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月8日,寒风刺骨,64岁的武善花,身穿羽绒服、头戴厚绒帽出门,敲响了同小区张启芬的家门。

“快进来,快进来,外边这么冷还过来干什么,昨天社区的人刚来过了。”80多岁的张启芬拉着武善花的手,把她让进屋。

武善花和张钦芳都居住在沂水县龙家圈街道兴龙社区,以前互不认识,现在,到独居老人张启芬家嘘寒问暖,成了武善花几乎每天都要做的事。

变化来自龙家圈街道的社区治理创新。该街道位于城乡接合部,共有5个社区。虽然说是城市社区,但一半以上的住户是“撤村建居”的村民。

城乡居民、新老居民如何融合,城乡差异如何缩小……面对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一系列考题,龙家圈街道创新社区治理模式,由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做活基层协商议事机制,将原来的“陌生人社区”打造成现代“熟人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物业工作人员进入居民家中征求意见。

治理衔接遇难题

党建引领求解

龙家圈社区由龙家圈村拆迁而来,户数增加了两三倍,人口达到4000多人。

由“村”到“社区”,虽然生活条件改善了,但同时带来治理衔接的难题。对龙家圈村村民来说,还是习惯有事找村“两委”,而非整村搬迁来的村民和城市居民则去找物业。龙家圈村“两委”、小区物业,龙家圈村村民、城市居民和其他村村民,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小区管理难度加大。后来,龙家圈街道各社区成立党支部,依托小区党支部、村党支部等共同开展工作,形成“社区党支部——小区党支部——村党支部”治理服务体系,将网格员、物业、党员及志愿者等凝聚在了一起。

关系理顺了,服务的人数增加了。在社区党支部牵头下,治理主体由政府转变为“大社区”,社区干部下沉服务与群众自治得到充分结合、互相补充,真正实现社区共治。

“前段时间安装充电桩,居民和物业有不同想法,社区出面揽下来,联合物业,组织大家一起协商,挨家挨户征求意见。”龙家圈小区党支部书记山长刚介绍,充电桩的安装问题很快顺利解决。

不仅纵向到底,而且横向到边。龙家圈各社区党支部联合辖区内的单位党组织,组建党员志愿队伍,从医疗服务到文化体育,再到物业服务,形成了多方联动、多元参与、多维共治的态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家圈社区的“睦邻集市”上,居民们争尝热气腾腾的大锅菜。

居民有诉求

“吐槽大会”找方案

博雅苑小区一楼的商品房带有小院,卖房时,开发商承诺统一建栅栏,但没有兑现,只在小院周边种上了冬青。有的居民入住后拆掉冬青墙,自己树起了栅栏。但各家栅栏高矮不齐、材质各异,物业认为影响美观,反对居民自建。

一时间,居民与物业矛盾重重。“后来社区介入,联合物业,挨家挨户征求意见,组织大家一起协商。”社区工作者石蕾介绍,在街道物业办的协调下前后开了两次议事会,社区作为第三方拟定协议,对栅栏的高低、材质和样式进行了统一。

“居民报事——多方联动协商——相关单位介入”的问题反馈和解决机制被小区居民称之为‘吐槽大会’。大家有事当面锣、对面鼓地说出来,让物业能够及时了解问题、解决问题。”龙湾一品小区居民王治娟说。

在街道办的持续推动下,各小区均已建立起形式多样的“吐槽”平台。社区还制定问题清单,跟踪居民诉求及解决情况。小区建成以来,“吐槽大会”每年要答疑解惑、回应诉求、解决问题100余项。

睦邻活动重塑凝聚力

“陌生人”变“一家人”

撤村建居,并加入新的商品房小区,村民由传统的乡村“熟人社会”,进入到“陌生人社区”。没了老朋友,有的社区顿时变成了没有主心骨的“散装社区”。如何重新凝聚共识,成了挑战。

在龙家圈街道各小区,睦邻活动正成为重新形成凝聚力的重要一招,“睦邻集市”尤其受到欢迎。在这里,新鲜水灵的瓜菜,家里用不着的物件,吸引了许多“老邻居”“小邻居”走出家门。

还有,农历八月十五居民一起做月饼、冬至一起包饺子,让大家同进“一扇门”,实现“一家亲”。去年以来,各社区已开展集体采摘、托幼服务、健康指导等活动325场次,实现社区主导、多方参与、活力倍增的良性互动。城乡居民、新老居民在接触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社区里的陌生人逐渐成了亲密的邻居。

“原来照顾张钦芳的工作一直由社区工作者在做,忙的时候可能顾不过来,现在社区居民也参与进来,老人能得到更好的照顾。”石蕾说。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郭杰 通讯员 田宝宗 李雪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