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医院正从单科诊疗模式走向资源整合,「自带」打破专科壁垒属性的MDT模式,已成为大势所趋。然而,MDT实践知易行难。其在落地过程中仍面临机制建设、利益协调、流程再造等多重挑战。健康界特别策划「管理创新引领肿瘤MDT发展」系列报道,探讨共性话题、发掘典型案例、传播有益观点,构建多维赋能平台。本文将带您探索一家独具特色的三甲医院「肿瘤中心」建设实践范本。

多学科诊疗(MDT)模式的重要性,早已在业界形成共识。然而,作为一项系统工程,MDT在实际运行中却屡屡碰壁。

分散于各科室的专家团队通常面临三大难题:时间协调难——各科室排班有差异,专家难聚齐,会诊效率低;执行偏差大——讨论结果常因科室利益或行政壁垒等因素难以完整落实;治疗连续性差——患者辗转于不同科室,易因衔接不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面对肿瘤MDT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业内普遍意识到,「肿瘤中心」建设或可另辟蹊径。

在前期充分调研、协商、规划的基础上,2023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丽水市中心医院)在全国率先创建了实体化运行的肿瘤中心,以物理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和学科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高效、可持续的MDT实践路径。从此,患者无需因治疗方案调整辗转不同诊区,在同一个病区内就能实时接受肿瘤MDT服务。

据了解,该院肿瘤中心成立以来,相关病种的病例组合指数(CMI值)从原来科室的0.44提升至0.63,次均费用从1.48万元降至1.36万元,平均住院日下降0.83天,四级手术量同比增长65.4%,患者满意度提升至99.68%。此外,相关科室新开展了20余项临床试验项目,总项目经费达3000余万元。

该院如何以「实体化肿瘤中心」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多学科深度融合和机制创新,探索出特色发展路径?

破旧立新

从「虚拟讨论」到「实体整合」

丽水市中心医院肿瘤中心的建设,源于对传统诊疗模式和MDT困境的反思。

该院肿瘤中心主任涂建飞告诉健康界,早在2012年,医院就尝试引入MDT模式。但在将近10年的实践中,患者体验与治疗效果有限。「由于参与MDT的医生分属于不同的科室、隶属于不同的行政体系,有时候较难聚集在一起开展MDT,执行上也容易出现较大的偏差。」他表示。

基于MDT的种种问题,在长期的临床和管理实践中,该院党委书记纪建松逐渐萌生了一个设想:将各种治疗手段整合到一个中心里,使得MDT更加便捷、常态化。为此,他发起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探讨如何整合肿瘤相关专科的力量,打造一个实体化的肿瘤中心。

如此,一方面可促进各专业之间深入交流与合作,使医生们更全面了解各种治疗方式,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合适的治疗方案;另一方面,中心还可以集中收治某些病种,汇集相关病种数据,开展更多临床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医疗水平。

基于如此设想,在充分调研、协商、规划的基础上,医院于2023年5月启动实体化肿瘤中心的运行,力图探索建立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的诊疗模式。不同于过往虚拟的MDT模式,中心以器官系统为轴心重构诊疗单元,将肿瘤相关科室按病种关联性进行物理整合。每个病区配备完整的多学科团队,实现「空间共融、人员共管、资源共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丽水市中心医院)肿瘤中心

然而,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涂建飞介绍,肿瘤中心先是将肿瘤内科、放疗科、介入科、呼吸科一部分等8个相关病区进行整合,便已涉及约70名医生、100多名护士,如何将这些科室全部打乱并合理重建,医院前前后后讨论了将近一年多。

「我们也调动了前一年所有肿瘤诊疗相关数据,根据病种的患者数量和接近性,看相互之间如何组建比较合适」,涂建飞介绍,最后形成六大亚专科病区,分别是头颈食管中心、胸部中心(2个病区)、胃肠中心、肝胆胰中心(1.5个病区)、肿瘤中西医结合病区(0.5个病区)。

谈及这些病区的组建思路,涂建飞告诉健康界,胸部中心的2个病区,部分是由呼吸科的肺癌部分独立而出形成,收治肺结节与肺癌患者;头颈肿瘤和食管癌患者相对较少,但是二者加起来可以组建为头颈食管中心,泌尿生殖乳腺中心的组建也是同样的道理;考虑到部分患者需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所以组建了肿瘤中西医结合病区。

