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新民晚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聊什么手机App就推什么”

“刚说过想买什么东西

下一秒就收到推送”

不少网友吐槽

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手机‘窥探’、隔屏有耳,

治理手机App,

有没有什么能做在前面?”

昨天(1月14日),

上海市政协常委游闽键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想咨询个问题,手机窃听,“隔屏有耳”,App的备案是通信管理局在负责的,有没有什么监管机制?有没有一些能够做在前面的动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我们有常态化检测,去年一年检测了10000多款上海地区备案的App。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结果来看,这个现象还是很多的,虽然我知道通信管理局、网信、公安都在管,为什么管了这么多、还有这么多?

据相关调查显示,超过80%的智能手机用户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手机应用偷听或窥探,近三分之一的人表示反感App的精准推送广告行为,但苦于缺乏有效的防范手段和维权途径,只能在担忧中使用手机。

针对个人信息保护,我国已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

监管职责方面,网信办负责统筹,公安打击违法犯罪,通信管理局则聚焦行业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App的问题很复杂,不仅局限于上海,全国各地都有上架,还有在国外各种应用市场上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有的地方他不管,最后就没办法监管了,这就是个盲区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我们上海角度来讲,我们抓得还是很紧的。公安打击违法犯罪,我们通信管理局更关注行业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后处罚是一方面,但是事后处罚真的是举证很困难,你感觉到被窃听、被“杀熟”,但很难把证据固化下来,不可能一次次去公证。

我们管理机构有没有可能跨前一步,做一个第三方的评估或者审计?美国有个第三方评估的机制,评估你这个App的算法到底有没有侵犯公民的信息安全,我们有没有可能提前介入?

还有,能不能加大处罚的力度?因为目前的违法成本太低了,就是下架,实际上起不到惩戒的作用。

加大处罚力度

认同的猛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真在偷听!一聊啥手机App就推啥!相关部门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