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赵姗
2025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也是改革攻坚、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将教育强国战略部署逐步转化为基层生动实践的关键一年。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的工作任务。新的一年,如何抓好教育这个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工程,把群众心中所思所盼变为眼见为实、可触可及?
教育领域将在三方面持续发力
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胜利召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发布,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系统部署。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张爽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来看,2025年,教育领域将在如下三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多主体联动系统构建立德树人新格局,落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需要大中小幼有效衔接、家校社深度协同,构建五育融合、支持人才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二是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高等教育领域需要持续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模式;基础教育领域要通过更高水平的“因材施教”,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好储备。
三是构建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结合人口变化新趋势,做好教育资源配置的前瞻布局,激发活力,精准供给,让教育改革成果惠及更广泛群体。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安雪慧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表示,对标教育强国建设要求,2025年,教育领域仍有需要不断增强和提升的方面。
一是加强县域学校建设。在中小学达到规定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校教学环境质量,优化育人空间。特别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和县中,这三类学校是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支撑。
二是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中小学在开齐科学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要改善科学实验设备条件,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特别是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学校,迫切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缩小科学教育的区域鸿沟。
三是加强高等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高校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培养更多新型专业人才,增强服务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服务能力。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优化工程教育,提升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和水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一级调研员、研究员佘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5年,教育领域重点需要补齐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农村教育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短板。
例如,“低价优质”的公办园等稀缺资源仍供不应求,甚至“一位难求”,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区域性、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而幼儿园数量和在园幼儿数量的减少,客观上也为学前教育解决上述现实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窗口期。
又如,亟须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进一步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统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办好规模适宜、顺应社会需要、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中等职业教育。
再如,要进一步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和教师职业吸引力,让更多优秀人才热心从教、长期从教、潜心育人,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而基于学龄人口变动趋势,根据乡村教师队伍需求结构,确保师资有效供给,是强师工程必须直面的又一重要现实问题。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发展的难点如何突破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与基础工作。
“总体来看,伴随人口结构变化和调整,乡村学校规模持续分化,县域教育体系在城乡教育融合发展进程中更为关键,学校立德树人主体地位需要持续彰显,必须大力提升教育行政部门治理水平,形成更有弹性、满足差异化发展需求的治理体系。”张爽说。
2024年,国家公布了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优质均衡发展取得很大进展。
安雪慧认为,2025年,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以下领域和方面仍需要不断更新和突破。
一是根据人口增减变动趋势,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仅要关注人口流入量大、流入大于流出地区的教育发展,更要关注人口流出量大、流入小于流出地区的教育发展,以及这两类地区教育的协调发展。二是在区域内充分贯通用好不同学段的教育资源,满足学龄人口变动排浪式变化的需要。三是充分用好数字赋能教育。多措并举加强数字赋能提升乡村、偏远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建立跨区域的协同框架,加强区域教育资源布局优化,完善优质资源丰富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战略与宏观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张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需要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事权,要聚焦保基本、补短板、提质量,教育投入要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倾斜,加强经济欠发达县区和学校跟踪评估,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要大力推进现有优质学校挖潜扩容,扶持新优质学校加快成长,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手段,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帮助薄弱学校提升办学质量。要适应人口变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研判区域义务教育需求变化科学,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增强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接受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
优质本科扩容到底
意味着什么,怎么办
“优质本科扩容一方面是回应人口结构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借此契机做好高等院校特色分类发展,深化评价改革,通过多层次、多类型高等教育体系系统建设,培养多元人才,优化教育生态,降低教育焦虑。”张爽说。
佘宇认为,在扩容过程中,遴选既要更加突出特色、治理、服务等标准,推动形成与国家发展战略、生产力布局和城镇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发展新高地,也要符合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要求,继续向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等倾斜。同时,还要改进管理方式,加强评估和督导,优化动态管理,不能使适度扩大的“双一流”建设范围成为新的身份制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优质本科扩容、加强重点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各级各类高校协调发展,要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加大地方高校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支持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类高校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提升办学质量。”佘宇说。
张伟表示,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60.2%,进入后普及化阶段,优质本科扩容体现了高等教育新发展阶段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着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优质本科扩容率先从“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始。
“优质本科扩容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科技发展态势,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深化‘四新’建设,推动跨学科交叉培养人才。优质本科扩容既要挖掘‘双一流’建设高校潜力,也要重视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支持有条件的省份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发挥近年来新兴理工科院校的作用,形成优质学位的多元供给能力。”张伟说。
总 监 制丨王 辉 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 陈 波 王 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邹 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