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动自行车问题不是单纯的交通问题,而是涵盖和影响基层人民生活的综合问题。”“想要管得好,在停车资源相对不足的区域,就必须收费。”“完善公共交通才是良策啊!”……

这是2月19日南方都市报推出的“电鸡乱停放如何解”专题报道下的热议,来自多个社交平台网友们的共鸣。海量的网友留言中,有不少是来自广东省内外的市民留下的宝贵建议,他们期望官方加强问题治理力度,也呼吁广大市民遵守规则,共同营造良好的出行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州嘉禾望岗地铁站附近划定的社会车辆停放区域。

“电鸡之困”并非个案

需立足城市发展进行综合治理

《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自2024年12月30日起实施,至今已有一个半月。连日来,南都记者兵分多路走访市内10个地铁站和16所学校。从地铁方面看,有过半站点外“电鸡”侵占人行道、盲道、机动车道甚至公交站台,也有部分站点通过投入人力管理,使得停放秩序相对较好;从学校方面看,在以越秀、海珠、荔湾老三区为代表的广州老城区内,“无位可停”的窘境往往让校门口交通致堵率更高。

“这不是广州特色”,有网友留言道,这引得不少广州以外的网友给予认同。许多网友对于城市电动自行车乱停致堵之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的认为是公共交通规划设计不够合理;有的认为电动自行车保有量不断攀升,城市道路承载能力跟不上;有的认为是电动自行车使用者不遵守交规,“马路杀手”太多;有的认为是停车资源分配不均、利用不足,导致车辆无处可停;还有的认为,致堵原因是其他车辆占据了本应属于非机动车的路权……

一位网友分享了她选择电动自行车而非汽车出行的缘由,指出随着生活成本增加,电动自行车已成为一种省时、省力且经济的出行方式。她观察到,许多原本不骑电动自行车的同事以及其他父母,也开始使用电动自行车接送孩子。

“这不能完全说是问题,而是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必然现象。它的背后也是与城市区域规划关联,人跟着城市建设走,如果城市核心区不那么集中,而是扁平化的,这种现象会少很多。”有网友如此评价。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交通研究所主任王雪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就指出,从社会综合治理的角度出发,有效解决电动自行车问题,最重要的是达成共识。“在超大城市,电动自行车所带来的治理问题归根结底是稀缺资源分配的利益博弈问题。”她解释称,每一个人在城市里的身份是多重的,既是行人,也或多或少驾驶乘坐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是人行空间让一些,还是机动车道让一些,分别让多少,这需要各方协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越秀区杨箕地铁站F出入口,挂了横幅提醒市民规范停车。

网友建议:

研究市场手段予以调节

或可推行市民共治模式

研究电动自行车停车收费的可行性,是不少网友的共同观点。

“如果是免费的话,增加一百万个车位,也会供不应求。想要管得好,在停车资源相对不足的区域,就必须收费。”网友如此点评。在其看来,停车收费不失为一种运用市场手段来调节需求的举措。也有网友接着指出,若停车收费,还需安排专人管理,若严重乱停乱放,还需有罚款等处罚措施,与机动车管理同责。

作为交通领域的研究专家,王雪也是电动自行车的使用者。她提出,应像管理汽车一样管理电动自行车,通过经济杠杆调节停放空间不均衡问题,有助于规范秩序的形成。例如,商事主体可先行在自有空间探索停车收费模式,既让电动自行车使用者在享用城市空间时像汽车一样付出对应成本,也让权属方在提供停车空间和管理服务时“有利可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州荔湾区滘口地铁站外停满了电动自行车。

不过,这离不开规划层面做好资源要素保障。有网友认为,部分地铁口可考虑修建地下或地上立体停车场,若非太堵的区域,则可以考虑划线或分区域管理。“硬件条件具备后,出台处罚措施,严惩乱停乱放。”

此外,还有网友建议推行市民共治模式,鼓励市民对侵占公共空间的行为进行拍照举报,并设立奖励制度,以营造全民监督的氛围。也有网友提议,加强相应的交通规则宣传与教育,让更多市民自觉遵纪守法。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统筹:代国辉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代国辉 实习生 蒋欣蕾

摄影:南都记者 张志韬 莫郅骅 黄晓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