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在多种人类晚期胆管疾病中,例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道闭锁以及晚期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均存在肝内胆管(IHBD)网络的严重损伤。

然而,严重受损的肝内胆管(IHBD)网络能否重建,以及如何重建,目前仍不清楚。

2025 年 1 月 8 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凌飞团队和西南大学发育生物学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何建波团队合作,在Nature Cell Biology期刊发表题为:Gallbladder-derived retinoic acid signalling drives reconstruction of the damaged intrahepatic biliary duct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揭示了胆囊此前未被认知的新功能——胆囊来源的视黄酸(Retinoic Acid,RA)信号驱动受损肝内胆管(IHBD)的再生重建,该研究阐明了胆囊与肝脏通过器官间细胞迁移进行交流从而驱动组织再生的机制,也提醒了我们,施行胆囊切除术可能会引发此前未曾预料到对肝脏健康的损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尽管胆囊(GB)与肝内胆管(IHBD)之间没有直接连接,但两者之间存在一条肝总管(CHD),并且在小鼠和斑马鱼模型中,对肝内胆管(IHBD) 网络造成严重损伤,会诱导胆囊平滑肌细胞(SMC)迁移并覆盖肝总管(CHD)。

这些源自胆囊(GB)、覆盖肝总管(CHD)的平滑肌细胞产生视黄酸(Retinoic Acid,RA),以激活肝总管(CHD)中的 Sox9b,从而驱动肝总管(CHD)细胞向肝脏内部增殖和生长,以重建肝内胆管(IHBD)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胆囊(GB)具有促进肝内胆管(IHBD)再生的新功能

这项研究揭示了胆囊在受损肝脏恢复过程中此前未被重视的新功能,并阐明了胆囊与肝脏通过器官间细胞迁移进行交流从而驱动组织再生的机制。这项研究也提醒了我们,施行胆囊切除术可能会引发此前未曾预料到对肝脏健康的损害。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南大学发育生物学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罗凌飞教授为该论文通讯作者,何建波教授和博士生李爽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6-024-01568-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