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2025/2/8—2025/3/2
展览地点:山东省文化馆二楼聚雅空间
指导单位: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山东省文化馆 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
大众网 齐鲁晚报书画院
协办单位:泉城美术


王大中个人简历
王大中,又名王庆忠,男,1970年11月生,山东省兖州区人,兖州区书画院副院长、国家二级美术师,兖州区十一、十二、十三届政协委员,十四届政协常委,济宁市十四届政协委员。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印社社员、济宁市文联主席团委员、济宁市书法协会副主席、兖州区书法家协会主席、东鲁印社社长。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走进王大中的艺术世界
文/侯子君
兖州不仅是孔、孟桑梓之乡,更是多种文化交汇融合之地。得儒学浸润、道风吹拂、佛教熏陶,一大批作家、文化学者、书画名家在这里出现。王大中就是活跃在兖州这片热土上中青年书法家之中的一位佼佼者。
早些年便闻王大中的大名,观其书作,直追古人笔意,便知其用功至深。2014年我们在一次文友雅聚中互相认识了,竟是一年纪轻轻、身上散发着书卷气的儒雅书生,衣着打扮整洁体面中规中矩,更像一位公务员或者教师。
此后我与大中的交流渐渐多了起来,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对他的从艺经历、艺术成就、学术观点有了比较详细系统的了解。大中先生非常健谈,不仅是一位书法家,更是一位有着丰厚学术积淀、思维敏锐、踏实勤奋的优秀学者,而且正直耿介,竭力坚持自我,保持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对书画界的掌故知道的极多,记忆又格外的好,在艺术上有自己的观点主张,听他聊起来,真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
王大中,又名王庆忠,1970年11月出生于兖州,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友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印社社员、济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邹鲁印社副社长,兖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东鲁印社社长、同舟书画院秘书长。书法篆刻作品曾入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法展,全国第五、六届篆刻艺术展(第六届获提名奖),中日第二十届自作诗书展,西泠印社第四、五、六、七、八八届篆刻展并荣获大奖。2008年,篆刻作品搭载“神舟七号”飞船飞上了太空。论文曾先后参加全国第六届书学研讨会,全国第二届刻字理论研讨会、全国第五届正书论坛、全国第五届刻字论坛、敦煌书法论坛(获奖)、首届流行书风理论研讨会并重点发言、第四届中日诗书论坛(获奖)、海派书法国际理论研讨会、当代篆刻艺术大展理论研讨会、“百年西泠千秋印学”国际印学研讨会,“我与书法三十年”论文征稿(优秀奖)等重要学术活动五十余次。在《书法》、《书法研究》、《篆刻》、《书法之友》、《书与画》、《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等专业报刊发表论文50余万字。并著有《生死树》(诗集)、《二十世纪篆刻简史》、《牛运震》、《兖州清官廉吏传》等专著,参与《共和国书法篆刻卷》、《山东篆刻大事记》、《山东省史志篆刻部分》的撰写。他编写的《兖州金口坝刻石遗珍》荣获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对全省优秀文史书刊获一等奖,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震撼。我甚至感到,当代中国书画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以及兖州历史文化研究,如果缺少了大中先生发掘的史料和原创的论点,将会产生巨大的阙失。这一点,恐怕大中本人都没有意识到!
对于书法创作而言,持之以恒、如同禅宗中的打坐修行般的专注训练极为重要,宁静专注、物我两忘,则可达心手合一、精妙入微之境,当然这需要长期艰苦的技术训练和精神修养。
王大中自幼酷爱书画。在读中学时,就大量临摹了古代的各种碑帖,从鼎彝金文到秦砖汉瓦。从汉魏刻石到唐宋法帖,无不研摩殆尽。参加工作后,又从著名学者、金石书画家徐叶翎老先生潜心研习书艺,受益颇丰。书初从楷书入,进而转习行、草、篆、隶,于《张迁》、《石门颂》、以及米芾、王铎、黄庭坚诸碑帖用心至勤,作品厚重而能纵横有序,飘逸灵动而不浮滑,方圆兼施,沉着大方。在长期的临池过程中,逐渐形成宽博、萧散、厚重、灵动、大气之书风。书法艺术渗透着王大中的精神寄托,并成为了他灵魂的归宿和精神的昄依。
