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内外战争,一向是以弱击强,以弱势装备对抗敌人的优势装备。然而有一场战争却是例外,那就是1962年的中印战争。这是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尝试到科技、装备压制的感觉。

当我军缴获大量印军装备,到底该如何处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敌人非但不投降,反而胆敢向我军进攻

自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便一直奉行着对外扩张的政策,妄图建立南亚大陆的霸权。为此,印度还不断北进,以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为基础,不断蚕食我西藏的领土。印度“国父”尼赫鲁将这个政策,称为所谓的“前进政策”。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新中国可谓强敌环伺。蒋介石不断在东南沿海寻衅生事,美国在越南发动侵略战争,威胁我国的南大门。而中国与苏联的关系也由意识形态的分歧转向了国家层面的全面决裂。可以说,20世纪60年代,是中国被国际反华势力包围的时代。

在这个背景下,印度趁火打劫,不断向北推进,能占多少便宜就占多少便宜。尼赫鲁声称,新中国绝不敢把印度怎么样,更不可能动手甚至开火。

印度一再挑衅,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原本不想生事。但是印度却将我方的退让当成了软弱。在1962年,毛泽东终于拍板,决定对印度展开一场疾风骤雨般的打击。为此,我军组建了藏字“419”部队,共1万人,秘密向敌人前线突击。在张国华的将军的指挥下,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全歼了印度王牌第7旅。

印军战败之惨烈,让印度朝野震惊,因为他们无论如何也不相信,“强大”的印度军队竟会输给“孱弱”的中国人。在我们现在看来,印度人的自信非常可笑,可以用“迷之自信”来形容。但在当时印度人心目中,中印军力之对比确实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为什么呢?众所周知,印度曾是英国殖民地,也是英国最大的兵源征集地。二战期间,曾有150万印度军人为大英帝国作战,可以说是打遍了欧亚非三大洲。无论是日军还是德军,印军都有交手,战斗经验非常丰富。

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印军就曾跟随英军杀到了中国首都北京,以极少的兵力击败了人数占优势的清军。因此在他们看来,自己对中国人是有优势的,特别是武器装备。

印度军方曾有一份文件,以武器装备精良程度来判断,对比各国的军力。这个文件宣称,中国军队是最不行的,印度士兵足以以一当十,甚至更多。

后来他们的军事代表团参加了朝鲜停战监督,对这种估计做了修正,认为中国士兵吃苦耐劳,但即使加上这种因素,他们仍然认为印军的单兵战斗力仍是一个能抵挡五到六个解放军战士。这种无端的自大,正是印度敢于一再挑战我军底线的原因。

当印度第七旅被全歼,旅长被俘后,印军依然转变不了自己的嚣张的态度。印度普遍认为,自己的军队依然是一支强大的部队,只是因为政府过分的“怯懦”和“撇脚”才拦阻他们去攻打蹩脚的中国军队,最终反而让中国人先声夺人。

因此,第七旅的全歼不仅没有打消印军的嚣张气焰,反而将这种骇然化为断然的决心,最终竟还产生了乐观情绪。无论是政客、军队还是民众,都将战争看作是印度的伟大时刻,并认为这场战争的结果只能是国家的统一和最后的胜利。

最终,印度集结大量兵力,准备和我军来个决一雌雄。不仅如此,印军还将参与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力旅——11旅派往我军驻守的瓦弄地区。按照计划,印军将于1962年11月13日发起进攻,一天后就能将中国军队赶到麦克马洪线。

负责指挥这场战斗的,是印军的考尔中将。在他看来,11月14日是个很值得庆贺的日子,因为那一天是印度总理尼赫鲁76岁的生日。因此,考尔准备用一场“对敌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来给尼赫鲁送上一份最好的礼物。

11月14日当天,印军11旅果然向驻守在瓦弄的54军130师发动了攻击。印度各大报纸皆以头版头条发布消息:

“印军已经转入进攻,不日便会将“侵略者”从印度神圣的国土中赶出。”

印军的狂妄正应了后来战斗英雄庞国华的那句话:“敌人非但不投降,反而向我军发动进攻。”

二、注定的以卵击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4军,是人民解放军中一支年轻的部队,同时也是一支精锐的部队。1952年10月,中央军委决定,将第四野战军45军和44军各一部合编为第一个军入朝参战。这是一次强强联合的合并。

这两个军中的三个师,都是经历了血与火考验的老部队。在合并之前,还曾发生过一段趣事。番号取消,就意味着这支部队在地球上消失。如果战争中,部队番号被取消,那可是奇耻大辱啊!

