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今年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将不再对小学生和初中生开放,参赛者的起始年龄必须达到15岁,一般是指向高中生。日前,中国科协发布该项大赛的实施办法(试行),被业内视为落实“双减”政策、规范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又一项重要举措。

“去年就有传言,让基层要有思想准备,不要再到小学和初中去发动同学们参加全国青少年科创大赛了。”沪上一位资深科创指导教师向新民晚报记者坦言,“早就应该这么做了。对于这项大赛所引发的一些不正常现象、不该有的‘产业链’,是到了正本清源的时候了。围绕这项比赛,仅上海每年就会出现一万多个‘创新课题’,其中又以小学生的作品最多,其次是初中生的,到了真要考验创新能力的高中阶段,无论是作品数量还是想象能力,好像都下降了一大截。个中的原因,圈里人都是心知肚明的。试想,小学生和初中生哪有那么多的‘创新课题’‘创新发明’,其中有多少真正是他们的原创?又有多少是家长的代劳?很多‘娃娃课题’仅从名称上就能看出个大概。这是在小孩子的心里埋下骗人的种子啊。”

也有基层教师将当下各种面向中小学生的科创比赛称为“预制菜”。因为很多项目是经过家长、指导教师精心“预制”的,只不过到了比赛时由学生稍微熟悉一下“加热”过程,放到微波炉里转一转,再端到桌面上而已。

2018年教育部曾发布公告,要求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活动一律按管理权限重新核准,未经核准的,不得再组织开展活动,希望通过每年动态公布竞赛项目“白名单”的方式,防止活动项目过多过滥,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据新民晚报记者了解,之后就有一些曾经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十分火爆的数学邀请赛、英语演讲比赛、创意写作比赛等纷纷被叫停。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治理竞赛的一大难点在于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中,是以竞赛来带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长培养,这导致竞赛的功利化,也让治理竞赛工作遭遇“还要不要发展学生特长”的质疑。因为,一旦离开了功利的竞赛目标,有的家长就不知道怎样发展孩子的兴趣了。对于学校和社会来说,最需要做好的一件事,就是让学生的“兴趣”不为竞赛所引诱,真正回归兴趣。

此次中国科协办公厅在通知中明确,科创大赛是一项面向国内15至24岁青少年举办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发现和培养活动,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助力青少年成长成才、托举科技英才的高水平科普平台。从以往的竞赛规则来看,允许小学生和初中生参加,从今年起调高了参赛年龄,分为青年组(18至24岁)和少年组(15至17岁)。对于提交的参赛项目,主办方对少年组只是提出“以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科技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而没有涉及具体的学科内容。青年组的课题则要求围绕中国科协年会发布的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对应的学科领域,开展数理化基础科学、生命健康、地球科学、生态环境、制造科技、信息科技、先进材料、资源能源、农业科技、空天科技的研究,特别是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

宝山区青少年科普促进会理事长吴强在接受新民晚报记者采访时说,中科协对科创大赛设置年龄要求,必定会带来一系列的导向作用。以前让小学生、初中生过早参加全国性的创新大赛,导致了拔苗助长、弄虚作假等问题的发生。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理论素养,一般来说都不可能达到做研究课题的水平。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应当重科技实践和科普活动,而不是重比赛,用竞赛代替活动是本末倒置。

题图来源:新民晚报

栏目编辑:张炯强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