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月6日晚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

黄旭华院士因病在武汉逝世

享年99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10日)上午10时

黄老遗体送别仪式

在湖北武汉举行

当日,黄旭华院士的亲人、朋友、同事

以及社会各界代表前来与他送别

送别仪式现场庄严肃穆

哀乐低回

有许多群众自发前来送别黄旭华院士

送别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送别现场

武昌殡仪馆内,青松翠柏,摆满悼念的花圈。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包括李德仁在内的众多院士也敬献花圈悼念黄旭华院士。

早上8时,现场就站满了身着黑色服装的悼念群众,排队的人形成了几道弯。

9时30分,已有部分家属进入到殡仪馆天元厅。

10时30分,黄旭华院士的家属开始陆续进入天元厅,为黄院士送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旭华侄子:

40多岁才知道三伯是搞核潜艇的

黄旭华的侄子黄国亮告诉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他是在40岁左右才知道自己的三伯(黄旭华院士)是搞核潜艇的,三伯把一生都献给了国家,亲人见的少。多年来也只见过五六次,临别之际,他说:“我们要向他(三伯)学习。”

黄旭华家人永远不对他唱送别

“他永远在我们这里”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黄旭华女儿黄峻表示父亲黄旭华是一个很乐观的人,自己每次探视父亲都会给他唱歌,和家人一起在病房开起了家庭音乐会,她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妈妈唱了三首歌,爸爸才终于微微睁眼看了看妈妈;黄峻还分享到《送别》是爸爸最喜欢的歌,但唯独这首歌,成了全家心照不宣的禁忌;即使在分别之际,妈妈也说不能唱这首歌,“妈妈说,只要不唱它,爸爸就永远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悼念的人中,还有来自山东的黄旭华亲属。李晓彤是黄旭华夫人李世英的侄女。2月9日,她和丈夫坐了4个多小时的高铁,一下火车也立即赶往吊唁现场。 李晓彤说,小时候对姑父的印象并不深,因为他工作太忙,从小她和姑姑接触更多。但是通过新闻报道,她了解到姑父做的一些工作和他取得的成绩,这些一直鼓励着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他为榜样,努力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国多地市民自发到现场悼念:

未曾谋面,深受其恩!

殡仪馆外,各地市民自发前来,手持鲜花,神情肃穆。“未曾谋面,深受其恩!”这是吊唁群众说得最多的话语。

“我看了电视剧《功勋》,了解到黄老的事迹,他为了我们中国人不再受欺负,为了造核潜艇,舍小家为大家,他也是我们的功勋,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人。”武昌殡仪馆门前,来自安徽阜阳的苏子龙说道。

10日凌晨,苏子龙乘坐火车前来武汉,清晨6时左右抵达武昌殡仪馆。“在我心中,黄老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我也希望向他学习,多做点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自广东的黄女士,带着一双儿女,连夜从深圳坐绿皮火车赶到武汉。她说:“专门带孩子们来,就是想让他们学习黄老的精神,报效祖国。”

吊唁群众胡女士收藏了一张黄旭华院士的照片。这是十年前,胡女士在黄冈市英山一中读高一时,黄旭华院士到学校作报告时拍摄的。她说,当时黄院士的报告里,她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忠孝不能两全,但是对国家的忠就是对个人家庭的孝。当时,黄院士给我和同学们签名时,写下了一句话:梅花香自苦寒来。”胡女士说,这句话她一直铭记心间。

还有很多不能赶来的外地群众,也通过线上平台订花送到现场吊唁。

走出吊唁大厅,许多市民都眼眶含泪。他们中有白发苍苍、年过八旬的老者,也有在现场静静站立、久久不愿离去的年轻人。

一名武汉市民说,我看到他的事迹后,在家里哭了一场,我觉得我们要追的星就是这样伟大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倾尽一城花,只为奠一人

各地缅怀黄老

隐“功”埋名三十载

终生报国不言悔

2月8日

黄旭华院士吊唁仪式

在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举行

社会各界纷纷前来排队献花

鲜花沿围墙摆满,一路延伸

倾尽一城花,只为奠一人

送别黄老

这不仅是人民

对这位功勋科学家的深切缅怀

更表达了武汉这座英雄城市

对于英雄的崇高敬意

众多的鲜花中

有署名撒贝宁及家人的鲜花

2016年的央视《开讲啦》节目中,黄旭华以92岁高龄发表了长达50分钟的演讲。黄老在演讲中公开了自己隐姓埋名30年的经历,甚至未能见父亲最后一面,令全场动容。

节目中,黄旭华回忆了科研团队在“三无”(无资料、无专家、无设备)条件下,用算盘和计算尺完成核潜艇数据计算的艰辛历程。他提到,1988年亲自参与南海300米深潜试验,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的宣言,开创了总设计师随艇深潜的先例。

期间,主持人撒贝宁多次眼含热泪,称这是“最震撼人心的一场演讲”。他说:“黄老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国之脊梁’。”

在黄旭华院士家乡广东汕尾、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以及我国首艘核潜艇退役展示地山东青岛海军博物馆,人们自发前来,或送上鲜花或举行追思会缅怀和致敬黄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的居民群众纷纷自发前来悼念黄旭华院士,为黄老敬送花圈,送他最后一程。(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黄小斯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师生表达对黄旭华院士的追思与缅怀。(图源:上海交通大学)

“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今天,再送黄旭华院士一程!致敬黄老,一路走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祖国不会忘记,

人民不会忘记!

国士无双,黄老走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 | 综合自央视新闻、极目新闻、湖北日报、新华社、长江日报、广州日报

编辑 | 晓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