因此,44军的领导要求,按排序,我们在前,番号应该用我们的;45军官兵则说,我们过来了一个军部和两个师,当然是用45军的番号。最终,周恩来一锤定音,他招来44军军长张才千、45军代理军长丁盛。他说:

“你们都说得有道理,希望自己的军番号保留嘛,无可厚非。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决,两个军的番号都可以保留。”

其后,周恩来从44军的数字里选了一个“4”,在45军的数字里选了一个“5”,组合起来就成了54军。

1952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军正式成立,有“丁大胆”之称的丁盛担任54军首任军长。在1949年的衡宝战役中,丁盛带领135师腰斩七军,以一个师的兵力拖住了桂系“钢七军”,最终取得了这次战役的全胜。

在入朝作战前,54军得到了全面换装,成为一支完全由苏式装备组建的强大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可谓是一支铁军。抗美援朝归国后,54空军参加了青海、西藏的平叛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

1962年10月,驻扎在四川的54军130师接到命令,他们应立即入藏,沿着川藏公路向中印边界开进。

这一次出击,我军以机械化行军的方式,动用了800多辆汽车,克服了西藏复杂的天气,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开进到瓦弄地区。

此时在瓦弄,印军11旅3500多人已经到位。敌人在瓦弄河两岸均修筑了战壕、掩体、地堡群等坚固工事,从正面来看很难突破。

14日,印军的“进攻”开始了。在此前印度的报告中,印军在装备上对解放军是有优势的。然而他们的情报显然过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中印两军,装备都难说先进。在高原作战,当时落后的飞机和坦克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两支轻步兵作战,其胜负不仅取决于双方的战略战术,同时也取决于两方手上所持的枪支。

我军的装备,主要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以及由AK-47改制的五六式冲锋枪。这两种枪具有优良的苏制血统,打得准、火力猛,其中56半能在300米内轻松击穿3mm的钢板。参战老兵的回忆录中说,他们经常利用两支半自动的射速优势和高精度压制印军的机枪,可见高原上56半表现之优秀。

而印军的单兵武器呢?则以李恩菲尔德步枪为主,这是一种源自于一战时期的步枪,虽然准头不错,但是射速感人。拉一次枪栓才能打一枪。

当时,我军解放军一个陆军步兵班的典型配置是:7支56式半自动步枪、2支56式冲锋枪、2支56式轻机枪。在火力上,我军以自动化火力轻松压制印军。因此我军用区区数人,便常常可以压制是自己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敌军。

因此,印军11旅对我瓦弄地区进攻,将是一场装备被碾压、军人素质同样被碾压的战斗。通俗点说,这就是以卵击石。

14日,印军首先以第六库玛翁营的两个连向我军某高地发动进攻。这些来自于喜马拉雅山山麓的印军,十分适应高原环境、坚韧不拔。在此前的战斗中,他们曾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打退过我军。然而这一次,他们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军以逸待劳地守卫着高地,不间断地向他们发射炮弹。仅仅六个小时后,两个连的印军便已精疲力尽。

当天晚上,我军发动反冲锋,将敌军全部赶下了山。回到大本营后,这支部队的兵力已经不足半数。然而此时的印度报纸,依然在吹嘘印军的“大胜”。

在掩护库玛翁营撤退的战斗中,印军炮兵慌了手脚,竟打光了大部分炮弹。因此当130师在16日发动大规模反击之时,敌军炮兵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

11月16日,瓦弄作战全部打响。4点40分,第390团以第3营向“07”高地发动进攻,团指则率第1营、第2营自“06”高地沿“05”高地东南侧向瓦弄方向穿插。

仅仅半个小时时间,我军便攻占了07高地的前沿阵地。就在这个时候,印军突然用强劲火力压制了我军,子弹像暴雨一样倾泻而来,一时间我军攻击受阻。连长王传斌率领分队、伤员进行了10多次冲击,副连长、一排排长等先后牺牲,“政指”刘贻武亦负伤。

情况十分危急,2排机枪班班长谭政贵,率机枪组3人勇敢地抢占了有利地形,用56式轻机枪猛烈压制敌人的火力。随后,分队与印军短兵相接,展开了机枪对机枪,手榴弹对手榴弹的硬拼。

