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专业的
地理科普平台
最实时的地理热门话题
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历经千万年的地质运动和时空变幻,孕育出一片世界面积最大、最为壮观的神奇雅丹群落,面积达2.15万平方公里。其中更有一片神奇的水上雅丹,竟位于蓝色的湖泊中,这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水上雅丹。有人说,它是戈壁湖泊上的碧玉,是一处遗落的世界,也有人说它是旅游探险者的“伊甸园”。
蓝湖中的奇观
“雅丹”在维吾尔语中意为“具有陡壁的小山包”,如今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柴达木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也是地势最高的一个盆地,海拔2600~3000米。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怀抱着柴达木盆地。中国的大盐湖也多分布于此,如茶卡盐湖、察尔汗盐湖等,这就为雅丹地貌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雅丹地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雅丹地貌群,面积2.15万平方公里,该地貌群大约形成于7500万年前。而其中的水上雅丹,更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神奇景观,惊艳、魔幻而神秘!
水上雅丹地处柴达木盆地腹地,位于青海省大柴旦辖区西部150公里处戈壁地带的一片蓝湖中。这里本来没有水,有一年山洪暴发,发源于昆仑山的那棱格勒河河水改道,淹没了这片区域,形成了如今的鸭湖和水上雅丹地貌。一到春秋季节,成群的水鸟和野鸭,或翱翔在湛蓝的天空中,或戏水在波光粼粼的湖水里,或在雅丹之上奔跑追逐,因此,这里才被当地人称为鸭湖,又被游客们称作“百鸟千岛湖”。
水上雅丹由雅丹地貌和鸭湖湖面构成,位于中国面积最大的雅丹地貌群——南八仙雅丹群之中。它是一列列断断续续延伸的长条形土墩与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远远望去,只见湖泊中一座座水上雅丹宛如万舰出海,浩浩荡荡,耳边的风声像极了波涛咆哮,仿佛传来了远古的声响。历史的脉轮铿锵有力地转动,动辄百年千年,一眼万年。
水中雅丹地貌区,所处位置与周边的盐湖、戈壁、盐壳地貌遥相呼应,构成了一片难得的地质美景。有人说,乌素特雅丹地质公园是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却比火星要壮观许多,一生一定要去一次。在景区举目四望,水上雅丹的每一块石头,都像是虚无缥缈的上仙净土,排列于蓝天白云之下的戈壁湖泊中,一眼看不到尽头,留给你的只有无限的遐想。
碧蓝的湖水,鬼斧神工般的雅丹地貌,天空鸭鸣雁啼,水上波光粼粼,朝阳橙霞,沙丘湖泊形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金色雅丹波光倒影,美不胜收。荒漠戈壁中凭空而出一片“汪洋”,成千上万年风蚀形成造型各异的雅丹,星罗棋布地跌落在这片“汪洋”中。
水上魔鬼城
由于风力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U”形。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在水上雅丹景区,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一般,有的则像动物猛兽,妖魔鬼怪。这里不仅拥有奇特怪诞的地貌和飘忽不定的狂风,因当地岩石富含铁质,地磁强大,这里还经常使罗盘失灵,所以又被人称为“魔鬼城”“迷魂阵”。
这个面积达50多公里的“水上魔鬼城”,夹在西台吉乃尔湖与东台吉乃尔湖两湖中间,西南边靠近乌图美仁草原,距大柴旦镇约240公里,距315国道约2公里,是2016年才被大家所熟知的一个景点。当时,中科院科研人员在搜寻回收的高空气球时,无意中在柴达木盆地发现,茫茫灰白色中藏有一片火红色的雅丹地貌,因其酷似火星地貌,最初称之为“火星谷”。
走进水上雅丹,那奇形怪状的断垣残壁,立即把你带入一个神秘的幻境,高高低低的小山丘,翩翩起舞,像骏马、骆驼、大象、狮子、虎,好似群鲸戏沙,百万海狮向太阳。近看酷似百万座古城堡,远看犹如星河舰队,像蒙古包林立,像蘑菇、圆柱、碉堡、麦垛,奇形怪状,千姿百态。
仿若外星球
水上雅丹景区里,蓝天碧水,奇石沙丘与各色鸟儿相映成趣。在这里等待日出日落、满天星辰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星球,清幽、空灵而魔幻。
当夕阳从云缝中洒向水中的雅丹群,只见红色的晚霞映照着“魔鬼城”,造型各异的雅丹倒影呈现在水中,天空中翻滚变化的白色云团更给姿态万千的水上雅丹增添了一抹无比壮丽的色彩!
