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这里是一片杂乱无章的城中村,狭窄的巷道两旁,电线如蛛网般交织,老旧的房屋外墙斑驳,岁月的痕迹在砖瓦上刻下深深的烙印;而今,沙美社区已焕然一新,宽敞整洁的街道旁,色彩斑斓的涂鸦艺术点缀着粉刷一新的墙面,文化广场取代了荒地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新乐园。
沙美社区的华丽转身,不仅是硬件设施的升级,更是社区精神面貌的焕新。通过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美食街区、智慧管理赋能等措施,沙美社区已经实现了从杂乱无章到井然有序、从荒废老旧到生机勃勃的蝶变。如今的沙美社区,已经成为一个充满红色文化氛围、治理水平高、居民生活幸福的现代化城中村。
活力沙美
打造美食街区 激发经济新动能
每逢周末,Felix的黄石屋总是热闹非凡。中外学生、外地游客络绎不绝。平时,也有不少厦大学子聚集在这里弹吉他、唱歌、品美食,体验着各种文化的交融。
这位来自德国的平面设计师,7年前与太太阿梅租下沙美社区一座传统石头房经营餐饮。Felix亲力亲为,保留石头房原有的建筑风格,同时融入了缝纫机等本土老物件,餐厅内部装饰别具一格,融合了德国特色和各国风情,墙上挂着中英文菜单,提供德国猪肘、意大利面等西式美食,同时也成为中外学生和文化爱好者的聚集地。如今,黄石屋不仅是一家餐厅,更像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
“以前这里的农田都荒废闲置了,有的堆满垃圾、杂物,现在这里打造成都市田园风光,景色很不错。”Felix坐在餐厅二楼露台上,一边享受阳光,一边指着餐厅前的一亩田地向记者介绍,“自己种的番茄、辣椒等蔬菜瓜果,从田间直达餐桌就几步路,主打的就是新鲜。”
夜幕降临,沙美社区的美食街区人声鼎沸。曾经无序的夜市摊贩聚集地,如今已改造成集餐饮、文化、夜经济于一体的开放式活力商业街区。各式各样的美食摊位前人头攒动,游客们在这里品尝各色小吃,感受着沙美社区的独特魅力。沙美社区党委书记彭春林告诉记者,沙美美食街的兴起,不仅为社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激发了社区的经济新动能。许多居民在美食街上开起了自己的小店,实现了创业梦想。同时,美食街还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产业的发展,为沙美社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红色沙美
挖掘红色资源 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Felix的故事是沙美社区现代化治理成效的一个生动案例。通过吸引外来人才参与社区建设,沙美社区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融入现代元素,实现了城乡精神文明的融合,助推了革命老区的发展振兴。
在沙美社区的村史馆里,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图片,讲述着沙美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英勇事迹。村史馆不仅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也成为吸引游客的热门景点。
沙美社区作为革命老区基点村,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近年来,社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通过修缮红色历史建筑、打造村史馆等方式,营造了红色文化和故地情怀旅游精品线路。村史馆不仅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也成为吸引游客的热门景点。
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和学生来到这里接受红色教育,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红色旅游的兴起,不仅为社区带来了经济收入,也进一步擦亮了沙美党员教育红色品牌。红色沙美,不仅传承了红色基因,更焕发了治理新活力。
此外,社区中心的27亩闲置农田,已整治成为连片的都市田园风光区。彭春林告诉记者,借着城中村治理的契机,社区引入了福建醉美乡村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投资建设及运营主体,搭建起“企业+经合社+村小组+农民”的联建机制,有效盘活了闲置空间,做大做强了农文旅产业。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区域美誉度,还带动了上百名居民就业,实现了对102户居民的“造血式”帮扶。社区坚持田园与村庄改造的“和谐共生”原则,规整了碎片化的农田,引进科技含量高、天然有机的新型肥料改良土壤。同时,彩化田间机耕路,打造大地微景观,建设“田园书吧”等项目,一个景美物丰的“精致田园”应运而生。
科技沙美
智慧管理赋能 让居民生活更便捷
黄石屋成了沙美社区现代化治理的一张名片,展示了社区在环境美化、服务提升、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变化,但在沙美社区的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中,科技的力量不可或缺。近年来,沙美社区积极探索智慧管理新模式,通过建设智慧社区管理平台等方式,实现了社区治理的智能化、数字化和高效化。
社区推进路灯照明系统建设,为居民夜间出行提供了便利。智慧社区管理平台及可视化中心的建设,打通了跨部门业务信息数据壁垒,实现了“人、地、房、物、事”一张图管理。平台能够实时监测和智能发现治理场景,有效提升了治理水平。
居民还可以通过社区之窗小程序参与社区活动、分享好物、寻求邻里互助等。高标准、高素质的星级物业管理团队为居民提供了优质的物业服务。智慧管理的赋能,让沙美社区成为一个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现代化城中村。
名片
沙美社区位于厦门市翔安区香山街道,毗邻厦门大学翔安校区,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充满活力的社区。自明初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同时也是革命老区基点村,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社区以“红色沙美、活力沙美、科技沙美”为发展定位,全面推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
(厦门日报记者 曾嫣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