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巧思,也凸显了创作者“人性即是宇宙”的表达,紧扣第二部的核心:“悲悯”。

■莫兰

暌隔两年,《猎罪图鉴》第二部以原班人马的演员阵容,再续前作故事。《猎罪图鉴2》依旧是“双男主”,依旧是“探案+画像”的独特设定,依旧聚焦社会议题,依旧保持艺术调性,但这一部,更着墨于探寻人的隐秘内心。

《猎罪图鉴》当年在一众破案剧中脱颖而出,不仅因为它将“模拟画像师”这一“新鲜”的“幕后职业”推到聚光灯下,将逻辑与灵感携手破案的猎罪故事娓娓道来,还在于它并不止步于“奇”和“反转”,而是将剖析的利刃伸向“整容被骗”“校园霸凌”“家庭暴力”等一系列社会议题,特别是女性议题,这份深切的人文关切赢得了共情与口碑。

不负观众所望,《猎罪图鉴2》延续了第一部对热点事件的敏锐嗅觉,每一个单元的选材都不落窠臼,而是将近几年登上热搜榜的诸多话题中的热点元素杂糅在一起,密密织成一个故事。

仅一个男团被杀案就锋芒毕露地直击爱豆与粉丝的情感纠葛、偶像团体内部的钩心斗角、经纪人与明星不伦恋等多个娱乐圈乱象,尺度与刚勇令不少网友惊呼“太敢了”。而盲童被绑架案,则从一桩看似普通的杀人案切入,层层抽丝剥茧,引向蹊跷的“绑架案”,最终揭秘原来是两个被忽略和伤害的底层儿童的“相互救赎”,串起了城市流浪儿童安置、遭遇家暴儿童解救、事实孤儿抚养、原生家庭创伤救治等诸多重要的社会议题。

董一旦被杀案则勾出一起多年前的网吧纵火案,把目光对准当下人们关注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将未成年人犯罪量刑、配偶间精神控制等多维度的探讨都交织在故事里。

与常规探案剧相比,《猎罪图鉴2》紧扣热点、切中现实的“天然属性”很容易让观众感觉“就发生在当下、身边”,甚至“一秒入戏”。无怪乎,有媒体评价它“一集‘创飞’一个职业,一集紧贴社会热点,一集挑动观众不同情绪”。

更难得的是,《猎罪图鉴2》不仅“画皮”,更“画骨”。

第一部中,画像师沈翊更着力于“抓坏人”,即游走于种种蛛丝马迹间敏锐地捕捉线索,发挥艺术灵感,从茫茫人海中“一眼定格”罪犯。

到了第二部,“谁是罪犯”不再是画像的终点,“TA为什么是罪犯”才是沈翊的落脚点。他“解锁”了新技能,开启了人性图谱的研究。事实证明,越是洞察到犯罪背后的家庭、社会,乃至基因中的深层成因,越是能够准确锁定真凶。

剧中有大量对心理丝丝入扣的描摹——盲童绑架案里,画像原来可以不只是平面,还有凸面;原来眼盲了心不会盲,也可以准确运用色彩——沈翊借助对色彩的特殊定义方式,激发盲童的内心感受,将“看不见的世界”外化成可观可感可触的画,设定相当新颖,也给灰暗的结局添了一丝温暖——捧着橘色面孔的自己的画像,“小混混”知晓了自己在用命去保护的盲童心中的分量,落下了热泪。这些巧思,凸显了创作者“人性即宇宙”的表达,紧扣第二部的核心:“悲悯”。

而在这个过程中,《猎罪图鉴2》还巧妙地穿插了对于名画多视角的解析和解读。夏加尔的《黑手套》、不同画家笔下的莎乐美、《马拉之死》《刺死马拉后的科黛》《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有网友统计,剧中共出现了13幅世界艺术史上的西方名画,并得出结论:“《猎罪图鉴2》是一场以‘犯罪’为主题的微型美术展。”“以画喻案”“以画喻人”的手法,在第二部更为娴熟、突出。

可惜,沈翊戏份的加重,也让猎罪系列的“金手指诟病”更加明显。杜城破案越来越拉胯,沈翊越来越神化,刑侦工作必需的摸排、走访、调查等环节统统成了浮云,小小一支画笔才是神器。审讯不灵,速写来救场;受害人看不见,画像安排上;监控不行,色彩捕捉来帮你……与同期开播“每人包干1平方米地毯式搜索”的《我是刑警》一比,《猎罪图鉴2》太“飘”了,悬浮的剧情很显然不是出自刑侦专业人士之手。

不过,飘在半空中的“单元艺术探案剧”和“后半段汇报会”的刑侦剧,哪一部更好看,就见仁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