乌素特水上雅丹景区内有颇具规模的酒店,还划分出了“房车营地”“黄金沙滩”“鱼港码头”“西海舰队”“群獒北望”“徒步探秘区”等景点。
依依不舍地驱车离去时,回望这片地球上唯一的水上雅丹,不禁感叹:谁能想到,沧桑的沙石与柔情的湖水,竟能如此和谐地在这里共存。水上雅丹真是大自然的杰作,神奇的人间瑰宝!
看看水上雅丹的示意图吧
河流入海或入湖的河口地段,常会形成不同的地貌,且地貌变化也较大,有的出露出于水面,如河口三角洲、沙滩、沙带等,有的在水下,如沙坎、沙坝等。河流地貌的形成从其营力来说应是海洋或湖泊与河流的相对作用而形成的,因其形成作用比较复杂,解题时经常会产生失误。
先来看一道题
(2018届安徽黄山一模)拦门沙是位于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受径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下图为我国华南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与乙相比,甲时期河口区( )
A. 来沙量少 B. 径流量大
C. 水位低 D. 盐度高
10.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 )
A. 高度降低 B. 向外海推移
C. 外坡受侵蚀 D. 体积增大
11.拦门沙产生的影响有( )
A. 不利泄沙排洪 B. 阻碍鱼类泅游
C. 增强航行安全 D. 利于海水自净
对于本题中甲、乙两个不同的沙坎,其形成与变化就是受到河水与潮汐的变化而形成的,所以我们分析时既要考虑河流作用也要考虑海洋作用。
不管河口地貌形态怎么变化,我们要注意的是当河水流速降低时且海水的流速小于河水流速时,河水携带的沉积物才会体现为堆积为主,当海水的流速相对大于河水时,就会侵蚀为主。不考虑其它因素情况下,河水和海水的速度以流量大而定。而流速降低则有多种方面原因:
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在某种情况下河口堆积地貌也会被海水造成破坏。接下来我们仅以河流入海处的河口地貌所受到的动力作用来进行分析(以下不再强调),首先强调的是对这种类型的地貌分析时要注意时间与空间的差异。
先来看河水和海水的流向异同:河水基本上单向流入海洋,但枯、丰水期时水量会有变化,因此也会产生差异。但河口处的海洋因潮汐作用的影响海水会产生往返方向的水流,昼夜会存在变化。 如果不考虑河口处地形等影响的前提下,假设河口处地形是平缓的,涨潮时,海水上涨,河口处海水潮流方向与河水径流方向相反,此时河口处受海水顶托作用影响,河水速度减弱,多产生沉积现象;但如果在枯水期时,海水的侵蚀作用会大于河流的沉积作用,原有地貌会受到影响,可能受到海水侵蚀向后退。 如果在退潮时,海水的潮流方向与河水的径流方向一致,此时河水速度较快,携带的泥沙会带至河口相对较远的地方沉积,在河流丰水期时,可能会在更远的区域沉积。
以堆积地貌而言,如果河水的作用强于海水作用时(比如上面提到的退潮时),沉积物会沉积向前延伸。回到文首的这组题,在第9小题中,完全不用考虑粗细泥沙的位置,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时期的沙坎与乙相比,甲时期向外海延伸的更远,此时河水携带的泥沙较多,河水的作用强用海水的作用,而这时河流的径流量较大,携带有泥沙更多,水位高,河口区因河水较多,含盐度较低,B正确。第10小题中,可以看到乙时期沙坎离河口更近,所以应是河水量较少,海水作用增强,迎海水一侧受到侵蚀而形成,C正确;11小题中,拦门沙在水下产生,可减缓河水流速, 不利于泄沙排沙。
