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月,南海上空暗潮涌动,永兴岛上的气氛紧张得让人窒息。
岛上原本只有驻守的解放军和一批为石油勘探而来的技术工人,但这群技术人员很快发现,他们的身份已经不再仅仅是石油工人。
南越军舰的挑衅越来越近,永兴岛已成为前线的核心。高射炮被迅速安置在岛上的制高点,堆叠的沙袋将掩体加固得密不透风,而那些本应只与设备打交道的石油工人,却接过了沉重的半自动步枪。每一只武器都装满了子弹,每一挺高射炮都已严阵以待。
敌人的舰艇正在靠近,炮火的轰鸣从远海传来,前线战斗激烈。
没有人知道南越是否会对永兴岛发起直接袭击。
若敌军登岛,这些临时变成战士的工人,真的能守住这片土地吗?
南海石油勘探的战略部署
上世纪70年代,南海地区的紧张气氛日益加剧,南越政权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对西沙群岛实施军事侵扰。
面对此种情势,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坚决反击和有效宣示国家主权,采取了一系列坚决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启动石油勘探工作。
政府部门迅速行动,将此项计划提升为国家战略级任务。
在国家领导的直接指导下,石油勘探项目得以迅速启动,相关部门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勘探所需的各种资源和技术设备。
由于当时中国的深海钻探技术和设备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在南海开展石油勘探,面临着严峻的技术挑战。
技术设备的匮乏使得直接在深海进行钻探的方案难以实现,因此专家们将目光投向了西沙群岛的永兴岛。
经过多次论证和会议,技术团队从地质条件、资源利用和实际可操作性等方面展开研究,逐步明确了选择永兴岛作为钻探基地的可行性。
永兴岛的地理位置成为讨论的重点。
专家们指出,岛屿面积适中,地势相对平坦,具备一定的自然条件,可以支撑勘探设备的布置和作业。
同时,岛屿周边的地质构造具有代表性,适合通过岛上钻探来推测附近海域的地质状况。
1972年11月14日,康世恩部长听取了南海指挥部关于这一方案的详细汇报。他对技术团队的分析和方案设计给予了肯定。
在汇报中,技术人员明确说明了此举的双重目标:一是通过钻井收集南海地质构造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的石油勘探提供科学依据;二是以实际行动宣示主权,用具体的开发工作加强中国在南海的存在感和控制力。
康世恩部长在听取汇报后,对这一方案表现出高度支持,并明确指出,虽然这次钻探的目标不完全是为了寻找石油,但获取地质数据同样重要。
永兴岛钻探的方案一经确定,项目的性质和意义便从单纯的技术问题提升到了战略高度。
相关部门随即展开协调工作,迅速调配资源和力量。
中央对这一项目的重视和快速决策,为后续勘探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跨部门协作加速工作进程
到1973年初,永兴岛的钻探项目在多方努力下开始快速推进。
茂名石油公司副书记刘鑫成为这一任务的重要推动者,他在省级部门的协助下,通过协调不同层级的力量,使整个项目的实施效率显著提高。
广东省委对这一项目给予了高度重视,各部门迅速响应,展开协调工作。
从地质勘探到后勤保障,从物资运输到人员组织,每一个环节都被细化落实。
为了保证钻探任务的顺利进行,省政府协调了各级单位,将任务分解到具体部门。
地方政府配合着石油公司和其他参与单位,对勘探所需的设备、技术和资金进行整合,确保每一个环节紧密衔接。
物资供应部门负责采购并调运大量设备,包括钻机、发电机、钻探管材、泥浆泵等,这些设备被分批运往海南文昌的清澜港,再通过海运转运到永兴岛。
由于永兴岛远离大陆,资源匮乏,团队需要解决生活物资、设备维护和医疗保障等问题。
地方政府和军方密切配合,为岛上勘探人员提供了充足的食品、水源和生活必需品。
医疗团队也被安排到位,确保人员在高温、高湿的岛屿环境中能够保持健康。
地质队伍的调查与挑战
1973年3月,一支由地质专家和第二海洋地质大队队员组成的队伍在海南省文昌市清澜港集结。
他们携带着精密的重力仪等重要勘探设备,计划前往西沙群岛的永兴岛开展地质勘探工作。
清澜港的码头上,忙碌的景象展现了这次任务的紧迫性。
勘探设备经过精心装载,工人们小心翼翼地用吊车将钻探管材、发电机和其他设备运送到交通船上,确保海上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
