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舆论场上,欧美媒体的风向一直备受关注。近期,一场戏剧性的转变在欧美媒体界上演,曾经对中国百般挑剔的 BBC、彭博社等主流媒体,竟突然集体 “倒戈”,对中国展开疯狂吹捧。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缘由?是西方媒体幡然醒悟,还是国际局势发生了不为人知的剧变?其实,这一切都与马斯克和特朗普的一系列举措息息相关。
一、马斯克断供,BBC 陷入危机
2月3日,马斯克宣布关闭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直接砍掉其每年500多亿美元的预算。这笔资金是美国政府影响全球舆论的关键来源,BBC、美国之音(VOA)、自由欧洲电台等众多媒体机构都依赖它运作。
BBC 此前不仅依靠英国政府资金,还从美国政府获取大量补助。但马斯克这次行动,让 BBC 财政遭受重创,同时还砍掉了 6200 多名记者和上千家媒体机构的资金支持,整个欧美新闻体系瞬间面临 “断粮危机”。长期以来,BBC 的 “反华” 立场并非源于价值观,而是 “雇主” 的指令。如今 “雇主” 断了资金,BBC 为了生存,不再攻击中国,甚至开始吹捧,试图寻找新的 “金主” 或博取流量。

二、BBC “暴力讨薪”,毫无底线
BBC此次态度转变极为剧烈,令人咋舌。
科技报道大反转:曾经对中国科技发展质疑攻击的 BBC,如今制作了《中国制造 2025》纪录片,详细介绍中国高科技企业的突破,称赞 “中国已经站在世界科技创新的前沿”,让国内外观众都大为震惊。
偏爱成都蓝天:报道中国城市发展时,BBC 特意选成都高新双子塔的蓝天照片作封面。成都冬季蓝天罕见,这一精准选择,给人一种 “用尽全力在夸” 的感觉。

改写地理常识:BBC 甚至发布报道称,据历史学家考证,1513 年西班牙人抵达墨西哥湾时,误以为找到通往亚洲的航线,曾将这片海域命名为 “中国海”。这种说法毫无依据,尽显其为了 “讨薪” 彻底放下体面。

三、彭博社跟风,吹爆中国电影
彭博社也加入这场 “暴力讨薪” 行动。
力赞《哪吒》:彭博社制作电视节目重点吹捧中国电影《哪吒》,夸赞电影制作质量 “精益求精”,还提及制作团队为拍好一个场景耗时四个月,展现出极高专业精神。


文化标签新解读:彭博社在报道中称,《哪吒》展现的叛逆精神和个人主义意识能引起中国观众共鸣。以往西方媒体常用 “集体主义” 描述中国社会,如今却用欧美年轻人喜欢的标签宣传中国文化产品,助力中国电影海外营销。

四、媒体变脸,暴露资本主义逻辑
这场媒体态度大逆转,揭示出资本逐利的本质。所谓的价值观、立场和意识形态,在很多时候不过是 “生意”。过去欧美媒体一致批评中国,是受 “雇主” 指使。如今特朗普和马斯克砍掉财政支持,他们为谋出路,既然攻击中国不再有利可图,便转而吹捧中国,吸引关注,寻求新资金支持。美国之音曾是美国政府对外宣传的重要工具,如今因预算削减面临关闭,让整个欧美媒体圈深感不安。


五、特朗普和马斯克,会被反噬吗?
BBC和彭博社的 “暴力讨薪” 行为,让全球看清欧美媒体的真实面目。但新问题随之而来,如果特朗普和马斯克继续削减政府预算,甚至对美国国防部下手,欧美媒体是否会彻底反噬?毕竟欧美新闻机构操纵舆论能力极强,当资金被砍得足够狠时,他们完全可能从 “歌颂” 转为批判,将特朗普和马斯克塑造成 “历史上最邪恶的暴君”。无论如何,这场媒体态度转变给世界上了一课:在资本的世界里,没有永远的立场,只有永远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