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随着西安事变的爆发,蒋介石和张学良开启属于两人的“爱恨情仇”,甚至蒋介石在逃亡台湾前,还特地命人将张学良秘密转移到台湾,只为继续“囚禁”他。
是什么样的瓜葛让蒋介石如此介怀,甚至不惜逃跑也要带上张学良?直到看到当年在“西安事变”中死的人数后,才明白蒋介石为何会这样做。
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而这一历史事件也成为中国历史性转折点。这一年的冬天,中国内忧外患,国共两党的矛盾达到了顶峰,与此同时日军对中国的侵略也达到了顶点。
彼时的东北三省早已被日军占领,这一切的根源都来自于东北当局实施“不抵抗政策”,张学良也被冠上了“不抵抗将军”之名。张学良背负骂声一片,更让他糟心的是日军占领东三省后贼心不死,继续往华北进攻,威胁华北地区。
当时中国各省大面积沦陷,国家陷入危难时刻。可即便如此,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也依然不愿意将枪口调转,与共产党联合对外,一致抗敌。只因蒋介石不想停止内战,这也令张学良心急如焚。
张学良十分清楚,就当前的中国形势而言,唯有国共两党合作才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可偏偏在大是大非面前,蒋介石似乎永远“拎不清”,也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了“西安事变”的爆发。那么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蒋介石并无大局观,但幸运的是国民党内还有清醒之人,此人正是张学良。东北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决策人是张学良不假,可即便没有“不抵抗政策”,东三省就不会沦陷吗?
答案是否定的,从当时的综合局势分析,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是基于实际情况所作出的合理判断。而这一政策与蒋介石也有一定关系。
在对抗军阀主义期间,张学良选择站在蒋介石一边,可面对疑神疑鬼的蒋介石,张学良并不敢掉以轻心。尤其是1930年中原大战发生之后,蒋介石的军事实力是一日千里。
此时的蒋介石从明面上看,其敌对对象似乎只有共产党。实际上,蒋介石对一切有可能对他造成威胁之人都极为忌惮,这并非是张学良多想,而是有依据可言。
张学良虽甘愿屈居蒋介石之下,但他却是拥有实权的北方军阀领袖,蒋介石看似颇为信任张学良,内心如何思量却难以捉摸。如果这时候这时候他为抵抗日军而消耗了大部分的兵力,很有可能被蒋介石背后捅刀,所以他必须保存实力。
再加上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因素,那就是以东北军目前的装备和军事水平与日军交战,胜算不大,无异于以卵击石。
正是基于以上的原因,张学良选择了“不抵抗”,而这一政策也导致了东北的快速沦陷,更让他留下了巨大的遗憾。或许正因为如此,张学良才会在日后为了弥补这一缺憾而发动了令所有人震惊中外“西安事变”吧。
西安事变爆发,逼蒋抗日
当然,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不仅是弥补曾经的缺憾,而是因为他相比于蒋介石更有大局观。
此时的张学良,在亲眼见到自己曾经的家乡以如此迅速的速度沦陷,内心五味杂陈,更多的是深深的无力感。他的无力感不仅是他本身,更来自于蒋介石。百般情绪交织在心头的张学良,一再地劝蒋介石:“委员长,我们必须要积极对抗日军。”
可换来的却是蒋介石的拒绝,他说:“想要攘外必先安内,共产党一日不除,国民党一日不抵抗。”张学良多次劝告,但蒋介石始终不为所动,依然坚持他的观点。随着劝告次数的积累,张学良对蒋介石也越来越失望。
当他又一次纠结内心的想法时,找到了西北的将领杨虎城并向他倾诉。杨虎城说:“我和汉卿想的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此时还在搞内战,那不是给日军机会吗?”
一拍即合的两人经过商量后终于作出一个决定:“如果蒋介石再不肯主动抗日,那我们只能逼蒋抗日。”
1936年12月12日,蒋介石应邀参加张学良和杨虎城为其举办的晚宴。来到会场的蒋介石并未有任何怀疑,张学良趁着舞会觥筹交错之际,将蒋介石灌得酩酊大醉,一场行动也即将展开。
张学良见蒋介石醉酒后,先是亲自将他送回了其官邸,等到晚上十点,随着张学良一声令下,“抓蒋行动”正式开始。当然,张学良并非真的对蒋介石下死手,只是为了逼迫他。在行动前,他特地叮嘱下属:“必须活捉,千万别把人弄死了!”
张学良下属孙铭九接收指令后,随即开展行动,他带着百余把枪支以及暗杀人员,趁夜黑风高之际,快速的冲入蒋介石休憩之处。在袭击的号角响起时,双方正式交火,孙铭九等人虽先发制人,可蒋介石的卫兵也不弱,一时之间,现场陷入焦灼。
尽管在这个过程当中,蒋介石的卫兵拼命抵抗,可东北军抢占了先机,最终将蒋介石的卫兵击杀。但也正因为卫兵的激烈反抗,给了蒋介石逃跑的时间。
被激烈的枪声吵醒的蒋介石,第一时间就逃出了官邸。孙铭九等人见蒋介石逃跑,立马追了上去,终于在骊山的半山腰发现了躲藏的蒋介石,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抓住了他。
此时的蒋介石狼狈至极,甚至鞋都跑掉了一只。当他被押送到张学良面前时,更是愤怒异常,蒋介石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向来对他毕恭毕敬的张学良竟然敢如此对他。
而此时的张学良看着怒目的蒋介石,他心里多少还是有些犯怵。即便如此,张学良也不能不顾国家安危,他硬着头皮道:“委员长,我无意杀您,只是希望您现在可以集中力量对付日军!”
蒋介石此刻的内心怒火高炽,奈何当前形势不如人,他只能答应下来,但却在心里狠狠记下了这笔账。最终在逼迫下,蒋介石同意联共抗日。
西安事变死了多少人?难怪蒋介石关押张学良一辈子
从整个事件来看,张学良此举大义,为抗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过也为他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蒋介石向来睚眦必报,即便后来张学良放了他,甚至亲自护送他回南京,但蒋介石还是没有放过张学良。
张学良刚送蒋介石到达南京,就被蒋介石的部队扣下,自此张学良过上了“囚禁”生活。无论局势如何变化,又或者囚禁地点变了又变,蒋介石也依然没有放过张学良,甚至逃亡台湾也要带上张学良。
相信大家看到这里一定非常好奇,蒋介石是睚眦必报没错,但也不至于关押张学良大半辈子吧。后来得知在“西安事变”中牺牲的人后,才明白他为何这样做。
张学良在抓捕蒋介石时并不想真的至他于死地,可蒋介石反应过于激烈,以至于他身边的不少亲信为保护他而死。比如说蒋介石的宪兵团团长蒋堃、贴身保镖施文彪、护卫竺培基、侄孙蒋孝先、秘书萧乃华以及十几位侍卫官和卫士。
这些人都是蒋介石的亲信,甚至有绝大多数人是由他亲自培养、提拔上来的。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令蒋介石这些多心腹爱将因救他而死,他怎能不恨他们两个呢?
抛开两人的纠葛不说,张学良发动的这场西安事变可称得上舍身取义,在明知蒋介石其人为人如何时,他还是在关键时刻为国家、为民族争取出路!永远铭记张学良、杨虎城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