除了受到潮汐影响,波浪作用也会影响地貌形态,当河水携带泥沙的源源不断的输入至入海口且波浪的侵蚀能力较弱时,波浪也可以将泥沙产生堆积,形成诸如沙带、沙垄等,但当入海水携的泥沙少且波浪较大时,同样会对原有的地貌产生破坏。甚至有时候风在此也会起到一定作用,比如不是在河口附近的法国比拉大沙丘。
最后再通过一道题再来练习一下:
2018年河南省高考适应性测试
河口地区地貌受河流、潮汐、海浪等共同作用形成,河口冲积过程是河一海动态平衡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以前崇明岛南侧发育了众多沙洲(图),至70年代,沙洲群逐渐合并成陆。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9. 横沙的移动朝向是( )
A. 东北 B. 西北 C. 西南 D. 东南
10. 影响横沙位置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 河水侵蚀 B. 海浪侵蚀
C. 海水堆积 D. 潮汐堆积
11. 推测沙洲群合并成陆期间( )
A. 长江入海输沙量减小
B. 长江入海径流量减小
C. 长江流域植被覆盖率提高
D. 长江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答案与解析】
9. B 本小题较为简单,考查地图、方向等基本知识。从横沙不同年份的图边缘线可以看出,从1842年到1945年,横沙的轮廓线向西北方向偏移,B正确。
10. B 从上题可以得知,横沙位置没有向海洋方向延伸,反而向河口后退,而河口处的泥沙主要来自河水带来,与海水涨潮的方向相同,因此这应该是由于海浪侵蚀而造成的后退,B对。
11. D 沙洲群合并成陆地,是因为沙堆积增多,而沙的堆积增多,是因为河水携带泥沙增加所致,只有河流径流量大或中上游植被破坏增加导致,而长江流域年降水量增加可导致河流径流量大,D正确。
河流的入海口称为河口。影响河口形态的因素众多,使河口的形态千变万化。
影响河口形态的主要因素有:
①河流的流量以及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②河流所携带的碎屑物含量和碎屑物的成分;
③海水的含盐量和其他电解质的含量;
④海流、波浪、潮汐等海洋水动力的特征;
⑤全球海平面的变化特征;
⑥构造运动。
在诸多的因素中,河流所携带碎屑物质的含量和构造运动的特征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虽然河口的形态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但依然可以分成两种最基本的类型:三角洲和河口湾。
1. 三角洲
河流入海时流速急剧降低,河流所携带的碎屑物质沉积在近岸的河口处,形成水下冲积锥。水下冲积锥逐渐向大海方向增长,加大其宽度和高度。河流到达稳定水体时,在水体中或紧靠水体处形成的部分露出水面的沉积物和沉积地形称为三角洲。三角洲发育的条件是:有丰富的沉积物来源,即河流所携带的碎屑物质含量较高,有足够的碎屑物质可以堆积在河口处;河口的水深较浅,使碎屑物质容易沉积下来;海洋的作用力较弱,不会很快将河口处的不稳定碎屑物质搬运到浅海陆架或深海。
●河口地貌的塑造
主要取决于河口区特有的动力和沉积因素。河口区水动力有:①双向水流,由河川径流和潮流结合而成。河川径流是单向水流,有洪、枯季的变化。潮流在河口区为往复流,有涨落潮和大、中、小潮的周期变化。涨潮流与径流的方向相反,对河流下泄径流起顶托作用;落潮流与径流的方向一致,它的流量、流速是两者的叠加。因此,涨潮流速一般小于落潮流速。②盐淡水混合,河水和海水的含盐度、含沙量、密度均不同,它们在河口区混合后影响河口的动力结构和沉积过程。根据其混合指数η(即一个潮周期内的径流量与涨潮进潮量的比值),分为3种类型:a.弱混合型(盐水楔型)河口,η≥0.7;b.缓混合型河口,η=0.2~0.5;c.强混合型河口,η≤0.1。③波浪作用,在波浪能量较高的河口,波浪作用使河口流出物迅速扩散和沉积,当波射线与岸线斜交时,则促进河口沙嘴的形成和河口的偏转。