在王大中的工作室里,我目睹了他的楷、行、草、篆等各种字体。他的作品透着浓浓的书卷气,我想这和他一直以来以古人为师,长期手摹心追,认真领悟古人用笔、结体的方法,从古人笔墨处汲取丰厚的文化营养是分不开的。他的行书意趣生动,隽美苍劲;草书潇洒自如,大气豪迈,堪称大家之风范。大中尤擅篆书。篆书能写出精谨的结构和点画并不难,而难就难在精谨之外的逸气和书卷气。大中的篆书作品神彩飞动,且法度森严,或雄强、或谨严、或隽秀、或洒脱、或飘逸、或朴茂,通篇看去则格调高雅,神采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其用笔精湛,点画间俯仰呼应、笔势的提按顿挫、结构的参差错落,很容易让人想起长袖善舞的宫廷舞者,想起庄严雄伟的皇宫建筑,那是一种安逸、一种自足、一种灵动欲飞、一种雍容大气,时时处处凸显出书者的儒雅与睿智,同时也彰显了书者人品的正直与坦荡。
近年来,他的书法作品风格趋向于和谐安详,用笔更加老辣圆熟、灵动疏朗,长期的笔墨励炼和人生阅历使他在书法微妙变化中突显出更具个性风貌,与古代文人墨客退隐于田园的清高超脱极为相似,他坚持博采众家之精髓,不断求索创新,对各种字体的间架结构进行剖析研究,创作中笔端多姿的字型变化、运笔模式、纸张书写内容的章法布局,均形成了他独特的个人风格而自成一家。其风格在平正端庄中寓点画之精妙灵动,兼备古雅简净与端庄流丽,而碑意的融入,又使其隐含刚健雄强、风清骨峻之美。其用笔一派神机,笔酣意足,自然冲和。笔法、墨法相得益彰,笔墨线条浑圆而爽俊,如熔金出冶,自然流淌,元气浑然,简静至极。他的篆刻艺术更值得称道。章法合理,着刀用心,方寸之间实现了“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布局,尤其取法汉印风格的白文印,大方可爱、浪漫多姿。近年来他还倾心于清代名家印谱,并吸收当代名家篆刻营养,使其篆刻刀力硬朗,线条沉稳且富有张力,同时注重于粗细的搭配、左右的穿插、上下的呼应,出现了秀中隐拙、拙中见秀的效果,具有耐人寻味的美感。
这些年来,书画界也如其他行业一样,处在一个转型和剧变的时期,充满了浮躁和焦虑的气息。一方面是诸多书法造诣登峰造极,人格情操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家们潜心研究、埋头创作;一方面是伪大师满地走,假桂冠顶顶飞,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作为致力于书画艺术的学者,大中却显得格外气定神闲,没有牢骚和抱怨,没有灰心和丧志,不去媚俗曲意迎合时尚。大中先生深知,书法家不仅仅是写字好看的人,那样的人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书匠”,对于一个书法家来说,精神、学养、性灵和节操同样重要。王大中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指纹,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之道,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有境界的书法作品里面自然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有文化的作品才能给人以灵动之美、韵律之美、清逸之美、自然之美。书法最后比拼的不仅仅是字的书写,字要写到一定的境界,还要字外的功夫,需要精神的内涵与文化素养。换言之,就是你有多高的修养也就决定了你是多高的书家了。
除了勤于书道,王大中善于从从传统文化中提高学识、修养,他通诗词,明史学,精金石,在书法绘画创作、书法理论研究、历史文化研究等诸多领域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作为一个书法艺术家,他既具有真性情,又具有专业的水准,同时还具有宽广博大的的视野,这就造就了他不仅书法写的好,做学问、写文章中也体现出逻辑的缜密、理性的清明。
王大中对于学问的态度,既高屋建瓴,大开大阖,又孜孜矻矻,一丝不苟。在写文章做学问方面,大中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是平实朴素,不绕弯子,也不卖弄学问,文章即有很强的思想穿透力,又有雅俗共赏的亲和力;第二是重证据,重第一手材料。他是搞文学出身,却颇有史家所谓言必有据、落笔谨慎的风范。因此,他一旦做出判断,便像老吏断狱,让人不得不心服口服;第三是眼界开阔,方法得当。他没有受过所谓正规学术训练,但是他却很注意方法的使用。在研究过程中,他以实证的方法为基础,辅以统计的方法、比较方法等等,从而使自己的研究如虎添翼。他有着极其丰硕学术理论成果,所著《二十世纪篆刻简史》,在对艺术史脉络进行细致梳理的基础上,穷微洞本,对时代的社会文化语境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填补了当代篆刻史研究的空白。近年来他又怀着对文史工作的满腔热情和对历史文化研究的高度责任感,利用业余时间,广泛搜集资料,严禁考证、编著了40多万字的《牛运震》一书,使得牛运震这位鸿儒巨匠、廉吏清官的事迹得以展示在世人面前。编写的《话说酒仙桥》《龙桥印象》等书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近期,以纪念清朝一代廉吏牛运震而兴建的牛运震纪念馆在兖州区新兖镇牛楼社区落成,将作为一处廉政文化、政德教育基地对外开放。整个纪念馆从规划到建设,都饱含王大中和他的伙伴们的心血和汗水。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真诚祝愿,王大中早日通达“容天机于自得,会群妙于一心”的高妙境界。
王大中作品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