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评价汉武帝的一生,如果在学生时代,我会评价汉武帝击败匈奴是功过千秋,因为他击败了匈奴解除了北方的威胁。但后来根据史书发现一个问题:不管汉武帝有没有击败匈奴,汉朝的百姓都是不幸的。北方边境问题解决后,统治者却喜欢穷兵黩武,最终还是有很多百姓死于战争,更可怕的是这种事例给后代提供了反面教材。比如乾隆就将开疆拓土作为自己的文治武功,然后在清朝与缅甸的作战中损失惨重,征伐准噶尔更是出动六十万大军,耗费7000万两白银。下面,我就来说一下我对汉武帝的看法:
首先从天资来说,不管是用人还是见识,汉武帝都是上乘之品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汉景帝,那么汉武帝和汉景帝相比缺的一个东西就是现实。和汉景帝自小在民间服刑和深受薄太后的教育不同,汉武帝从小长于深宫,而母亲和窦太后为了权力争得又不可开交,或许汉武帝是好玉,但却没有经过现实和亲情的雕琢,这也为他后来不顾百姓生死的民间疾苦的穷兵黩武和不顾亲情杀害儿子的巫蛊之乱奠定了基础。天赋纵然可贵,但厚积薄发的态度也是一个成功的君王所必不可少的。
我就这么说吧,如果后来辅政的不是霍光,或者没有霍光这样的才能以及有董卓这样的野心,那么汉朝大概率会就此终结。我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那些长于深宫的人对于权力都有别人所不及的贪婪,对于长生不老都有常人没有的执念。而我始终觉得,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口号再美,也不如衣食无忧的感叹有意义。陈汤说这句话是因为冲锋陷阵的不是他,但他却可以踏着白骨实现自己的加官晋爵和名垂青史。对于一个王朝而言,一个王朝再大百姓食不果腹,这样的王朝又有什么意义呢?
其次就是汉匈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是汉武帝的高光时刻。我从历史角度觉得汉武帝这一时期也是有功的,因为汉朝和匈奴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境地,而且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有卫青和霍去病这样的将领的,因此不管漠北之战还是河套之战对我来说都是予以肯定的,当时的匈奴向东扩展到东北,向西击败大月氏已经雄踞北方,而这也是我一直不会改变的看法,因为我始终觉得功就是功,过就是过,没有功过相抵这种荒诞的说法。很简单,你可以用功抵掉过,你能让那些因为你的过失丢掉性命的人死而复生吗?
但汉武帝后期就属于没苦硬吃了,甚至为了给小舅子镀金率领几十万出征西域,因为昏聩逼反了李陵、以及杀害了后起之秀赵破奴等人,而这些都是大汉未来将领的佼佼者。甚至给司马迁上了宫刑,在古代很少给史官上刑的,而上一个迫害史官的还是春秋时期的崔抒。甚至重用张汤这样的酷吏,穷兵黩武的结果就是大汉的百姓都快死光了,更可怕的还有赋税来充当军费,因此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遍布整个大汉,从汉武帝的接手到交付,西汉整体其实是退步的,甚至还不如刘邦时期。
最后汉武帝和刘据矛盾的本质就是治国理念的分歧,尽管刘据出身帝王家,但却看到了民生的艰巨,于是主张休养生息。我觉得刘据这样的太子不管是见识还是血性都是古代所有储君里面的上乘之选,但这时候老年人有一个特性叫固执,他坚持认为自己就是通过武功开疆拓土的,因此也应该通过武功继续开疆拓土,但却完全不顾百姓的死活。我基本上翻遍史书,所有王朝的君主,几乎有作为的都是二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只要超过四十岁都会变得昏聩,哪怕这个人是成就开元之治的唐玄宗。
你试下一下,让一个行将就木的老顽固去治理一个王朝,这不是把一个王朝推到灭亡的根源吗?而且从人性来说,二三十岁是为了理想最无私的年纪。而四十岁以后则是被家庭和孩子亚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人其实是最追名逐利的。因此这个年纪的君主必然会利欲熏心贪权逐利,甚至为了权力祸害王朝,而这个时候的官吏也是最容易堕落腐化的时期。或许有赵充国这样越老越妖的存在,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普通人,堕落也就变成了一种常态。
汉武帝让我想到了一个人:嘉靖,他也是天赋异禀,不管聪慧还是权术都是顶级的存在。但他却脱离了现实,压根不知道百姓疾苦,当他自以为把天下玩弄于股掌之中时却不曾发现自己被严嵩父子玩弄于股掌之中。甚至由于他的作妖,大明朝还不如交给一个普通的君主。汉武帝的天资也是如此,但他的天资给了他和其他人一样的自负。因此他和其他君主一样成为了江充、苏文等人的工具,他灭掉了匈奴,但却给百姓带来了比匈奴更可怕的灾难,那就是死亡和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