑拣出来。挑出来的酥肉也不扔,而是等到下一位顾客点菜时再放回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记者又来到商丘的杨铭宇黄焖鸡店,发现他们有一道牛腩煲对外售卖,但这并不是杨铭宇旗下的产品,所以只在外卖平台上销售,不在店内出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丘店的厨房同样脏乱不堪,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将隔夜发黑的牛肉放在调制的色素中,从而让牛肉看起来更新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记者来到了郑州康复前街店。映入眼帘的是他们将一些剩下的鸡肉随意摊放在桌子上,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一些鸡和汤都已经变黑。

他们把变质的鸡肉放在最上面进行售卖,而新鲜的鸡肉则被保存下来,等到其他鸡肉卖完了再拿出来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三家店铺显然没有将消费者的健康放在首位,更严重的是,他们在招聘员工时甚至不要求健康证,这显然违反了相关规定。

我国规定,在从事服务行业或食品行业时,必须持有健康证才能上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记者暗访期间,杨铭宇总部的工作人员曾表示,经常会有巡查人员不定期检查。但在记者暗访过程中,却没有一个检查人员到店内检查,这说明他们的管理存在巨大漏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这三家店的厨师还存在不少操作不当的问题,比如在厨房做饭时抽烟、徒手接触食材、将生肉直接放在垃圾桶上等安全问题。

记者将这些问题发布在网上后,所有的消费者都纷纷向杨铭宇品牌讨要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杨铭宇黄焖鸡宣布永久关闭河南涉事的三家店铺,并对其他门店实施后台监控。

如今,线下门店的食品安全已经让人忧心忡忡,连酸奶也成为了厂家为了追求利润而投机取巧的商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酸奶不等于风味饮料 ≻

大家在购买酸奶时,是不是只要看到“酸奶”两个字就打算买了?但这样做很可能买到“假酸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熟悉的酸奶大牌一般是安慕希、纯甄等,但现在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杂牌酸奶。

很多人只要看到“酸奶”两个字,就认为一定是酸奶饮品,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些酸奶背面写着“风味饮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旦出现这个标识,那就说明消费者已经上当受骗了,因为他们买的并不是真正的酸奶,而是带有酸奶味的饮料。

大部分消费者购买酸奶是为了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喝,但这种风味酸奶不仅不能促进消化,也没有任何营养价值,反而可能对老人和孩子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酸奶产业,新京报的记者以商家身份从厂家了解到,这种酸奶的成本每瓶仅为0.3-0.7元。

生产成本降低后,利润自然变得非常高,因此越来越多的商家为了谋取暴利而欺骗消费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网购有风险 ≻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购逐渐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现在就连老年人也能用手机购买生活用品了。

一些老人渐渐沉迷于网络购物,但由于缺乏辨别能力,在网购平台上常常会被一些看似有医学证明的直播间所吸引,而背后却隐藏着无数谎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期网上有一种保健品,打着“告别降糖药”、“摆脱胰岛素”的宣传口号,吸引了许多深受糖尿病困扰的患者。

但实际上,这款产品既没有保健品批文,也没有药品资质,只是一种普通的食品,根本无法成为治疗疾病的药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些商家将自己的营销策略瞄准家长,声称自己的产品是开胃的小法宝,无论是孩子不好好吃饭还是大人吃了油腻不想吃,只要吃了鸡内丹咀嚼片就会胃口大开。

实际上,这些热销的鸡内金产品只是压片糖果或凝胶糖果,它们并不具备开胃效果,其中售卖这些产品的商家还包括许多知名品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在商品上标注“鸡内金”等字样,实际上只是为了告诉消费者鸡内金具有某种功效,而不是商品本身的功能。

这种行为无疑是对消费者的欺骗,一旦购买这类商品后出现问题,追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大家在面对此类功能性产品时,一定要仔细查证后再购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结 语 ≻

俗话说,病从口入,这话并非没有道理。如今,食品安全是我们关注的头等大事,希望各位商家能够把消费者的健康放在首位,诚信经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息来源:新京报-2025-03-14-《“假酸奶”追踪:多地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6款产品已下架》新京报-2025-03-13-《起底直播间神药④ 知名企业背书,鸡内金糖果变身调脾胃法宝》千龙网-2025-03-13-《“杨铭宇”致歉 三家涉事门店永久关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