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离生死最近的地方
每一声急促的呼喊
每一串匆忙的脚步
每一个专业的诊断
每一次争分夺秒的救护
挽救着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
这里是上海市同仁医院急诊
这里有着很多人从未知晓的惊心动魄
虽有遗憾
但更多的是感动
同仁医院急诊楼内
我们迎着朝阳而至
伴着星辰而归
用文字、图片、视频
记录下真实的故事
与大家分享
凛冬的清晨,申城寒意浓浓。
早上7点,刚刚完成早交班的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顾伟峰已经在抢救室忙碌起来。
在急诊干了十几年,顾伟峰很清楚,连续低温下突发心脑血管意外的患者会明显增多,今天注定又是忙碌的一天。
7点25分,一辆救护车呼啸而至。120救护人员熟练地把放着病人的急救担架放下,并迅速和同仁医院急诊人员对接。

120急救车出诊记录显示,早上6点多,年逾七旬的患者在家中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活动无力、麻木,左上肢持物费力,左下肢行走拖步等症状。家人立刻拨打了120。
急诊抢救室内,顾伟峰迅速甄别患者情况,初步判断有脑卒中可能,并在液体支持的同时迅速呼叫神经内科医生。
几分钟后,神经内科医生赶到,经仔细查体和评估,患者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4分,属于轻度卒中。
“头颅ct检查排除了脑出血的可能性,且患者发病时间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时间窗内,在排除相关禁忌症的前提下,患者符合静脉溶栓的适应症。”顾伟峰与家属充分沟通并征得同意后,将患者转入神经内科,准备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我们急诊就是整个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顾伟峰告诉记者,急诊科常常都是“单兵作战”,在大部分情况下医生都需要具有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迅速诊断病因、紧急救治,虽然短时间内信息掌握有限,但要做出正确的判断。
顾伟峰话音未落,又一位患者被推了进来,有些不同的是,这位梁先生的状态很“亢奋”,躺在病床上的他嘴里不停地“胡言乱语”着,即便是手上输着液,也没办法让他安静下来。

看到梁先生的情况,急诊预检抢救室护士马伟杰走到他身边,“手不要乱动,这样容易脱针。”马伟杰一边轻轻安抚,一边检查着输液管。
距离马伟杰不远处,急诊科医生沈琪乐眉头轻皱,正在记录着梁先生的病史:意识不清,有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病史......
记录完病史,沈琪乐拨通了三楼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的电话,了解到还有空床位后立刻与梁先生的家属沟通,并迅速将患者转入。
“患者很有可能是尿毒症性脑病,情况还是很危急的,需要尽快进行有针对性的抢救治疗。”匆匆说完两句话,沈琪乐又奔向了下一个病人。
一声又一声救护车的鸣叫声不断响起,一位又一位患者被送到了急诊抢救室。抬头看看时钟,此时已是中午11点半,记者计算了一下,4个小时内,共有36辆120急救车呼啸而至,送来的病人包括了心脑血管疾病、骨科外伤、内科急症等多种疾病。
中午时分,借着午饭时间,急诊的部分医护们有了短暂的轻松时光。
“前几天那个肝脓肿的病人后来怎么样了?”
“成功接受了肝脓肿切除术,现在已经转入普外科了。”
难得的闲暇时光里,大家谈论的依旧是病人。
问及大家谈论的这个病人,一位医生向记者讲述了起来。
几天前的一个晚上,腹痛难忍的林阿姨来到同仁医院急诊科就诊。家人告诉医生,林阿姨上腹胀痛已经有3天了,之前也没有什么大病,生活完全可以自理。
刚刚入院,林阿姨的病情就迅速恶化,出现了意识不清、寒战、发热、心慌、气促、精神状态改变等严重脓毒血症症状。
转入EICU进一步治疗后,林阿姨的腹部增强CT提示肝脓肿,内科进行保守治疗后,感染控制得也不好。之后经多学科会诊(MDT)讨论,最终选择肝脓肿切除术。
“术后,这位患者回到EICU继续监护支持,现在已经能在搀扶下下床锻炼了。”这位医生告诉记者。
短短几分钟,这个病例讲完了。可这位病人转危为安却经历了几个日夜,包含了十几位医务人员的付出。
匆匆吃完饭,大家起身返岗,去替换还没有吃午饭的同事。
跟随刚刚讲述病例的医生,记者来到了EICU。

