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拜登发布了他的最后一次外交政策演讲,这也将大概率成为拜登的“卸任感言”。

拜登在演讲中说,在他上任美国总统时,几乎所有金融机构和专家都预测,中国可能会在2030年或者之后几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从现在来看,中国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只要美国对自己进行投资,保护美国的工人和技术,中国永远不会超越美国。此外,他还强调由于美国在亚太地区加强盟友的合作,以及加强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中国实际上已经正在变得更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拜登的这套说辞,可以说对,但也不对。对的是,从拜登上任以来,中国GDP总量占美国GDP总量比重的确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021年,中国GDP总量达到了美国的77%,这创下了历史最高值。之后便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到2022年下降到71.3%,2023年下降到65%。因此从绝对数值上来看,中国的GDP总量相较于美国的确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因此这种说法也没错。

不对的是,在拜登执政的4年时间里,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虽然相对放缓,但基本上依旧保持着以美国两倍的增长速度发展。在各项子数据上,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也要比美国高得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GDP总量占美国比例越来越低,显然说不过去。

因此,中美GDP之间的差距依旧在持续拉大,这背后就有着其他玄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GDP的统计口径来看,中美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美国的统计口径是支出法,就是通过一共消费了多少钱,来统计GDP总量。而中国一直沿用的是生产法,即生产端一共创造了多少财富。

这两种统计口径并没有优劣之分,但会给GDP总量带来一些差异。支出法的统计口径,会把所有的服务业的GDP统计在内,能够直观地反映国内的消费情况。但是会存在重复冲击,以及高估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教育、医疗等一系列服务业的估值,所以美国第三产业占到美国GDP总量的大头。而生产法的统计规则偏向于统计新增的财富,也可以避免重复计算,但是会低估服务业。除此之外,一些规模以下的中小企业,个体户,甚至是路边摊,都不会被统计在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换句话来说,美国的GDP统计口径明显高估美国GDP总量,而中国也有些低估的嫌疑。这就导致美国GDP总量的偏高以及中国GDP总量的偏低。

根据平价购买力来计算,实际上中国GDP早在2014年就已经超越了美国。而到了现在,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计算,在前年按照平价购买力计算的GDP总量,已经达到了美国的124%。

除此之外,汇率因素也是导致中美GDP总量比例发生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由于疫情时期美联储大水漫灌,导致货币增发,美元贬值的同时带来通货膨胀。这导致人民币相对升值,与之相应的是,中国GDP总量占美国GDP总量上升,并达到历史最高的77%。

一直到2022年3月,美联储宣布加息缩表,美元升值,人民币相对贬值。这时候中国GDP总量占美国的比例开始逐年下降,一直下降到2023年的6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各项子数据上,中国也已经完胜美国。中国汽车销量是美国的1.7倍,中国手机销量是美国3倍,肉类消费是美国的2倍。钢铁产量是12.6倍,水泥产量是美国的22倍,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70倍。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中美之间的经济差距还在变得越来越大,而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其实就是美元加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拜登在演讲中的说法,其实还是不对的。只不过拜登在卸任之际,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治外交成绩,也只能耍一耍口头上的功夫了。 如果拜登按照这种方式来计算自己取得的成功,只希望中美GDP总量的差距越来越大就好。因为美国只要想要赢,继续加息即可,根本就不需要继续大力发展经济。但问题在于,美联储为了抑制通胀维持高息,让美国国债已经难以为继。与现在美国国债的美国,美联储继续维持5%以上的高利息,已经让美国政府为了支付美债利息,就最少要花1万亿美元,这已经超过了美国的国防经费开支。

因此,美国可能加息也加不动了,当汇率下降到一半水平时,美国人又要发现中美GDP差距越来越小了,到时候中国威胁论必然甚嚣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