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期内容我们来详细解读《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并寻找A股的投资机会。

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中长期资金入市实施方案是之前政策的延续,去年924新政就提到了《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这次实施方案是在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的细化,对机构考核指标、提升投资比例等方面给出了量化指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详细梳理了实施方案,包括五个方面,核心内容主要有两点:介绍增量资金和优化业绩考核指标

增量资金方面,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增加A股投资规模和比例,推动第二批险资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落地;提高社保股票类资产投资比例;提高公募基金的规模和持有A股流动市值占比;扩大互换便利操作规模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

业绩指标方面,国有保险公司全面实行三年以上考核,净资产收益率当年考核权重不高于30%,三到五年周期指标权重不低于60%;明确社保基金五年以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年金三年以上长周期业绩考核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3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对实施方案进行了更细的解释,我们总结了四点:

一是明确了公募基金在未来三年持有A股流通市值每年至少增长10%,25年继续降低基金销售费率,每年预计将为投资者节省450亿元。

促使公募规模增长的措施有加大中低波动产品创新力度、加快指数化投资发展、提高权益类基金占比和长期业绩考核指标权重等。

二是国有险资,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第二批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将在25年上半年落地,规模不低于1000亿。

三是公募、险资、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全面实施三年以上长期考核指标,社保5年以上周期考核指标。

险资之前的考核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当年”和“近三年”各占50%的权重,调整后是当年不高于30%,近三年不低于60%。

四是924新政所提到的5000亿金融机构互换便利目前已落地1050亿元,3000亿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目前已落地600亿元。

总的来看,我们认为这次实施方案确实解决了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几个堵点,首先是在规则上强制要求更多险资、社保、公募进入股市。

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业绩考核指标的变化,之前每年都会有公募基金排名考核,名次的高低会影响来年基金的销售,这种短期考核指标的结果是,有的基金为了净值暴拉重仓股,并且基金经理为了好的名次,频繁调仓换股,缺少长期投资思维,加剧了市场波动和投机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证指数十年维持在3000点附近广受投资者诟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少中长期投资价值认同感,价值体系没有一个广泛认可的标准,19-21年龙头股行情很接近中长期投资,但结果只是机构抱团,几年内草草收场。

这两年我们可以发现,监管层谈到分红、增持、市值管理的表述非常多,特别是传统行业的央国企,是市值管理的重点对象,其实有一个明显的意图,就是通过市值管理,打造一批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标杆企业,优化投资生态,为长期资金入市铺平道路,建立一个广泛认可的价值体系,同时也为真正的慢牛行情奠定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4年A股股票分红和回购都创下了历史新高,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认为,如果股息率成为主流资金广泛认可的选股指标,A股走出慢牛是没有问题的,经过这几年的优化,目前来看,投资端和供给端已经具备走慢牛的条件。

2025年增量资金到底有多少?

首先看保险资金,24年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 太平、新华保险4家大型国有保险公司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6717亿、6928亿、 2204 亿、1705 亿,合计为1.76万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5年如果这4家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同比持平,其中30%的保费收入投资于A股,预计将带来5266亿的增量资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实施方案里说的是“新增保费的30%”,我们在看研报的时候有不同的观点,比如中信建投的测算口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