●河口泥沙的来源
包括:①由河流自带入和因河岸崩塌而被带入的陆相泥沙;②由海水挟带随潮流上溯进入河口的海相泥沙,包括海岸带受风浪侵蚀而形成的沿岸漂沙和本河口及相邻河口的入海泥沙中,受风浪掀动而再次悬起随潮流进入河口的泥沙;③河口区内由于滩槽变化和河床冲淤而局部搬移的泥沙。
●河口泥沙运动特点
①频繁的悬扬和落淤
周期性往复水流的涨落过程要经历涨急涨憩和落急落憩,即流速由最大降低为零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泥沙随着频繁地悬扬和落淤,前进和后退,比河流泥沙运动和沿海的泥沙运动活跃得多。
②存在絮凝现象
在咸淡水混合过程中,径流挟带的细粒悬移泥沙遇到含有电解质的海水,颗粒表面形成双电层水膜,颗粒间水膜彼此粘结而絮凝成团,加速沉降,称絮凝现象。
③产生最大浑浊带
在咸淡水密度梯度的作用下,河底某处往往出现涨落潮流速相抵以后净流速接近于零的滞流点,在滞流点以上泥沙向下游运移,在滞流点以下泥沙向上游运移,而在滞流点附近悬沙汇聚,形成高含沙量区,即最大浑浊带。底沙的迂回停滞使河床淤浅,形成特有的拦门沙浅滩。
④有浮泥运动
河口的口外海滨和沿海地区的含沙量都随风浪和潮汛的大小而变。在大风浪平息之后如遇小潮汛,则悬沙容易下潜,形成浓度较大的悬浮体,简称浮泥。浮泥在水流或自重的作用下可以流动,这是河口和沿海泥沙运动的特殊形态。
⑤产生团聚现象
径流携带的微生物是河口地区海洋鱼类的主要食物。鱼类吞进浑水,分泌粘液,把浑水中微生物吸收,而把泥沙粘聚成团,排出体外,加速沉淀,这种现象称团聚现象。
●河口各河段的泥沙运动
河口泥沙运动与河口水流运动密切相关。河口各段水流情势不同,泥沙运动的情况也不相同。
①在近口段,悬移泥沙中的冲泻质不易沉降,含沙量沿垂线分布与无潮河流的情况基本一致,仍然遵循对数分布规律。但因径流受涨潮水位的顶托,流速减小,推移质泥沙的运移速度也相应降低。
②在河口段,水流周期性往复,泥沙来回运移。但在一个涨落全潮过程中,泥沙总的运移方向是指向下游。随着涨落潮流速大小的变化,含沙量也起变化,在涨急或落急出现最大流速时床面泥沙被掀起,悬沙含量增加。在涨憩落憩时悬沙含量相应减少。但因含沙量适应水流的这种变化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最大含沙量的出现往往要比最大流速的出现滞后1~2小时。同样,最小含沙量的出现也比憩流出现时间推迟一些(见图[河口流速和含沙量过程线示意图])。河口段内悬移泥沙遇咸水后受电化学作用而絮凝沉降。同时,在咸淡水混合过程中由于水流有分层现象,使含沙量在垂线上分布也有分层现象,含沙量的分布规律与近口段的情况显著不同。
③在口外海滨段,含沙量主要随风浪和潮汛大小而变。如大潮汛伴随大风浪,则含沙量显著增加。小潮汛的含沙量则相应减小。同时由于咸淡水混合和悬沙絮凝沉降等因素,口外海滨的泥沙运动较为复杂。由于冲淤频繁,悬移泥沙与床面泥沙的颗粒组成差别不大。
河口三角洲
三角洲的发育受制于许多因素,但其大小、几何形态和岸线形状主要取决于入海河流挟沙能力与海洋动力(波浪、潮汐、沿岸流等)对入海泥沙再搬运能力之间的对比关系。
河流因素:河床、径流量、输沙量、泥沙粗细
海洋因素:盐度、潮汐、洋流、波浪、风
构造因素:沉积盆地坡度深度、地壳升降
气候因素:降水蒸发、风化作用、海面升降
三角洲形成
1. 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1)丰富的泥沙来源。
(2)海洋或湖泊的侵蚀搬运能力较小,使得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不能被波浪和海流或湖水冲走,在河、海或湖相互作用的河口地区沉积,促使三角洲的形成。
