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涉及公众,没有一件事是小事。

文1121字,阅读约需3分钟

撰稿 / 李燕(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赵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图:市民准备乘坐公交车。图/新华社

又有公交车司机因突发疾病引发伤亡事故。

据新京报消息,2月8日10时许,深圳市南山区沙河西路茶光村公交站,一辆公交车入站停靠时因驾驶员突发疾病与站台发生碰撞,造成乘客伤亡。出事驾驶员酒精测试结果无问题,事故正进一步调查处理。

近年来,公交驾驶员突发疾病导致发生事故的情况也不时出现。公交驾驶员的健康保障日益受到社会关注。2024年4月,江西南昌发生一起公交车撞人事故,51岁的驾驶员在驾驶车辆过程中突发心脏不适,失去意识,导致3人不幸死亡7人受伤。

除了心脏、颈椎腰椎疾病,公交司机还常面临胃肠疾病、代谢综合征等职业病,而由突发事件、乘客纠纷等导致的身心问题也不少。

当前,我国从法律法规和单位管理上,都在努力构建公共交通行业的人员健康保障体系。全社会正在通过组织健康体检、设立健康驿站、进行心理健康测评等,保障公共交通从业群体的身心健康。

然而,具体到执行层面,公共交通从业人员的健康保障还存在没有完全落实的一些现象和问题。2024年,《工人日报》就曾报道,前公交司机王先生从业近10年,公司从未组织过体检,“很多驾驶员也缺乏主动体检的意识,不到情况严重时一般不去医院”。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公交车保有量达68.25万辆,目前约有100万名公交司机,每天承担着上亿人次的公交出行。拓展到地铁、火车、飞机与客轮等,我国公共交通行业的驾驶员、操作者数量巨大。他们的健康状况,关系到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疏忽不得。

在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交通从业人员的健康保障体系基础上,还应该加大执行和监督力度,引导用人单位和从业个人重视身心,维护健康。

此外,提高公共交通行业的从业门槛与身心健康职业标准,加强系统性的公共交通事故预防机制,也是应有的举措。

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辅助和完善公共交通的设备、行驶安全的保障、监控与干预,也是时候重视起来了。

公共交通,涉及公众,没有一件事是小事,也没有一个人不重要。《中国统计年鉴2024》显示,2023年我国共发生25.5万起道路交通事故,造成6万多人死亡,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1.8亿元。出行安全,从公共交通安全的守护做起。

全社会应该对公共交通从业人员,给予足够的身心关怀和尊重。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希望公共交通的事故越来越少。

值班编辑 古丽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