EICU里,同仁医院急诊科行政主任邱泽亮正在巡视着病人们的情况。在一张病床前,邱泽亮仔细翻看了患者的病例,又向旁边的护士询问了患者目前的情况,而这位患者就是上午那位疑似尿毒症性脑病,从抢救室转到EICU的梁先生。
“各项检查结果表明,患者肾功能的指标明显恶化了,他所出现的胡言乱语的症状也是由尿毒症性脑病所引起的意识障碍而导致的,尽快为他进行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布置完下一步的治疗方案,邱泽亮又加了一句,“患者目前的钠含量仅有111,属于低钠血症,CRRT可以在严密监测下缓慢地调整电解质和酸碱状态,避免因快速纠正而引起并发症且效果显著。”
走出梁先生的病房,邱泽亮转身又来到6号病床前,病床上的严阿姨情况要好了很多,可刚入院时的她却和如今判若两人。
几天前,严阿姨突然觉得右手发抖,紧接着就是右上肢颤动,每次发作都要持续半小时左右。在家里观察没有好转后便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了同仁医院急诊就诊。
“入院当天上午,患者出现口齿不利、言语不清、双下肢乏力、行走困难等症状。”邱泽亮回忆道,“下午患者入院后,病情急剧加重,高热达39.4℃,氧饱和度明显降低,全身颤动,神志不清,紧急转入急诊EICU治疗。”
转入EICU后,严阿姨病情仍有进一步加重的迹象:血压下降,多个脏器功能恶化,持续性昏迷不醒。医生在床边进行了多种紧急生命支持操作和检查,发现患者血糖最高时一度超过66mmo/l,是正常人上限的11倍,各项感染炎症指标严重升高。由于严阿姨的身体无法进行颈部深静脉穿刺,就选择了超声引导下的股静脉穿刺。
与其他科室有所不同,EICU是在抢救的同时寻找患者的病因。面对严阿姨的病情,医生考虑其存在脓毒血症、泌尿系统感染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之后,医生在严密监测的情况下给予严阿姨紧急液体复苏,三天内补液超过13000毫升,联合大剂量胰岛素控制血糖,同时给予积极抗感染、脏器功能保护、调整微循环、营养支持等紧急抢救措施。
72小时后,严阿姨苏醒了,且各项指标趋于正常,并于第4天撤除呼吸机,目前已经能够自主进食。

此时,EICU内时钟显示的时间是晚上7点15分。一楼抢救室内,一场惊心动魄的抢救正在进行着。
送到同仁医院急诊时,这位男性患者已经处于多脏器衰竭的昏迷状态。
电除颤、持续胸外心脏按压、球囊辅助通气、及时补液、使用升压药物……一系列针对性急救措施迅速实施,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与死神进行激烈的博弈。
半小时后,患者的心跳恢复,血压逐渐上升,暂时脱离了危险。
晚上10点40分,三位建筑工人出现在同仁急诊。一位工友拄着拐杖,在其他两位工友的搀扶下困难地挪动着脚步。
急诊预检台前,经过简单的检查,当班护士指引他们挂了急诊骨科的号。骨科急诊室内,骨创医生何洁铭看了一下患者的伤处,迅速为他开出了CT检查单。
半小时后,拿到CT报告的三人,重新回到骨科诊室内。

“CT做出来显示,您右脚脚面骨折,需要住院手术治疗。”何洁铭一边看着报告,一边对患者说。
听到“手术”两个字,受伤的工友面露难色,“这么严重吗?可以不手术吗?”
“你看啊,脚和手掌一样,这上边有5根骨头,你右脚中间的三根全都撞断了,还是很严重的,如果不手术治疗,很有可能将来会留下后遗症,影响到你的正常生活。你先去做一个夹板固定,然后就可以办理住院手续了。急诊楼4楼就是骨科创伤中心,如果有床位就可以住进去。”听完何洁铭的一席话,这位受伤的工友默默点了点头,虽然无奈,但医生的话也让他心服口服。
时间分秒不停,转眼已至午夜时分,可同仁医院门诊大楼内的病人依旧不少,120救护车依旧接踵而至,医务人员的背影依旧匆忙。
这里是上海市同仁医院急诊大楼,这里距离生死最近,这里的温暖也一直都在上演。

冬日里的同仁医院急诊大楼内,从早班到中班,从中班到晚班,我和摄像小伙伴们“坚守”了几个日夜。
起初,一听到救护车的声音,我们便迅速反应,立刻跑去询问,采访拍摄。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越来越疲惫,脚步也越来越迈不开。
曾有几次,我的嗓子干渴到冒烟,可看看四周,却没有任何一个医护人员在喝水。我想,他们不是不渴不累,而是没有时间。
来到急诊的患者,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重生”。几天采访下来,当急诊抢救室内有病人因无法救治而离去,原以为习惯了直面生死的医护们会看淡了很多,但我却依旧能从他们的脸上看到遗憾、无奈、悲伤。
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医生——医术精湛,更怀着一颗悲天悯人之心。

撰稿/摄影:赵 立
视频:周若尘、赵 立、金志成
编辑:程 前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