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八年五月初十,康熙皇帝召鳌拜入宫。在以往,鳌拜早就经历了许多次类似的召见,并不觉得这一次与以往有什么不同。但就是这一次,在鳌拜入宫之后,日常陪伴康熙皇帝练习摔跤的一群侍卫一拥而上,要捉拿鳌拜。鳌拜恶虎难敌群狼,最终只能束手就擒。
鳌拜这个凌驾于皇帝之上的权臣就此被推翻,康熙皇帝正式掌握了清王朝的统治权。对于这件事,大多数人单纯视之为权力斗争事件,并不觉得此事背后有什么深层的意义。然而笔者认为,康熙皇帝成功推翻鳌拜,标志着清朝由一个“部族政权”变成了中国传统的“家天下”王朝。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咱们先来对比一下鳌拜倒台前后的清朝。
首先,在朝廷上,从顺治年间开始,一直到康熙八年,职务相同的满族官员和汉族官员,品级却不同。同样是担任“大学士”一职,满大学士的品级高于汉大学士。这是赤裸裸地歧视汉族士大夫。而在鳌拜倒台的第二年,康熙皇帝正式推行“满汉品级划一”:职务相同的满族官员和汉族官员,品级也一样。虽然实际上,康熙皇帝还是更加信任、重用满族官员,但毕竟在法律上,满、汉官员的地位是平等的了,清朝的汉族权臣也开始出现了。对于康熙年间的汉族权臣,《榕村续语录》记载:“徐建庵势倾满、汉,高淡人呼吸风雷,余大冶、于成龙炙手熏天、满朝谁不造之。”
从顺治年间,一直到康熙八年以前,在朝堂之上,满族官员公然凌辱、殴打汉族官员的事时有发生,甚至就连一些满族平民也能随意殴打汉族地方官员。《恸余杂记》一书的“陈于鼎”词条,便提到顺治年间,放马养马的满族平民,就敢于鞭打汉族的“府县正官”,这些汉族官员竟然“无敢不忍受者”。而在鳌拜倒台,康熙皇帝推行“满汉品级划一”以后,因为满、汉官员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了,所以朝堂上,再也没有满族官员凌辱、殴打汉族官员了。著名的“郭琇劾明珠案”便发生在此时 —— 汉族御史 郭琇 弹劾官职在自己之上的满族大学士 明珠,明珠 因此被罢免。汉族的地方官员自然也不可能被满族平民随意欺负了。汉族官员 徐元文 担任国子监祭酒时,“满洲子弟不率教者,必加挞责”—— 面对国子监的满族学生,徐元文 说打就打,说骂就骂,可以棍棒教育。
说完了官场,再来说说民间。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土地是农民生存的基本保障。那么,笔者就从“土地”说起吧。从顺治初年,清朝刚刚入关时开始,清朝当局就在直隶省大量侵占民间的土地,用这些土地来解决“八旗生计”。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圈地”政策。这个“圈地”政策贯穿整个顺治年间,一直推行到鳌拜倒台前,就连鳌拜本人也曾直接参与圈地。满族八旗的生计暂时解决了,直隶省的汉族农民却无法生存了。而康熙皇帝一推翻鳌拜,就下令禁止圈地,基本终结了这一暴政。这一点其实很难得,即使在明朝中后期,明朝藩王、贵族霸占民间土地的事都依然存在!明朝灭亡以后,明朝藩王、贵族的土地原本是被清朝政府接收,归朝廷所有的。而在鳌拜倒台,康熙皇帝掌握实权之后,康熙皇帝把这些土地归还给了民间,使这些土地归农民所有了。这就是“更名田”。在土地方面,随着鳌拜的倒台,清朝停止了“暴政”,并开始推行一些对汉族人民有利的“德政”了。
通过上述三点,咱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康熙皇帝推翻鳌拜以前,清朝一味地维护满族贵族集团的权力和利益,赤裸裸地压迫汉族。而在康熙皇帝推翻鳌拜以后,虽然还是满族优先,虽然民族压迫依然存在,但是至少,清朝开始兼顾汉族的利益了,并且下放了一部分权力给汉族士大夫。可以说,从此时开始,清朝皇帝已经由一个民族的君主,变成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天下共主”了。