(3)口外海滨区地势平坦,水深较浅
2. 流上游的侵蚀作用和搬运作用较强,使河水有一定的含沙量;在河流入海洋或湖泊的地区,地势平缓,流速减慢;河流在注入海洋或湖泊时,水流比降减小,水流向外扩散,水面展宽,水深变浅,加之河水受潮流的顶托作用,流速显著减弱,河水将挟带的大量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地,外形常呈△状,所以称为三角洲。
此外,与三角洲形成过程相反,河流来沙量较小,河口受潮流的强烈冲刷作用,无三角洲形成,常成喇叭形,这种河口称为三角港或三角湾,如杭州湾(钱塘江口)就是一个典型的三角港。
入海河口,常形成三角港和三角洲两种类型(如图所示)。入海河口因水文情况不同一般可分为3段:①近口段,潮区界与潮流界之间的河段,以河流作用为主;②河口段,潮流界至三角洲近海的水边线地段,河水与海水交汇,势力相当;③口外海滨段,三角洲近海的水边线至海上沿岸浅滩的外边界区段,以海洋影响为主。读图,完成9~11题。
9.三角港型河口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 )
A.河流上游的地势落差小
B.来自海洋的潮流作用较强
C.河流入海口处大陆架宽而浅
D.河流中上游降水量大
10.河口区泥沙沉积( )
A.近口段泥沙沉积最多
B.河口段多形成河心岛
C.口外海滨段最有利于泥沙沉积
D.口外海滨段泥沙呈扇状沉积
11.河口段( )
A.是径流和潮流相互作用的区段,水流做周期性往复运动
B.当径流作用强于潮流作用时,水流上溯
C.当潮流作用强于径流作用时,水流流向河口
D.在径流和潮流作用悬殊的时刻,最利于泥沙的沉积
答案:9. B 10. B 11. A
解析:
考查了河口冲於地貌。
第9题,根据材料可知,三角港型河口处水下三角洲前缘向陆地弯曲,说明海洋潮流作用较强,河流径流作用较弱,或是所在地区大陆架窄而陡,不利于泥沙沉积。故选B。一般河流上游的地势落差较大;中上游降水量大,使河流径流量大,若中游地势较平缓或植被覆盖率较高,水土流失小,也可使河流携带泥沙量较少。
第10题,近口段以河流作用为主,不利于泥沙沉积,A错误;河口段河水与海水势力相当,海水的顶托作用增强,有利于泥沙沉积,且据图可知此处多形成河心岛,B正确;口外海滨段以海洋影响为主,不利于泥沙沉积,三角港型河口处形成一个个水下堆积体,三角洲型河口处形成波状水下堆积物,C、D错误。故选B。
第11题,河流河口段径流和潮流相互作用,两者虽势力相当,但此消彼长,当河流径流作用强于海洋潮流作用时,水流流向海洋,故B错;当潮流作用强于径流作用时,水流上溯,因此河口段水流做周期性往复运动,故C错,A对;在径流和潮流作用悬殊的时刻,水流速度较快,不利于泥沙的沉积,故D错。故选A。
2、河口湾
河流的河口区如果没有大量的沉积物堆积,而是被海水所淹没,则称之为河口湾。河口湾形成的条件是:河口处有开阔的海域;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少;海洋的作用力强(海流、波浪、潮汐等),可以及时把沉积物带走,使河流的沉积物无法堆积成三角洲。钱塘江河口是一个典型的河口湾,每当涨潮时,尤其是天文大潮日,喇叭状的河口使得涌入钱塘江的潮水形成了后浪推前浪的态势,形成了千古奇观“钱塘潮”,同时把钱塘江不多的碎屑物质带入海洋。
河口湾处最重要的地质现象是发育了最大混浊带。在河流淡水和海洋咸水的接触带上,往往会形成絮状沉淀。河流所携带的呈溶解状态的物质在近河口处的水溶液中沉淀,此时这些物质主要呈胶体状态(铁、锰、钙等),在咸海水的影响下产生凝结作用,在河口也常常见到有机胶体的沉淀。最大混浊带在河流的洪水期表现尤其明显,此时河水径流处于混浊状态,并有大量的溶胶物质,海水的凝结作用更是加剧这种过程。
