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锦绣之城气象新

赵瑞熙 吴瑞红

三山环抱、一水中分、九河环绕、一湖点睛,这里的山、水、城相伴相生、相濡以沫;5000多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这里文脉兴盛、底蕴深厚、古今交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亲临山西、两次深入太原考察调研,嘱托要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再现“锦绣太原城”的盛景。殷殷嘱托,为新时代太原改革发展把脉定向、擘画蓝图。勇担使命,以实干作答、用实绩交卷,新时代太原以奋进之姿一路向上,再现锦绣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汾河太原城区晋阳桥段。

向新而行,勇蹚转型新路

“争取早日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道出了山西转型的艰难与迫切,饱含着对山西勇蹚转型新路的深切期望。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相当长一段时间,太原也面临转型乏力、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改造、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牢记嘱托,坚定扛起省会担当;感恩奋进,坚定改革发展之路。太原甩掉落后产能的“旧包袱”,忍住压减产能的“切肤痛”,以实招、硬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塑经济发展新动能。

走进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3台轧机隆隆作响,一卷卷“手撕钢”成品整齐排列,薄如蝉翼、丝滑轻盈的“手撕钢”从这里走向世界。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不锈钢箔材“手撕钢”产品,强调“产品和技术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要“在科技创新上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乘势而上、百炼成钢,从0.02毫米到0.015毫米不锈钢箔材,再到实现OLED显示屏用金属掩膜版基材量产、光刻机用合金材料填补国内空白,“手撕钢”在高端制造业关键材料领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我们瞄准市场前沿和‘卡脖子’技术难题,不断把钢铁产品做精做薄,航空航天、高端电子、精密仪器等领域都有‘手撕钢’的身影。”“手撕钢”创新研发团队负责人说道。闯关之难更显转型之力,在“钢”与“柔”的碰撞中,以“手撕钢”为代表的新产品塑造了太原钢铁行业发展新动能。

打破传统产业发展老路子,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转型发展之路没有尽头。在太原南部的清徐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内,传统焦化企业“脱胎换骨”,用新技术把焦炉煤气加工为工业高纯氢、合成氨,把煤焦油开发为碳纤维等高附加值碳基新材料。从低端产业形态向高端价值链攀升,从单一产业结构向现代化产业体系迈进,太原瞄准高科技、追求高效能、迈向高质量,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从持续实施工业高质量发展“百千万亿”工程,到提出着力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重要承载地、国家能源技术革命策源地;从开展百亿级企业培育“五个一批”行动,到加快构建“一高两先三特三新”重点产业链体系,太原以全局视野,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多元支撑格局不断稳固。

把握新变化,找准新赛道,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太原迎头赶上。全球最大的铜箔制造基地太原惠科20万吨电子铜箔(一期)项目投产,迈出太原做强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关键一步;华为油气矿山军团全球总部项目落地太原,助推矿山智能化转型;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晋创谷·太原”建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力支撑;打造碳纤维“原丝—预浸料—复合材料—下游制品”综合性生产基地,向价值链高端不断迈进;获批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持续抢跑低空经济“新赛道”;特种金属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等千亿级重点优势产业蓬勃发展……雄厚的工业基础、强劲的转型态势,太原的“工业基因”在转型之路上正迸发出强劲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原市清徐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

山水焕颜,再展一城风华

汾水悠悠,波光旖旎。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宛若一条玉带穿过太原城,赋予这座城市水的灵动和勃勃生机。汾河全长713公里,流经太原市境内188公里,其中城区段43公里。由于历史原因,汾河水一度陷入“雨季过洪水、旱季没流水、平时是污水”的窘境。

汾水情深,念兹在兹。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一定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汾河太原城区晋阳桥段考察,对太原汾河沿岸生态环境的沧桑巨变表示欣慰,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把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推进能源革命、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统筹起来”。

牢记领袖嘱托,力保一河清流。太原市全面打响汾河生态保护与修复攻坚战,统筹“用水、兴水、防洪、复流”,展开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综合治理。全面实施“九河”共治,统筹推进“五水同治”,以调水、治水、改水、节水、保水“五策丰水”,通过源头截污、雨污分流、定期清淤、生物治藻等有效举措,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了。

