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脚类恐龙家族以各种庞然大物而闻名,梁龙、腕龙、马门溪龙都属于这个家族。最近,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与中国地质大学的专家,在西藏东部昌都市冻多村发现两处重要恐龙足迹化石点,其中一处是目前已经发现世界最小的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大小从8.8厘米到15.5厘米不等。
“迷你脚印”可能由6只以上的恐龙留下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陈新宇正高级工程师、邢立达副教授等专家学者的论文发表在国际古生物学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上。本次发现恐龙遗迹化石的地层,距今约1.7亿—1.66亿年前,属于侏罗纪早期。
该地层中含有植物化石、遗迹化石和少许腕足、介形类和海百合茎等化石,总体属海陆交互环境。此次考察队在西藏东部昌都市冻多村新发现的两个足迹点,其中包含了早期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的足迹记录。三个连续大型的、长度约42厘米的兽脚类恐龙足迹构成一条行迹,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可归为实雷龙足迹。这代表了当时该地区存在中型肉食性恐龙,其体长可能达到6米。
第二处遗迹化石主要是尺寸较小的、孤立的蜥脚类恐龙足迹,被鉴定为副雷龙足迹,足迹大小从8.8厘米到15.5厘米不等,可能由6只以上的恐龙留下。专家推测,造迹恐龙体长估计为2—3米。
实雷龙、副雷龙是什么恐龙呢?其实,准确的说法是实雷龙足迹和副雷龙足迹。这不是特指某一种恐龙,而是指足迹本身。因为足迹化石往往不会携带着恐龙骨骼一起出现,这导致科学家难以准确判断是哪种恐龙留下的脚印。因此,科学家会根据足迹特征对其进行划分,很多肉食性恐龙都能形成“实雷龙足迹”,很多植食性蜥脚类恐龙都能形成“副雷龙足迹”。
即便足迹不能准确判断出恐龙的品种,但其科学价值依然不容小觑。这些新记录拓宽了昌都地区蜥脚类足迹的大小范围,表明该地区可能存在体型较小的蜥脚类恐龙。
这里曾是古特提斯洋的一部分
这些蜥脚类恐龙的“迷你脚印”,是来自某种小体型的成年个体,还是来自某种幼年蜥脚类恐龙呢?邢立达表示,这尚无法确认,两者皆有可能。但这些副雷龙足迹可能预示了蜥脚类恐龙具有早成性和年龄隔离。“早成性是指小恐龙破壳而出后,很快就能独立活动。年龄隔离,就是指大的跟大的过,小的跟小的过。”邢立达介绍,蜥脚类的成年个体与幼年个体存在巨大的体型差异,二三十米长的巨型蜥脚类恐龙,其幼龙刚破壳而出时体长还不到半米,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得它们的行动模式、食物来源都不同,因此许多蜥脚类恐龙的群体会依年龄层分开活动。
此次发现恐龙足迹的地点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这是地球上最高、最大、最年轻且仍在上升的高原,它体现了特提斯洋复杂的演化历史,这一高原的形成可以归因于新生代以来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在西藏昌都等地区,早侏罗世时期,海洋沉积逐渐减少,最终在中侏罗世转变为内陆盆地。
此次发现的新化石证据进一步强化了之前的假设,即中国西南地区东部作为古特提斯洋的一部分,侏罗纪中期的恐龙动物群以蜥臀目恐龙为主。专家表示,这一系列的新发现表明西藏的恐龙学研究还有大量空间,随着研究的深入,西藏恐龙可充分发挥其在科研和科普方面的价值。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是钟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