钱塘江位于长江干流以南,含沙量小,仅为长江的35%。近5000年来,钱塘江河口(下图)在径流、潮流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下,岸线不断向海延伸。1950年以来,人们在钱塘江河口围垦滩涂。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 钱塘江河口泥沙的主要来源是( )
A. 钱塘江流域
B. 曹娥江流域
C. 长江口海域
D. 河岸与河床
10. 下列月份中,钱塘江河口径流与潮流冲淤平衡点向海洋方向偏移最明显的是( )
A 3月 B. 6月 C. 9月 D. 12月
11. 钱塘江河口围垦滩涂规模的扩大,将( )
A. 降低河口水体盐度
B. 增强径流对南岸的破坏
C. 减缓岸线向外推移
D. 改善河口航道水深条件
【答案】 9. C 10. B 11. D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钱塘江含沙量小,曹娥江支流较小,泥沙来源也较小,而5000年来,钱塘江河口(下图)在径流、潮流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下,岸线不断向海延伸,结合图示,长江口海的泥沙在洋流的作用下,自北向南将泥沙带到钱塘江口堆积,C正确。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河流作用与海流作用的相关关系,当河流作用大于海流作用时,冲淤平衡点向海洋方向偏移,且河流作用越强,偏移方向越明显。根据中国雨带移动的规律,6月份左右位于长江流域,此时降水量最多,河流的径流量最大,河流的作用最强,冲淤平衡点向海洋方向偏移的方向越明显。B正确。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钱塘江河口围垦滩涂规模的扩大的影响,大规模围垦滩涂,会导致河口地区湿地面积减少,导致盐度增加,A错;将会减少径流对南岸的破坏和加速岸线向外推移,B、C错误;有利于改善河口航道水深条件,D正确。
3、河口拦门沙与沙波
(1)河口拦门沙
河口拦门沙,广义的指由心滩、沙岛、浅水航道和某些横亘河口的沙嘴所组成的拦门沙系;狭义的仅指口门沉积带航道上的浅段。
塑造河口拦门沙的动力因素很复杂,有径流、潮流、盐水与淡水混合、沿岸流和风浪等,其中径流和潮流是主导因素。
在径流作用较强的河口,如长江口,径流下泄至口门附近,脱离河岸的约束,水流扩散,流速骤减,流域的大量来沙在口门附近堆积,形成了拦门沙的基干,它的沉积明显地呈现沙和泥的交互成层构造。
在潮流作用较强的河口,如钱塘江口,潮流进入河口之后,因潮波剧烈变形,涨潮时带入河口的沙量,大于落潮时带出的沙量,使从海域来的流沙,在口门以内堆积,形成拦门沙,称为沙坎。由于这种拦门沙的物质以潮流带来的为主,其沉积结构反映出以细颗粒物质为主要成分的特点。
拦门沙位于河口段与口外滨海段的交接地区,是受径流与海流共同作用形成的泥沙堆积体。拦门沙形成之后,侵蚀基面抬高,对河口泄水排沙不利,导致水位壅高,泥沙沉积,产生溯源淤积,对尾闾河道具有负面的反馈影响。
拦门沙是位于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受径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下图为我国华南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与乙相比,甲时期河口区( )
A.含盐量高 B.来沙量少
C.水位低 D.径流量大
2.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 )
A.外坡受侵蚀 B.高度降低