早在顺治年间,刚刚入关的清朝还带着奴隶社会“军事民主制”的残余,即使在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亲政,很多重要的权力依然由满族贵族集团主导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掌握,皇帝往往受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钳制。王于飞 副教授在《陈名夏之死与顺治改制内幕》一文当中引用相关史料,还原了顺治年间的汉族大臣、秘书院大学士 陈名夏 被处死的来龙去脉。根据 王副教授 的讲述,我们可以知道,顺治皇帝本人与当时的满族贵族集团之间的矛盾其实很尖锐,在此背景下,顺治皇帝重用以 陈名夏 为首的一批汉族官员,本意是想借着汉族官员来打压满族贵族集团,削弱满族贵族集团对皇权的牵制,巩固皇权。
从顺治8年到顺治11年,在满族贵族集团对 陈名夏 的一连串穷追猛打当中,顺治皇帝也不完全是支持满族贵族集团的,他甚至多次维护 陈名夏,可是在满族贵族集团施加的压力之下,他最终还是批准了对 陈名夏 的死刑判决。在 陈名夏 死后,顺治皇帝也颇有心灰意冷之意。孟昭信《康熙评传》一书也指出,陈名夏被处死,因为满族贵族集团势力大,顺治皇帝只能屈从;该书还指出,陈名夏 死后,顺治皇帝曾为之痛哭。笔者认为,陈名夏 之死充分体现出顺治年间,皇帝往往受制于满族贵族集团,此时的清朝是满族贵族集团的“部族政权”。相对于“家天下”而言,“族天下”产生的民族压迫必然更加严重,所以当时满汉民族矛盾尖锐,汉族官员、汉族人民受到极其残酷的压迫,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后来,顺治皇帝去世,康熙皇帝继位。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担任顾命大臣,掌握实权。此时的清朝就由这些满族贵族集体把持朝政。后来,鳌拜在顾命大臣内部的权力斗争中胜出,成了清朝的实际掌权者。即使在康熙六年,康熙皇帝名义上“亲政”以后,鳌拜依然不肯放弃权力。在名义上已经“亲政”的康熙皇帝当然不可能允许大臣凌驾在自己之上了,便开始暗中策划推翻鳌拜。他以练习摔跤为名,结交了一批少年侍卫,与这批侍卫的私人交情越来越深。后来,就发生了笔者在开头提到的那一幕。
鳌拜被推翻,康熙皇帝开始掌权,这可以说是清朝的一个转折点。除了笔者在前面提到的那些转变以外,康熙皇帝还开始削弱由满族贵族主导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几年以后,他以应召文学侍从为名,设立“南书房”,后来则把南书房变成了议政机构,架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而入值南书房的大臣,绝大多数是汉族儒臣。《午亭文编》记载了汉族儒臣 张英 在南书房参与谋划机要政务:“造膝之谋,同列不闻,伏蒲之语,外廷不知......弥历岁年,延登受策。”可以说,此时清朝的权力基础与顺治年间相比已然发生了变化,此时的清朝虽然仍有民族压迫,但已由一个“部族政权”变成了中国传统的“家天下”王朝。这种变化甚至在原先“反清”的知识分子当中也激起了回应。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 黄宗羲 就是一个代表。在顺治年间,他称呼清朝为“伪朝”,参与抗清运动;到了康熙年间,他却称呼清朝为“圣朝”,称康熙皇帝为“圣天子”。
有人看到清朝初年的血腥,看到当时汉族人民的痛苦不堪,便质疑道:既然得民心者得天下,那为什么清朝能够统治中国,而且长达二百七十多年?笔者认为,如果清朝始终维持顺治年间的样子,那么,恐怕“三藩之乱”就是清朝的终点了,恐怕清朝会比元朝更加短命。正是由于康熙皇帝将部分汉族士大夫纳入了清朝的统治阶层,为清朝赢得了部分汉族知识分子的拥护,扩大了清朝的权力基础,所以清朝才与元朝不同。这恰恰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