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叫石如海,1964年生在江西赣州一个山区农民家庭。1982年12月应征入伍,被分配到南京军区某工程兵团。

在那个年代,每月23块钱的津贴对我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

赵雅琴是团政治处宣传干事,1963年生人,从军校毕业分配到我们团。1985年春,我在参加军区文艺汇演时认识了她。

那时我是文艺宣传队的战士,负责演奏二胡。雅琴是整台节目的串词员,站在舞台上的样子,让我一眼就记住了。

那时的我,刚被提升为上等兵,每月津贴涨到了26块。

因为在文艺队表现突出,又是团里的业余文艺骨干,经常有机会和雅琴一起排练节目。渐渐地,我们熟悉了起来。

1986年初,我考上了军区文工团,但因为文化成绩差了两分,最终没能如愿。那段时间,雅琴经常安慰我:"如海,别灰心,你还年轻,机会多着呢。"

或许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对雅琴产生了特殊的感情。我开始努力学习,争取入党,希望能配得上她。

每次发津贴,我都会省吃俭用,把钱存起来。战友们都笑话我抠门,可我心里有自己的打算。

1986年底,我通过了入党考核,成为了预备党员。

那天晚上,我终于鼓起勇气向她表白。让我惊喜的是,她答应了。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我当头一棒。雅琴的父亲是军区后勤部的副处长,母亲是省城中学的高级教师。

第一次见面,她父亲就直截了当地说:"小伙子,你要是能提干,我就同意这门亲事。"

从那天起,我更加拼命。

除了完成本职工作,还主动承担连队的政治学习笔记整理工作,就是为了能多接触些知识。我把每月的津贴几乎全都存了起来,只留两块钱买必需品。

1987年春节前,我已经攒了2800多块钱。虽然知道这点钱在城里人眼里不算什么,但那是我整整一年半的心血。我想着等提了干,就能挣得更多。

就在这时,我们团来了个新排长孙志刚。他是陆军指挥学院毕业的高材生,1987年初就被评为优秀军官。

更重要的是,他家就在省城,父母都是机关干部。

很快,我就发现雅琴和孙排长走得越来越近。他们都是高学历,又都爱读书看报,经常讨论一些我听不懂的话题。

相比之下,我这个农村出身的上等兵,显得多么的平庸。

五月的一天,雅琴找到我:"如海,对不起。我觉得我们不合适,你值得更好的姑娘。"

我努力保持平静:"是因为孙排长吗?"

她沉默了许久:"他更懂我。而且...他能给我一个更稳定的未来。"

1987年夏天,雅琴和孙志刚举行了婚礼。

我主动请缨去外地执行任务,躲过了这场婚礼。临走前,我把攒的钱交给了指导员:"请您把这些钱捐给团里的困难军属。"

这件事后,我仿佛变了个人。

训练场上拼命苦练,很快成为了班里的标兵。1988年转为正式党员,1989年评上优秀士官,1990年被选送到济南军区士官学校深造。

1992年,我转业到了地方,进了县文化馆。在那里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她是文化馆的美术老师。

如今,我们的女儿在南京艺术学院读大二,学的就是音乐。

2005年军区文工团来我们县演出,我意外见到了雅琴。她已经调到省军区文工团,担任创作室主任。

闲聊中得知,她和孙志刚早在1995年就离婚了。

原来,孙志刚调机关后,染上了麻将瘾,把家底都输光了。

看着她略显疲惫的脸庞,我内心异常平静。

或许,有些缘分注定只能是擦肩而过。就像那些年攒下的钱,原本以为是通向幸福的阶梯,最终却成了自己成长的见证。

如今,每次看到女儿在台上演出,我就会想起当年在团里拉二胡的日子。

生活就像一首曲子,有高潮也有低谷,关键是要演奏出属于自己的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