在前三期治理的基础上,2020年6月,汾河太原城区段生态修复治理四期工程开工,全力打造山环水抱、景致协调、延续文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长廊。雁丘园内,“好问楼”巍峨矗立、端庄古朴,远处河面上,候鸟纷飞而至、惬意盘旋;西山叠翠、崛围红叶等古晋阳八景分布两岸、引人入胜,福源阁、慈萱亭等50余个文化景观错落分布;彩色橡胶坝、鸟岛、绿洲等特色景点缀于湖中;全长约85公里的滨河自行车道串联起星罗棋布的山水人文景观;人们徜徉其中,悠然自得,俨然一幅“城在山水中,人享山水乐”的幸福画卷。

朗朗晴空、徐徐清风,民生之要、百姓之盼。太原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持续用力,再现‘锦绣太原城’的盛景”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进“四治一体”——全域治山,持续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打造城郊百万亩森林生态屏障,构建起山城交融的城市生态;系统治水,构建“一湖点睛、一水中分、九水环绕”的水韵格局;强力治气,全方位、全链条、全天候加强大气环境治理,天朗气清幸福底色不断厚植;综合治城,建设宜居宜业美丽城市。

绿意流淌在城市每一寸肌理,一幅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美的生态答卷铺展在并州大地。晋阳湖水面宽阔、烟波浩渺,大小岛屿星罗棋布;迎泽大桥、晋阳桥等20余座桥梁横跨汾河,气势恢宏、大气壮观;晋祠难老泉水位超出泉口,晋源稻作区多处泉眼再度清泉汩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鹭、鸟中“大熊猫”黑鹳在汾河筑巢栖息、灵动起舞。绿水逶迤、青山相向、川容如画,越来越多的“生态爆款”讲述着太原山、水、城相融相生的故事,太原获评“202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优秀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原钟楼街。

共享美好,彰显活力之美

“不断增强太原的吸引力、影响力,增强太原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谆谆嘱托,殷殷期望,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饱含着对太原人民的深切关怀和深厚情感。

烟火人间,美好生活。走进太原市迎泽区南官坊社区食堂,大厅宽敞明亮、地面干净整洁、菜品香气四溢,市民陆陆续续前来用餐。在太原,类似这样的社区食堂有400多个。小饭碗装起大民生,作为政府托底、服务老年人的一项便民举措,曾经的“老年餐厅”变身“社区食堂”,既让广大老年人在家门口吃到热腾腾的饭菜,也让附近的上班族享受到实惠。

“生活在太原挺好的,社会稳定,生活便利……”这是大多数人的共同感受。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为群众提供高水平医疗服务,全市拥有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以绣花功夫实施精细化管理,持续推动城市更新;抓细抓实社会保障,获批国家“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等试点城市。建设全省民生幸福首善地,让每一个太原人更暖心、舒心、安心,太原孜孜以求。

文脉悠远,以文立心。太原坚持以深厚文化底蕴涵养城市气质,以千年文脉赓续打造名都风范。走进太原博物馆,一面从晋阳古城遗址切割而来、“顶天立地”的文化层映入眼帘,馆内丰富的藏品展示着太原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脉络。纯阳宫、晋商博物院、北齐壁画博物馆……在“博物馆之城”太原,各级各类博物馆有101座,它们连接着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演绎着并州大地“活的历史”。

从遍布城区的68个自助图书馆、“小而精”的城市书房,到盛于明清、兴于当下、再现风华的钟楼街;从字正腔圆、讲述晋人晋韵的晋剧,到承包了几代太原人记忆深处笑点的国家级非遗“太原莲花落”,在活态传承中发展的太原锣鼓、太原秧歌、背铁棍等民间艺术;从“时代新人”用平凡星光耀动全城,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全覆盖。精神的支撑、价值的引领、文明的滋养让太原人的文化获得感、生活幸福感不断提升。

聚“人”气,城市方能源流涌动、生生不息,尽展活力与开放之美。太原马拉松赛、WTT常规挑战赛、汾河龙舟公开赛、环太原公路自行车赛等品牌赛事精彩上演,国内外友人相聚太原,燃动城市魅力与活力;“歌迷之城、太原宠你”,2024年,太原奏响了一曲曲音乐华章,先后举办32场演唱会,全国各地近100万歌迷奔赴而来;从电影《满江红》拍摄地游人如织到“跟着悟空游太原”,越来越多的人与太原相约,追寻诗与远方。

日月其迈,时盛岁新。跨越历史烟云,新时代新征程的太原迸发新活力,全面加快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向着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阔步前进!

来源:2025年第1期《党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