C.体积增大 D.向外海推移
3.拦门沙产生的影响有( )
A.利于海水自净
B.不利泄沙排洪
C.阻碍鱼类洄游
D.增强航行安全
答案:1. D 2. A 3.B
解析:1、拦门沙是位于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受径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水流携带物质会随着水流速度减慢不断由粗转为细,所以由图可知拦门沙甲时期为径流起主要堆积作用,乙时期为海洋起主要堆积作用,所以甲时期是径流汛期,径流量大,携带物质多,来沙量多,河口含盐量少,水位高,所以选择D。
2、图中显示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不断由外海向内陆推移,高度增加,体积减小,又由21题可知此时拦门沙以海洋堆积为主,河流径流量小,所以外坡被海水不断侵蚀,因此选择A
3、拦门沙产生阻碍河水注入海洋不利于泄洪排沙,同时使得河口可供航行水道水位低,航行易淤陷,海水自净能力与风向、洋流有关,鱼类洄游还是可以通过水道进行,拦门沙并没有完全阻塞河道,因此选择B。
4.拦门沙是位于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塑造河口拦门沙的动力因素很复杂,但主要受河流径流与海流共同作用形成。下图为我国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示意图。
(1)与甲时期相比,说出乙时期河流径流与海流作用力的大小,试从拦门沙的位置及泥沙分布状况加以说明。(6分)
(2)分析拦门沙由甲时期演变到乙时期的原因。(4分)
(3)说明河口拦门沙会对河口两岸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2分)
【答案】
(1)乙时期径流作用力小于海流作用力。(2分)
判断理由:乙时期拦门沙位置向河流上游方向移动(或远离外海方向);粗泥沙位置位于外海方向,细泥沙位置位于河流方向。(4 分)
(2)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流作用力加强;河流径流量减小,作用力减弱(降水量减少,河流径流减小,作用力成弱;流域用水量增多,河流径流减小,作用力减弱)。(4分)
(3)河口拦门沙使水道淤积变浅,不利于水运;阻碍洪水下泄,加剧洪涝灾害。(2分)
【解析】
(1)据材料可知,拦门沙主要受径流与海流共同作用形成。它的位置取决于径流作用力和海流作用力的大小。据图可知,乙时期拦门沙位置向河流上游方向移动;粗泥沙位置位于外海方向,细泥沙位置位于河流方向,可判断乙时期径流作用力小于海流作用力。
(2)据上题结论可知,乙时期相对于甲时期而言,径流作用力小于海流作用力。所以应从径流量减小和海流作用增强角度分析。可能原因有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流作用力加强;流域气候变干,河流水量减少,径流作用力减弱;流域用水量增多,河流入海处水量减少,径流作用减弱。
(3)据材料可知,拦门沙是位于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河口拦门沙使水道淤浅,不利于水运;阻碍洪水下泄,加剧洪涝灾害。
(2)沙波
在床面形态发展过程中的沙纹、沙垄和沙浪统称为沙波。
沙质河床随着水流强度的增加,泥沙运动及床面形态要经过以下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①平整。水流达到一定强度后,泥沙颗粒开始运动,但床面仍保持平整。
