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科,又双叒叕要还钱了!这次能不能过关,我们拭目以待。

第三笔债务来袭:万科又双叒叕要还钱了

万科又传出来新消息,2月25日,万科即将兑付年内第三笔公开债“22万科MTN003”(金额20亿,利率3%)。至此,2025年开年短短两个月,万科已连还三笔债(另两笔为1月27日的“22万科MTN001”和2月16日的“22万科MTN002”),合计金额70亿。

表面看,这节奏堪比“还债马拉松冠军”,但别急着鼓掌——万科全年待还的公开债规模高达326.4亿,且2024年刚亏了450亿,账上现金仅剩797亿,负债却逼近万亿。

能不能如期还债?

这么密集的还债节奏,对于负债近万亿的万科不能说没有压力。它这次到底能否如期还上债,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十一郎的观点是,短期内,能!

毕竟大股东深铁集团刚掏了28亿“零花钱”救急,国资背书下银行也喊话“全力支持”。但长期看,万科像极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极限玩家:一边卖资产(如转让红树湾项目49%收益权),一边搞Pre-REITs基金(和险资联手盘活长租公寓),一边还要祈祷楼市回暖多卖几套房。

一句话:短期靠输血,长期看造血。

国资化:万科的“速效救心丸”还是“安乐S”?

万科这波危机,国资介入堪称“教科书级救场”——深铁董事长辛杰空降董事会主席,深圳国资委喊话“5万亿资产兜底”,连银行都排队表忠心。但国资化真是万能解药吗?

无论怎样,国资化,有着肉眼可见的好处

1.信用背书:国资站台,银行放贷不手软,险资也敢投16亿Pre-REITs基金;

2.资产腾:深铁接盘项目、注资输血,帮万科轻资产转型(比如厦门长租公寓从“重资产持有”变“轻资产运营”);

3.债务缓刑:国资“以时间换空间”,让万科不至于被债务压垮。

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光与影永远保持一致。在享受国资化的便利的同时,万科也要承受国资进驻后的疼痛。

很明显,万科目前的风险也相当严峻。

首先是业绩黑洞:2024年亏450亿,卖房毛利率暴跌,靠卖资产能撑多久?

第二是公司管理层大洗牌带来的管理撕裂:郁亮退居二线,深铁系高管上位,昔日“职业经理人帝国”变“国资分公司”,内部磨合恐成新雷;

另外就是大环境的拖累,房产行业下行带来的危机重重。楼市若继续躺平,国资再有钱也填不满万亿负债的坑。

说白了,国资化是给万科插上了“呼吸机”,但能不能拔管,还得看楼市争不争气。

房地产多元发展的时代早已过去,彼时的万科作为行业的龙头,蓬勃发展。而如今的楼市成为了国资的天下,万科也不得不混改。其实,万科的剧本,早被深圳国资委改写了。

万科的故事,已从“民营房企标杆”变成“国资救市样板间”。短期债务无忧,但长期生死仍系于两点:

第一,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楼市是否能够回暖,是万科是否可以起死回生的最关键因素。一旦楼市回暖,韭菜们愿不愿意继续接盘房子?这也是个问题。

第二个关键因素是万科的资产是否可以盘活。风口之下,REITs、Pre-REITs都是香饽饽,而如今,能否把这些“砖头”变成“钞票”,能否把“不动产”让它动起来,是万科活过来的又一关键。

万科这波危机还没过去,万科是否能最终得救,还是要看能不能重塑自身造血功能,最终,还是市场说了算。

至于国资化,它让万科从“破产边缘蹦迪”变成了“ICU里跳广场舞”——暂时死不了,但想出院?先问问楼市主治医师同不同意。

不过,万科若真挺过这关,建议出本书——《论如何优雅地薅国资羊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