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昆明市北京路公交站台上,52岁的公交车司机王师傅发动了23路公交车。他习惯性地看了一眼车厢——10个座位只坐了3位老人,他们手持“爱心卡”,在早高峰的车流中显得格外安静。而在车窗外,共享电动车如潮水般从非机动车道掠过,地铁站口的人群正排队扫码进站。这样的场景,已成为昆明公共交通系统的日常图景。

2024年,昆明公交集团公布的一组数据引发热议:过去5年,常规公交日均客流量从2019年的180万人次骤降至2024年一季度的不足70万,降幅超过60%。与此同时,昆明地铁日均客流量突破150万人次,共享电动车注册用户超过400万,出租车(含网约车)日均订单量达到45万单。在这场城市交通的“分蛋糕”竞争中,传统公交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从家到公司5公里,骑共享电动车比公交快20分钟,还不用等。”在青年路某写字楼工作的白领张女士道出了年轻群体的选择逻辑。数据显示,2024年昆明共享电动车投放量已突破30万辆,覆盖主城所有行政区。哈啰出行昆明负责人透露,其用户中30岁以下群体占比达72%,平均单次骑行距离3.2公里,恰好覆盖传统公交的短途接驳需求。
公交集团的调研报告显示,在共享电动车密集区域(如呈贡大学城、南屏商业区),公交客流量同比下降超40%。一位线路规划员坦言:“过去设计的5公里内社区环线,现在成了‘运椅子专线’。”
2024年,昆明地铁5号线的全面贯通使运营里程突破190公里,形成“网格+放射”的骨干网络。据昆明轨道交通集团统计,地铁客流中45%来自原先的公交用户。特别是在连接呈贡新城与主城区的1号线、4号线,早晚高峰满载率超过110%。“地铁准时、不堵车,刷手机还能看剧,谁愿意挤公交?”在市级行政中心上班的公务员陈先生说。
昆明市出租汽车管理局数据显示,2024年网约车平台日均活跃司机数达2.8万人,较2019年增长3倍。滴滴出行发布的《春城出行报告》指出,昆明人网约车平均通勤费用为15.3元,低于全国二线城市平均水平。“拼车去南亚风情园才8块钱,四个人分摊和坐公交差不多。”市民刘女士的选择,折射出价格敏感型乘客的消费心理变化。
在乘客流失的同时,公交运营成本却在持续攀升。昆明公交集团2024年一季度财报显示,燃油成本同比上涨18%,员工工资支出增加12%,车辆维保费用上涨9%。按当前日均70万客流计算,每公里运营成本达4.7元,票款收入仅3.5元,相当于每公里亏损1.2元。
“爱心卡”政策进一步加剧了收支失衡。昆明市老龄办统计,截至2024年3月,全市持有“老年爱心卡”的60岁以上市民达136万人,日均刷卡量占公交总客流量的35%。按每次乘车2元计算,公交集团每年因此减少的收入超过2亿元。“我们支持敬老政策,但需要更可持续的补贴机制。”公交集团财务总监付继芳表示。

面对多重压力,昆明公交并未坐以待毙。2024年,一系列创新举措陆续落地:
社区微循环:多地试点投放12座恒通“小咪渣”,票价1元,15~30分钟一趟,填补地铁站与社区的接驳空白,试点线路客流量回升30%。
动态线路:基于大数据分析,在早晚高峰开通“定制公交”,如“眠山车场—滇池会展中心”直达班车,上座率达85%;
文旅融合激活城市新体验:依托昆明独特生态资源,推出90条暑期观光巴士线路体系,形成“11+16+9+6+27+21”的多元化产品矩阵。环滇观光线路串联滇池沿岸古村落,Citywalk线路挖掘城市文化肌理,应季线路联动阳宗海富力湾等新兴景点,带动年轻游客占比突破20%。观鸥季创新推出9条专线(含5条免费线路),实现与地铁3、5号线的无缝接驳,累计服务超68万人次,打造出“乘公交观鸥”的城市新名片。更将文化元素融入运营,为途经教场中路蓝花楹大道的公交车辆打造专属涂装,让公共交通成为流动的城市文化展厅。
智慧服务构建品质出行网络:实施“骨干公交+地铁接驳”战略,3月30日起升级2路、8路等5条品质公交线路,形成覆盖“三横三纵三环六放射”的快速走廊。同步推出Z78路等5条响应式公交,在安全路段实现“招手即停、按铃下车”,精准服务长水机场、昆明南站等枢纽片区。新增潘家湾、福德、大坝3个公交地铁接驳站,整合31条公交线路资源,日均提升换乘效率30%以上。通过抖音矩阵(4个账号10万粉丝)和104个社群精准运营,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智慧服务体系。

但这些尝试仍面临挑战。市民胡先生质疑:“迷你巴士确实方便,但覆盖区域太小;定制公交要提前预约,灵活性不如网约车。”
受访专家指出:“公交的危机本质是城市空间结构与出行需求不匹配。昆明‘多中心’发展格局下,传统放射状公交网络已难以满足碎片化出行需求。”他建议,公交应转向“地铁喂给者+社区服务者”双重角色,同时推动票制改革:“爱心卡可设置高峰时段收费,平衡社会效益与运营压力。”另外专家还补充道:“杭州‘公交大脑’通过AI实时调整发车间隔,昆明也可借鉴。此外,公交站台完全可升级为共享电动车换电站、快递柜等复合空间。”

在昆明市交通运输局近期召开的听证会上,一场激烈辩论正在上演:是否该削减20%的低效公交线路?反对者认为这是“抛弃弱势群体”,支持者则主张“优化资源配置”。而在网络投票中,63%的市民选择“支持优化,但需保留基本服务”。
我们不需要悲情叙事,要的是制度性保障。云南大学公共政策教授指出,“当公交职工开始讨‘饿死’还是‘累死’时,这座城市该响起怎样的警报?”

或许,公交的生存之道不在于与新兴出行工具对抗,而在于找到不可替代的价值。正如一位老昆明人在听证会上的发言:“下雨天,是公交车把淋湿的学生送回家;深夜,是末班车照亮打工人的归途。这座城市,不能只剩下扫码骑车的低头族。”
当我们在讨论公交存亡时,本质上是在追问:一个城市的公共性该如何衡量?是冰冷的客流数字,还是那些无法被商业算法捕捉的温暖场景?昆明公交的困境,或许正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公共精神与市场效率博弈的缩影。答案,需要每个市民用脚投票,更需要城市治理者的智慧与担当。
(本文数据来源:昆明市统计局、昆明公交集团2024年一季度报告、昆明轨道交通集团公开数据、滴滴出行《2024年春城出行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