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间隙,站在一幅幅洒满地中海阳光的画作面前,王旻瑶感觉特别宁静。
此刻,她身处上海地铁龙华中路站的“美术新空间”。这里,也是上海地铁7号线和12号线交汇的车站空间。王旻瑶是7号线龙华中路站区车站站长、龙华中路站党支部书记,如今,她还有另一重身份:“馆长”。
从“地铁遇见普拉多”到“萨尔瓦多·达利——魔幻与现实”再到正在举行的“华金·索罗亚(1863-1923):西班牙大师的光影漫步”,她所在的地铁龙华中路站已参与保障了5场大型展览活动。
当地铁邂逅艺术,公共枢纽空间化身为艺术新场域,创新城市叙事,营造精神家园,让市民和海内外游客惊喜不已,王旻瑶更是收获好评连连。
地铁站仿佛成了美术馆
西班牙大师索罗亚被誉为“光之画家”。最近,近50件索罗亚的代表作品,在龙华中路站近600平方米的公共空间上墙展示。
蓝色是这场展览的视觉中心,大海给索罗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同时,厚重的西方经典油画镶以金黄色画框,悬挂在贴有蓝色墙贴的墙面上,作品上方的射灯将其烘托得格外迷人。如果不是因为周遭环境中的地铁出口等相关标识提醒,让人有一种置身于美术馆的错觉。
展览不设置“一米线”,观众可近距离欣赏画作细节。每幅作品都有专业导赏及二维码,扫码就能在手机等移动端体验互动内容。“在每日繁碌的交通交汇处,人们可以近距离欣赏到这一独特的地中海之蓝。”策展方之一的上海塞万提斯学院院长易玛表示。
当然,从在地铁站办展览,到地铁站化身“美术馆”,这当中少不了各方的努力。
7号线、12号线龙华中路站建筑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邻近正大乐城、绿地缤纷城等商场,每日接待进出客流约5万人次,来往的乘客多为办公楼职员和商场游客,不论是运营安全还是美术新空间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大客流带来的影响。
王旻瑶介绍,为此,车站不仅根据美术馆布展要求布置了名画和现场,就连参展客流的动线设置和管控也都是细心定制的。
她调动站区党团员及业务骨干,成立了应急志愿者保障团队。在安全巡视基础上,站区作品检查、现场设备确认、展区安全情况等融入值班站长的车站巡视工作中。原先1号口处每小时巡视一次的频率提升至每半小时巡视一次。“巡视过程中,我们会对展品的外观、说明、二维码等进行查验,同时确认现场的视频播放及吊索情况,确保展览安全、有序。”
值得一提的是,最初的尝试探索中,对大部分作品设置了“一米线”。但随着管理方式越来越科学,各方磨合越来越顺畅,“一米线”也最终撤走了,便于市民乘客更好地近距离欣赏作品。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交融
地铁站点内的艺术展览渐渐多了,王旻瑶有了更多想法。
在“萨尔瓦多·达利——魔幻与现实”展出期间,有一次,她遇到来自上海某国际学校的一批外籍学生。学生们在老师带领下,欣赏化作阅读说明。“我上前和他们交流了一番。发现大家对于探索艺术、新体验、地中海饮食等诸多话题感到新奇。”
在她看来,如今,服务好艺术展览,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交融也成了服务的一部分。
有时,乘客在看展时遇上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会向站厅工作人员们求助。于是,王旻瑶和同事们也利用空余时间接受相关艺术课程培训、查阅文献等,把自己从一个对艺术画作的“门外汉”变成了半专业的讲解者,甚至有时会对展陈方式作出科学建议。
王旻瑶并不满足于此。身兼站长和“馆长”双重身份,她说自己最大的体会是“协作”和“创新”:作为站长,管理好团队和运营是基础;作为“馆长”,则需要更多的创意思维和文化敏感性。
去年,她自费报名学习油画,每周末都从家里赶到画室。“我拿起了画笔,最开始临摹静物,到现在临摹人像,”王旻瑶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最近完成的画作,“要多培养一点艺术气息和气质,别人能感受得到”。
“通过学习,我渐渐了解了构图和光影的运用。在布展的时候,我感觉能更好理解画家和作品。”王旻瑶觉得,学习油画加深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也能更好地与策展人沟通,与海外游客交流。
多了艺术气息的上海地铁,也让不少海外游客来了兴致。前段时间,有海外游客在上海的地铁里‘偶遇’了美术馆,立刻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发帖点赞:“美过展览馆的地铁站,上海不愧是国际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