之后,第6连的团75炮连第5班副班长方纯德急中生智,他见灌木稠密不适合架炮,于是他用背包带将一门75炮绑在了一棵树上。方纯德上树一看,发现敌人十几个地堡都看得清清楚楚,因此他命下面的人将炮弹递上来,然后一发接一发,将敌人的地堡送上天。

一个印度军官发现树上有解放军的火炮,大叫了起来,于是马上指挥机枪射击。然而方纯德的炮正好位于其机枪的死角,根本打不中。

一个印军机枪手抱着机枪跑出了地堡,一位拿着56半的战士立即开了一枪,爆了他的头。在树上火炮的支援下,印军全线崩溃,其中包括该联队的中校营长,高地上的300多名印军全军覆没。战后,方纯德荣立一等功。

在80高地,我军也巧妙地利用了火炮。当时我军攻击西山梁分队,编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由九班和轻机枪组等 14 人组成, 由七连三排长周天喜负责指挥;第二梯队由三营副营长卢兴锋率八班配轻武器隐蔽紧跟在一梯队之后前进。

当他们接近敌人时,就甩开膀子扔手榴弹,炸得敌人血肉横飞。然而印军在察隅河西岸占据了五个高地,他们利用这些制高点不断向我军发射炮弹。此战中,战斗英雄周天喜英勇牺牲。

为了攻占80阵地,我军调来了一个炮兵排。负责指挥的炮兵连长李凡武从望远镜汇总看到了印军的火炮,全部都架在一个叫“老虎嘴”的山崖上,山崖边是永久工事,一溜排开10多门炮。

于是李凡武冒险命令战士们在灌木丛的掩护下,将大炮往前推,一直推到距离敌人500米处。随后李凡武一声令下,用“拼刺刀”的方式,将老虎嘴的五个地堡全部摧毁。

之后,我军炮兵不断在原始森林中来回转移,打一炮换个地方,炸得印军血肉横飞。印军指挥官暴跳如雷,曾组织炮兵试图反击。然而除了原始森林里冒出的一股股青烟,别的什么都看不到。而此时,我军早就移动到敌人炮兵的侧翼,然后又是一轮炮击,打得印军毫无还手之力。

印度杜格中校一看,再这么打下去,自己的炮兵就要全部报销了。于是他停止了炮战,准备集中大炮对付我军步兵。然而为时已晚,我军炮兵攒射80高地,全歼高地上的敌军。随后我军突击部队攻上高地,将红旗插在了山顶。

杜格中校一看,于是命令士兵点燃松柏和灌木,试图用火墙挡住我军的攻势。然而我军不畏艰险,高喊着革命口号,冲入熊熊烈火,然后带着火焰和敌人展开肉搏战。

看着这些带火的士兵,曾经击败过隆美尔的印军11旅官兵终于支撑不住了,他们的防线瞬间瓦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军对07高地和80高地攻占,彻底打垮了11旅。短短10个多小时的战斗,印军全线溃败,丢下了数百具尸体,没命地向深山老林里逃窜。

此时的考尔中将也在瓦弄,他见自己指挥的军队溃败,于是赶紧乘坐水獭式运输机向后方逃窜。在逃跑之前,惊魂未定的他还写了一封惊魂未定的电报:

“由于敌人来势十分凶猛,兵力十分强大,我有义务敦促你请求最高当局争取愿意帮助我们的外国军队支援,否则,我过去已经再重申,我国的武装力量将无力阻挡锐不可当的中国军队,敌人已经集中并继续集中优势兵力来对付我们,使我们处于不利地位。这个意见不是出于惶恐,而是正视现实的残酷现实。”

曾经骄横的考尔中将这次彻底怂了,他终于知道自己的军队,根本不是解放军的对手。逃到后方后,考尔中将认为自己不能就这么走了,于是他又乘坐直升机回到瓦弄,试图收拢自己的残部。而这一决定,差点让他做了我军的俘虏。

三、11旅惨淡的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斗结束后,我军清理战场,发现阵地上除了几百具尸体和伤兵外,其他2000多人不见了踪影。丁盛了解情况后立即做出判断,我们要打的是歼灭战,绝不是击溃战。瓦弄地区到处是森林,敌人一定躲在山林藏了起来,因此现在是宜将剩勇追穷寇,搜山抓俘虏的时候了。

