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龙头科技股蕴含着巨大的想象空间,接下来,我们聚焦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近年来,美国股票市场一路高涨,气势如虹,其中美国标志性的七大科技股对指数涨幅的贡献尤为突出。例如,在2023年标普500指数的涨幅中,80%源自这七大科技股;2024年,这一比例约为60%。也就是说,除了这些科技巨头,美国股票市场的大多数公司表现平平,并未产生显著的财富效应。
反观中国的科技巨头,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尤其是自2024年年底以来,成绩斐然。以DeepSeek、宇树科技为代表,还有阿里在大模型与芯片领域、小米在电动汽车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彰显出中国科技巨头未来的广阔前景,想象空间十分巨大。
从市值角度来看,我们都知道,如今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在高科技领域的实力也仅次于美国。在某些领域,如新能源汽车和机器人领域,中国与美国不相上下;在半导体和AI人工智能方面,虽然稍显逊色,但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目前,美国的英伟达市值超过3万亿美元,微软和苹果的市值同样超过3万亿美元。而在中国,以腾讯控股为例,它拥有超过10亿用户,且在AI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截至2025年3月4日,腾讯控股的市值仅为45,000亿港币。
再看阿里巴巴,作为全球知名的电商巨头,其在AI人工智能和半导体芯片领域,近几个月也公布了显著进展。但在港股市场,阿里巴巴的市值仅为24,000亿港币。
又如当下发展如火如荼的小米集团,2025年3月4日收盘时,其市值按港币计算仅为12,700多亿港币。实际上,小米在智能手机、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领域,以及当下爆发式增长的新能源汽车,甚至高端新能源汽车领域都已崭露头角。
未来,小米在智能家电、人形机器人以及芯片等方面的发展也备受期待,但其市值却仅有1万多亿港币。对比美国七大科技股中的三大巨头,市值均达3万多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将近25万亿。
由此可见,中国企业虽坐拥庞大的国内市场和海量用户,科技进步也极为迅速,但市值与美国相比,差距依然显著。
此外,中芯国际在全球半导体芯片生产领域排名第四,在国内则是行业龙头。然而,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半导体领域对中国进行围追堵截,中国半导体行业未来只能走自主可控之路。尽管如此,3月4日收盘后,中芯国际的市值仅为5,000亿港币。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英伟达市值超过3万亿美元,倘若中国在半导体领域持续进步,实现更多进口替代,那么中芯国际等半导体企业的想象空间将不可限量,远不止当前5,000亿港币的规模。
从投资和市值的想象空间来看,中国科技巨头的未来潜力巨大。有人认为,美国科技巨头市值虽高,但估值较低;中国科技巨头市值低,估值却不低。实则不然,以2025年3月4日收盘数据为例,英伟达的市盈率约为80倍,而腾讯控股的市盈率不到24倍,阿里约为19倍,小米约为58倍。
其他企业方面,京东约为13倍,美团为28倍,网易不到16倍,百度不到10倍,理想汽车为20倍。通过这样的估值对比可以发现,与美国的高科技公司相比,中国这些科技巨头企业的估值普遍具有明显优势。暂且不说超越美国的估值,即便要追平,也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综上所述,从估值和市值两个维度来看,只要对中国未来科技发展充满信心,那么中国科技龙头企业未来的成长空间将十分广阔。
免责声明:以上任何内容均来源于市场公开信息,仅供您参考与学习观摩,该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产品的购买、抛售或持有的建议,不作为您做出可投资的依据,您应自主投资决策,自行承担资风险与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