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校园作为一片净土,本应充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与朗朗书声,然而近日,一段关于贵州某小学课堂监控视频却刺痛了众人的心,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原报道:)

又一起“霸凌”的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教室监控拍摄画面

视频中,一名8岁听障女孩在课堂上遭到同班同学的严重欺凌,被霸凌者扯头发、用书本和水瓶打头以及语言侮辱等等,这一切竟然还是发生在班主任的“眼皮底下”,当时,班主任就在讲台上批作业,班级内其他同学无人相助。

即便在女孩被打得干呕不止、面色涨红时,前来查看的值班老师也只是轻声叮嘱周围学生“别理她”后便匆匆离去,只留下孩子在痛苦中挣扎。

这名女孩的母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时在派出所看监控,一段一段数了记录,自己的女儿一共被殴打了42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被霸凌女童听力诊断结果

如今,女童的状况令人揪心,原本就有轻微听障的她,听力损伤进一步加重,右耳已达极重度听障,左耳也发展为重度,心理更是出现了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这无疑给她的人生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这一事件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校园霸凌的严重性,也引发了对于听障群体在校园生活中遭受歧视的深思。

如何界定“霸凌”?

校园霸凌并不是一种偶发现象,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3学童在校园内或学校周围遭遇过霸凌。有些人会错误的或者简单的将霸凌归结为孩子之间正常的打闹,加上有些霸凌行为并不明显,所以这也为及早发干预等举措带来一定的难度。

那该如何界定霸凌呢?一般认为校园霸凌是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对于听障等弱势群体在校园中也面临更大的挑战,他们往往因自身的特殊之处更容易成为霸凌的目标。就像此次事件中的听障女孩,可能在部分同学眼中,她的助听器成为了“与众不同”的标志,进而引发了无端的歧视与恶意。这种因身体差异而遭受的霸凌,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身体上的伤痛,更在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与正常生活学习。

“被霸凌”可能有哪些信号?

校园霸凌的发生往往是悄无声息的。被霸凌的孩子可能因为羞愧与恐惧而不愿意承认,而目击者则可能因为害怕被牵连而不敢站出来指认。这样的恶性循环让校园霸凌现象愈演愈烈。

当孩子可能正遭受霸凌时,往往会在行为、情绪、身体和学业等方面表现出一些反常行为。家长和老师需要留意这些迹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

身体迹象:孩子身体上不明原因地出现淤青、擦伤、伤口等,且解释较为牵强;或者衣物、学习用品等经常无故损坏或丢失,也可能是被霸凌的表现。

情绪变化:原本性格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情绪低落,甚至出现恐惧、害怕上学等情况,可能是在学校遇到了不愉快的事情。

睡眠与饮食问题:被霸凌的孩子可能会失眠,或者饮食习惯发生变化,出现厌食或暴饮暴食的现象。

对某些事物敏感:比如孩子一提到学校的某个地方或某个同学就变得紧张不安;或者对与霸凌相关的话题非常抵触,不愿意谈论。

学业成绩下滑:原本学习成绩稳定的孩子,成绩突然出现明显下降,可能是因为被霸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降低。

这些迹象不仅是孩子们内心痛苦的反映,更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家长需要警惕的信号。

如何干预“霸凌”?

面对校园霸凌,我们绝不能坐视不管。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友好的成长环境。

Q

当遭遇霸凌,

该怎么办?

A:被霸凌者自身要勇敢地说“不”,及时向老师、家长或其他信任的人寻求帮助,不要因恐惧而选择沉默。

Q

当孩子遭遇霸凌,

家长该怎么做?

A:家长作为教育中的重要角色,应密切关注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时与教师沟通,了解孩子的社交情况和心理状态。当孩子遭遇霸凌,家长不要一味的安慰孩子不要与同学计较,这样可能会让孩子认为被霸凌是自己的问题。同时,家长也应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鼓励他们在遭遇不公时勇敢发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Q

当霸凌发生,

学校应该怎么做?

A:学校应该对霸凌行为零容忍,及时处理,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平时也应该定期开展反欺凌教育和心理辅导。此外,教师应增强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创造一个包容的课堂环境。

Q

我们可以做什么?

A:积极参与到反校园霸凌的行动中,通过公益活动、宣传教育等方式,提升公众对霸凌危害的认识,共同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安全、和谐、友善的成长环境。

听障儿童如何更好地融入普校?

除了警惕“霸凌现象”外,听障儿童在融入普校时,确实需要一定的心理过渡,如何更好地融入普校,也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话题,因为这同样关系到孩子未来的健康成长。

心理建设与规则培养:引导听障儿童从心理上认同自己与其他孩子并无不同。提前向孩子讲解学校各项活动的规则,让孩子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从而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

能力提升训练:鉴于普校课堂老师对单个孩子关注度有限,家长要着重培养孩子的自主听课能力。在家中可通过让孩子分享学校见闻等方式,提醒他们认真听课。

社交能力培养:鼓励孩子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在家中可以模拟小组讨论场景,如吃饭时家人交流话题后询问孩子讨论内容,培养孩子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

而当有小朋友好奇耳蜗或者助听器是什么时,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恰当引导,既能满足小朋友的好奇心,又能帮助听障儿童更好地融入集体,促进孩子们之间的友好相处:

家长与老师提前沟通:可以在入学的的时候,组织一场特殊的主题班会,让大家对听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处理好奇问题做好铺垫。

鼓励听障儿童自主介绍:当有小朋友表现出好奇时,鼓励听障儿童自己向大家介绍耳蜗或助听器。家长和老师可以提前帮助听障儿童准备一些简单易懂的话语,这样不仅能满足其他小朋友的好奇心,还能增强听障儿童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引导正确的交流方式:老师和家长要引导其他小朋友以友善、尊重的态度与听障儿童交流。老师和家长要引导其他小朋友以友善、尊重的态度与听障儿童交流。

听障儿童融入普校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携手为听障儿童创造一个公平、友善、包容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爱的分贝作为专注于听障群体救助与服务的公益组织,我们在此郑重呼吁:霸凌行为绝无任何借口与理由,每一个孩子都应有权在平等、尊重、安全与友好的环境中成长,对霸凌现象,社会各界都不应“失聪”。校园是孩子们梦想起飞的地方,而不是伤害的源头。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自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