丁盛命令,部队还不能休息,立即进山搜捕敌人,我军要做到严密封锁各个山口、沟口、道口、河谷,控制水源、粮源,沿察隅河两岸的高山、密林、灌木、草丛,用追、堵、伏、喊等方式进行大范围所部,绝不给印军任何喘息的机会。

我军进山后,立即对敌军展开了追击。11旅不愧是一支“老牌部队”,部队里的士兵都很“老”,大多是“蓄长须,扎银色头巾”的“胡子兵”,而我军战士则都是20多岁的小伙子。敌人在前面跑,我军精壮的小伙子跑几步就追上了敌人。敌人见跑又跑不过,打又打不过,于是只好献出武器投降。

截至26日,我军设伏打死、俘虏了敌人千余人。曾有一个连,就抓了一百多个俘虏,连长也因此立下了特等功。

在搜山的过程中,印度军方还不知道部队已经溃逃,仍不断用飞机扔下物资,地面上到处都是白色降落伞。我军本来就追饿了,敌人正好给了我们食物。打开包裹一看,里面尽是豌豆、土豆,看不到一点儿荤腥。印度自己本来就不富裕,还那么穷兵黩武,简直是自取其辱。

值得一提的是,考尔中将还差点被我军抓获。当时,他正乘坐直升机到处搜索伤兵,结果正好碰到了我军的追击部队。考尔刚准备逃跑,他所乘坐的米—8直升机便被我军打了下来。但他溜得快,他钻进树丛后甩开了追兵,然后坐牛拉的敞篷吉普冒雨逃回了印度本土。此战中,号称二战劲旅的11旅遭到了歼灭性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其他战线,我军也全力出击,在整个自卫反击作战中,共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击毙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068人。

其中,丁盛的54军给印军留下了极深的阴影。瓦弄之战,是对印反击战中关键也是最后一战,而对阵的印军也是印度的精英王牌。网上曾有人说,现在印度军校里,模拟假想敌的番号仍是“54”,由此可见敌军被打得多惨。

在新德里,尼赫鲁等人还乐观地等着瓦弄前线的战报。结果等来的,却是另一场惨败的消息。此时我军在东西两线皆大获全胜,前锋距新德里仅有300公里。如果我军继续攻击,印度恐怕就有灭国之危。

当时,新德里一片混乱,民众成群地向乡村逃跑。当时驻新德里的美国大使曾说:“我第一次看到一个民族士气的瓦解。”

就在印度朝野一片恐慌之时,毛泽东却下令我军撤回曾经的实际控制线。更令人惊讶的,是我军竟然将自己缴获的装备,全部还给了印军。

四、归还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场战斗中,我军缴获印军飞机 5架,缴获 51 毫米口径以上火炮 234 门, 51 毫米以下迫击炮 144 门,轻、重机枪 631 挺,长、短枪5772 支,炮弹 7 万余发,及枪弹、手榴弹、地雷等作战物资若干。

但战斗结束后,我军却将这些武器全部归还了印军。在枪械方面,我军每二十支枪一捆,摆放得整整齐齐;汽车和坦克,则加满了油甚至填上了炮弹。每件武器,我军都给它们擦拭得干干净净。

刚开始,很多战士对此很不理解。但是经过政委的解释,战士们才心服口服。我们为何要归还这些武器?

政委们说,印军武器很烂,这些缴获来的武器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留下的老武器,都老掉牙了,对我军没有任何价值。

战士们一想:“确实啊!”我军战士除非打光了子弹,才会选择捡起印军的枪。敌人的枪,真的太落后了。

而政委们还从国际主义的角度分析:“如果我们不还这些武器,印度反动派还会花更多钱从国外购买更新式的武器。”将心比心,将士们终于被说通了,归还武器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我军归还了武器,印军是否感恩戴德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据澳洲学者内维尔《印度对华战争》的记载:

“印度方面虽然按照中国通知正式接收了交还的军用物资,但是他们却感到这件事对他们来说分外耻辱,对此他们经常哀叹。因此满怀怨恨,并指责中国的举动是个宣传伎俩。”

恨归恨,耻辱归耻辱。但印军却只能打断牙齿和血吞。他们明白,中国之所以敢于归还武器,正是因为中国军队装备更先进,而且更有余力。我军撤军并非打不下去了,而是不想再打。如果印军还敢来犯,我军不吝惜进行下一轮的猛烈打击。因此印军虽然在边境屡次挑衅,但直到今天依然不敢越雷池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