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在指定房间里独自生活一个月,就有机会撬动40万元奖金?请注意,这可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
据报道,挑战者每次参加自律挑战需交一笔9000元的报名费,所谓独自生活并非每日躺睡吃,挑战者可以做的事、不能做的事、必须做的事都有详细规定,所有的规则附在一份合同中。如违反任何一项,则视为挑战失败,报名费不予退还。多位挑战者失败后才惊觉,这场博弈"像是一个圈套"。
你盯上了人家的奖金,而人家只想挣你的报名费。翻开自律挑战合同,密密麻麻的条款看似严谨,实则是为失败预设的无数个"罪名"。行李箱位置偏差3厘米、手机使用提前1分钟、关门时触碰门把手……这些荒诞的失败理由,暴露了规则的真正意图:不是考验自律,而是制造必然的失败。
更讽刺的是,合同中的文字游戏被设计得滴水不漏。例如"24小时内使用一次手机",既可解读为"每日一次",也可被曲解为"间隔24小时",全凭商家一张嘴解释。这种"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的霸王条款,让挑战者永远处于被动境地。
规则的执行过程,更像是一场赤裸裸的欺诈。工作人员送餐时"不经意"的搭话、故意未关紧的门缝、突然消失的电话信号……这些"盘外招"将挑战者逼入绝境。规则越严苛,失败率越高;失败次数越多,报名费越滚越大。据报道,有人花数万元报名费连续7次挑战失败,而且挑战圈里还没听说有人成功过。
从法律视角看,这类合同早已游走在违法边缘。有律师指出,合同中"权利义务严重不对等""利用格式条款加重对方责任"等特征,明显违背《民法典》的公序良俗原则。山东蒙阴县法院的判决也印证了这一点:商家以"射幸合同"之名行赌博之实,本质上是对社会诚信的践踏。
自律挑战"背后的骗局更值得警惕。人们并非不知风险,但在"万一成功"的诱惑下,理性往往溃不成军。商家正是利用这种心理,将挑战包装成逆袭捷径,让参与者陷入"越输越赌"的恶性循环。不难发现,商家这种对贪婪的精准拿捏,不过是现代版"鱿鱼游戏"的变种——不是取你性命,而是掏空你的钱包。
遏制此类骗局,既要加强市场监管,也要对错误认识做到及时纠偏。相关部门应主动作为,防止骗局横行危害社会。对公众而言,最根本的抵御之道是破除"捷径迷信"。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知道一个基本的道理:真正的自律是脚踏实地地奋斗,而非将命运交给一场庄家通吃的赌局。
文/车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