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所有人都报计算机,那计算机不是人才过剩就饱和了嘛?

不知道现在坐在手机前的你有没有这种想法,有的话就点赞收藏。

我们国家每年计算机专业毕业多少人、电气专业毕业多少人、电子信息专业毕业多少人,这个数量基本上是固定的。什么意思呢?

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说我现在有无上的权力和吸引力,我振臂一呼,领着所有互联网老师,再联合各个学校的高中老师,都给孩子们推计算机,给你们洗脑,让中国今年 1350 万的考生中有 1300 万都报计算机。

但我告诉你,计算机每年的毕业人数还是二三十万。为啥呢?因为各个高校包括民办和专科专业招多少人,是国家批的。不是你想招多少人就行,比如一个学校在你们省招计算机专业招 10 个人,那就是 10 个人,多一个都没有。

所以报考人数增加并不会影响上这个专业的人数。你会发现其实计算机这几年分数一直在涨,但是扩招并没有那么明显。哪个学校计算机每年都在扩招招人,也不一定能得到教育部的批准。国家统筹安排招生计划,教育部批准了学校才能招生。你看一个学校要是一半孩子都是学一个专业,教育部也不会轻易批准。所以每个学校招计算机的人数基本上变化不大。

那么如果大家都去报计算机,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就是计算机专业的分数水涨船高。为啥呢?高分的也报,低分的也报,低分的就可能报不上这个专业。所以家长们,你们现在对某个专业特别热、人数过多这件事有过度的担忧。国家会调控的,国家会管的。那也就是说,这是靠招生计划控制的。

那我们说某个专业不好,比如新闻学千万不能报,生化环材都是冷门,这也不会影响那个专业的招生情况。我给你讲一下,你们都不想报生化环材,在净售园听课的家长,你们绝对不会有几个家长主动去报环境专业、传统材料专业、生物相关专业、农学里的冷门专业,文科里的公共管理、社会管理、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民族学,还有大家都说狗都不报的心理学。但是为啥每年这些专业都招得满当当的呢?

因为你们都去报计算机了,计算机分数高了,考不上就调剂了。我们拿 985 来说,985 里的差专业、冷门专业无非两种情况,一种是被调剂的,一种是冲学校冲进来的。很少有孩子主动说就要报这个学校的这个专业。中国有很多学校的农业类专业都是靠调剂的,农学专业一个班 50 个孩子,25 个都是调剂进来的。从做志愿填报开始到现在都是这样。农业类专业很多都是调剂招生,但不可能招不到学生。为啥呢?

因为好专业和坏专业的人数是平均过的。你们都要上大学,今年一共 1350 万个孩子去考试,平均分配到各个专业里。不是好专业人多,所以有幸能学到好专业的,不用担心专业人很多,因为招生人数每年变化不大。如果真的某个专业人特别多了,国家也可以调整;如果某一个专业现在确实不好找工作或者需求量特别大,国家也会悄悄告诉各个学校往下按一按这个热度,可能适当缩招。一缩招,热度就下来了,能读到这个专业的几率就变少了。

有的家长说高考人数会不会影响位次。它会影响你在省里的位次,就是竞争人数变多了,想考一个比较好的排名就比较难了,因为高手多了。但是它不会影响大学的录取位次,因为大学在你们省只招 300 人,就只招到省排名 300 位的。

清华北大永远都只招前 50 名。所以我们省有 100 万人上清华北大是前 50 名,省有 10 万人上清华北大还是前 50 名。但是 10 万人的前 50 简单,还是 100 万的前 50 简单?肯定是 10 万人简单,竞争少啊!专业选择也是这样。所以家长朋友们,听完这个问题,你们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啥叫志愿填报了?是不是也理解了规划当中的很多误区,包括有些为了流量故意制造焦虑。说计算机崩了,毕业人口大了,那是纯粹扯淡。计算机哪有几倍的扩招啊?没有哪个数据显示计算机各个学校扩招几倍。

所以其实我们国家到底谁去读啥专业,国家早都已经设计好了,不是你说了算的。最后你能说了算的就是你的分儿。分儿高了,上好学校好专业;分儿高了,那就看命呗!不是我们鼓吹计算机,计算机就变热了,然后人才过剩。现在回归到现实,聊一些志愿填报之外的常识和认知上的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缓解一下你们的焦虑。别那么焦虑,没有啥太大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