无缝协作

肿瘤中心实现MDT全覆盖

建立肿瘤中心后,每个中心配备独立的多学科办公室,原本分属不同科室的医生坐到了同一个办公室里,「转身即可与其他专业同事面对面交流,一声招呼,就可以一起讨论病情」,据涂建飞介绍,碰到疑难复杂病例,分中心可以快速召集大中心其他相关专科的高年级医生,专程组织讨论。

如此,中心内部基本上实现了MDT的全覆盖,且MDT能更加方便、高频率地进行。

肿瘤中心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治疗方案调整更快。涂建飞介绍,过往MDT讨论后,如果一些患者由于病情变化需要更改治疗方式,由于专科之间的壁垒或者利益因素,可能会继续留在原科室进行治疗;现在不同专科就在一个病区,如果患者需要更换、增加治疗方式或者出现并发症,可以及时通过多学科的力量进行处置。

肿瘤中心的建设需要循序渐进。涂建飞坦言,当前中心并未将外科整合进来。那么,肿瘤中心与外科之间,是否会出现「抢病人」的问题?

他表示,肿瘤中心也开设了单独门诊。患者在门诊完成检查后,根据情况评估适合留在内科还是外科,「如果病情适合手术,会直接转到外科;如果暂时不能做手术,就先到肿瘤中心接受治疗,如果经过治疗后病灶缩小、分期降低,也会转到外科进行手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肿瘤中心当前已经实现平稳运行,和外科之间也实现比较密切的轮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丽水市中心医院)肿瘤中心门诊

机制革新

「中心制」管理激发活力

肿瘤中心组建后,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多学科整合体系,如何既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又有利于学科发展的活力?

医院不断创新机制,进行系统性重塑,推出了「中心制」的管理制度——对外统一为肿瘤中心,对内按病区分权,分中心主任负责临床质量与科研管理和大部分人财物;大中心统筹学科发展规划与人才调配,比如,涉及到放疗、介入、肿瘤内科等全中心需要调用的人员,由大中心进行统一分配。此外,大中心还要负责中心内部人员的轮转学习。

「大中心并非科室机械合并,而是通过融合实现学科特色化发展,在协作中激发创新。」涂建飞强调,肿瘤中心通过制度设计打破专业壁垒:一方面,鼓励医生突破单一专业领域进行发展,比如肿瘤内科医生经系统培训后可参与介入操作,放疗科医生能介入靶向治疗方案制定;另一方面,要求青年医生必须完成跨病区轮转,通过全程参与不同亚专科诊疗,培养全局视角和复合型能力,而非局限于单一病区。

肿瘤中心构建了立体化学习体系——除各分中心常规内部培训外,大中心每月组织跨学科联合学习会,一方面由各病区轮流汇报学科前沿进展,另一方面基于真实病例开展MDT实战研讨。通过高频次、强交互的学习模式,使医生逐步形成更加全面、规范的诊疗思维。

系统性培养机制带来的改变,直观可见。涂建飞介绍,以肺癌合并肺动脉破裂出血为例,肿瘤中心运行前此类急症在肿瘤内科较为常见,整合后通过多学科预警和联合干预机制,使得大出血发生率近乎归零,患者中位生存期显著延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丽水市中心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涂建飞

科研突围

从全国标杆到走向国际

实体化肿瘤中心运行一年多时间后,丽水市中心医院中心CMI值、四级手术量等多项指标显著提升,与此同时,病种富集与多学科协作也为科研注入新动能。

过往由于病种比较分散,学科没有突出优势,临床研究较难开展,「中心制的整合后,肿瘤相关病种富集了,突然发现很多病区开展临床研究,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GC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入组数目、效率较之前有了明显增加。」涂建飞表示,更关键的是,基于互相融合的基础上,中心各学科形成了更多特色技术,也使得这些技术能够高效应用,给患者带来更好的获益。

以胸部中心为例,该中心主要以肺癌为研究重点。他介绍,在国际上,肺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药物的开发、放疗、靶向治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方面,各大中心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

相对而言,丽水市中心医院在介入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胸部中心的研究依托介入技术,结合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设计多中心、前瞻性的临床研究项目。凭借介入技术优势和患者资源,医院已在全国范围内牵头开展多中心肺癌临床研究。

由于整合,团队科研通过联合攻关,部分成果在国际舞台得以展现。以2024年为例,中心团队成员在GEST等国际会议发言8人次,两篇文章被世界顶级肿瘤大会ASCO、ESMO大会录用为Poster。正是得益于肿瘤中心的实体化整合,使得这家医院在某些技术和科研方面,已经具备了与顶级医院同台竞技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