经过一天一夜的航行,交通船终于抵达永兴岛。船靠岸时,迎接他们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放眼望去,永兴岛的地表植被稀少,远处是一片碧蓝的大海,但岛上的氛围却显得紧张而严肃。
岸边停放着几辆军用卡车,随处可见的军事设施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这座岛屿在南海局势中的重要地位。
登岛后,队员们被带到了一处临时的驻地,周围是简陋的营房和战壕。
岛上的军事部署异常严密,显眼的高射机枪阵地分布在关键位置,火炮口径对准着岛屿周边的海域,显示着随时可以投入战斗的态势。
军人们身着整齐的军装,警惕地巡视着周边的环境,每一个动作都透着纪律和训练有素的气息。驻地附近还有几个用沙袋堆砌的掩体,掩体外放置着各种作战设备。
队员们在岛上安置完设备后,开始忙碌地展开勘探前的准备工作。
他们需要对岛上的地形和地质条件进行详细测绘,以确定钻探平台的具体位置。
勘探设备逐一被拆解并检查,确保没有因为海上运输而受到任何损坏。
为了配合地质工作,驻岛的军人也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将大型设备从岸边运送到指定区域。
然而,在地质队员忙碌作业的同时,南海局势也在逐渐升级。
1974年1月15日,南越当局公然违反我国警告,派遣“李常杰”号驱逐舰进入西沙永乐群岛海域,对甘泉岛附近进行挑衅。
这艘军舰首先对中国的402号和407号渔船进行骚扰,试图逼迫渔船停止作业。面对挑衅,我国渔民没有退缩,继续坚守岗位。
但紧接着,南越军舰不顾一切地向甘泉岛发起了炮击,意图以武力恐吓岛上的人员。
几天后,南越军方加紧了侵略行动,又增派了两艘驱逐舰以及一艘护航炮舰,强行侵入永乐群岛海域,并占领了金银、甘泉两座岛屿。
南越的舰队不仅企图扩大战果,还计划进一步侵占整个西沙群岛,以改变海域的实际控制权。
侵占金银岛和甘泉岛后,南越军队开始调动更多舰艇,向其他岛屿靠近,试图形成岛屿包围态势。
西沙自卫反击战
1974年1月19日清晨,紧张的气氛笼罩着永兴岛,西沙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岛上的石油职工和驻军已经进入全面戒备状态。
这座平日安静的岛屿此时显得异常忙碌,军人和石油工人共同组成了一支特殊的防御力量。
岛上的每一处高射机枪阵地都开始忙碌起来,武器和弹药在一早就被分发到位,连石油工人也被纳入战斗序列。
每名石油职工都领到了一支半自动步枪,而队里的领导则被配发了手枪。
岛上最重要的四挺双管高射炮也被安排到了制高点,随时准备应对敌方的空中和海上威胁。
这群石油工人从技术人员迅速转变为战斗人员,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但并没有表现出任何迟疑。
军方提前对他们进行了简单的武器操作指导,并详细分配了各自的岗位和任务。
一些人负责高射炮的装填弹药,另一些人被安排在防御工事内作为步枪手随时应对可能的突袭。
与此同时,永兴岛的四周不断传来紧张的情报。
敌方舰艇在周边海域的活动愈发频繁,而岛上的无线电台也在接收着来自前线的最新消息。
距离永兴岛几十公里的海域内,解放军舰队与南越舰艇展开了激烈的交火。
防守永兴岛的驻军一边密切关注前线战况,一边加强岛上的防御工事。
石油职工们的工作也变得更具针对性,他们协助军人加固阵地,搬运弹药,甚至在战斗空隙帮助修理武器装备。
当天的战斗持续了数小时,前线的海战尤为惨烈。
永兴岛上的人们始终保持警戒,他们知道,南越军队可能随时对岛屿发起袭击。
战斗的间隙,岛上的广播传来了前线的最新消息:解放军的炮火已经击沉了敌方的一艘驱逐舰,其他敌舰正在向更远的海域撤退。
两天后的一个夜晚,远处的海面上突然出现了舰艇的灯光。
随着舰队逐渐靠近,永兴岛上的驻军和石油工人都屏住了呼吸,所有的武器都对准了海面,准备迎接可能的敌袭。
然而,当舰艇的轮廓在灯光下逐渐清晰时,人们终于看清,那是凯旋而归的解放军舰队。
当大部队登岛后,大家第一时间得知了战斗的最终结果:经过连续数日的激烈交火,解放军成功击沉了南越的多艘舰艇,击退了所有入侵舰队,并夺回了被占领的金银岛和甘泉岛。
这场自卫反击战毙伤南越军人百余人,彻底粉碎了敌军扩大战果的企图。
我军在战斗中伤亡50余人,389号扫雷艇和274号猎潜艇受到严重损伤。
参考资料:[1]睢城.1974年西沙自卫反击战纪实[J].档案时空,2012(1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