②沙纹。泥沙起动后不久,少量颗粒在床面某些部位集聚,形成小丘,向前运动,同时增高、加长,最后连接成规则的沙纹。沙纹迎水面长而缓,背水面短而陡,两者水平长度之比约为2〜4,一般波高0.5〜2.0cm,最大不超过5cm,波长1〜15cm,一般不超过30cm,且与水深关系不大。在平面上有相互平行的,也有呈鱼鳞状或舌状排列的,见图(a)。
③沙垄。随着水流强度的增加,沙纹发展为沙垄[图(b)]。沙垄的纵剖面形状与沙纹相似,但尺寸较大,且与水深有密切关系,在不同的河流中,它所能达到的高度和长度也不同。在平面形态上,随着水流强度增加,自顺直发展到弯曲[图(c)]。当河底起伏较大时会引起水面变化,在沙垄波峰处水面降落,出现小波浪。当床面起伏很大时,波峰下游有水流分离现象,水面会产生漩涡和高含沙量带。
④沙垄消失。沙垄发展到一定高度后,如水流强度继续增加,波长逐渐增大,而波高不断减小,沙垄趋于衰减[图(d)]。
⑤动平整。河床再次恢复平整,但床面泥沙运动强度很大,且有泥沙悬浮[图(e)]
⑥沙浪。水流强度进一步增加,接近或处于急流状态后,床面再次形成起伏的沙浪。沙浪形状比较对称,水面基本上与床面平行,没有分离现象,但有相应的起伏。沙浪运动方向有与水流方向一致的,称为顺行沙浪,也有与水流方向相反的,称为逆行沙浪。沙浪脊线在平面上不完全平行,它们的出现往往只占河宽的一部分[图(f)]。
⑦碎浪。沙浪在发展过程中水面波动愈来愈大,水面波幅可达河底沙浪振幅的1.5〜2.0倍,甚至水面波谷低于沙浪波峰,此时,水面波失去稳定而破碎并形成涌波[图(g)]
⑧急滩和深潭。水流强度继续增加,床面起伏使河底成为急滩与深潭相间,急滩段水流属急流,深潭段水流属缓流,从急流到缓流通过水跃,整个外形徐徐向上游移动[图(h)]。
顺着水流的方向运动,为顺行沙波,此种状态下顺水坡面为流水快,以流水侵蚀搬运作用为主,而背水坡流面流速慢,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
沙波逆水流的方向运动称为逆行沙波,此种状态下迎水坡面流速慢,坡缓,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背水坡面陡坡造成流速快,以流水侵蚀为主。
沙波是河流浅水区河床中的沙粒堆积地貌。下图示意某常见的沙波形成过程。在浅水区,水面受河床底部起伏影响呈波形,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①坡是( )
A. 迎水坡,流速慢
B. 迎水坡,流速快
C. 背水坡,流速快
D. 背水坡,流速慢
2. 该沙波中以侵蚀作用为主的部位是( )
A. ①坡和②坡 B. ③坡和④坡
C. ①坡和③坡 D. ②坡和④坡
3. 该沙波的移动方向是( )
A. 维持原地 B. 往复摆动
C. 向上游移动 D. 向下游移动
答案:1.A 2.D 3.C
解析:
1.读材料“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可知,迎水坡表现为水流堆积。背水坡表现为水流侵蚀,由此判断, ①坡主要表现为泥沙的沉积,因此为迎水坡。水流流速受上坡的影响,流速较慢,故答案A正确。
2.由材料分析可知,迎水坡表现为水流堆积,背水坡表现为水流侵蚀,②④为背水坡,水流流速受下坡影响,流速较快,主要以侵蚀为主,故答案选D。
3.据材料沙坡的产生是河床泥沙颗粒不均匀与水流不稳定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河床上呈波状起伏堆积而成的微地貌。水流上坡时泥沙受重力影响部分堆积,下坡时,流速加快,泥沙不断侵蚀,侵蚀的沙粒搬运到下一个沙坡的迎水坡E堆积下来,从而促使沙波缓慢向上游移动。故答案选C。
4、河岸线变迁
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岸线的影响
间冰期气候变暖,海水受热膨胀体积面大,或冰川融化海水增多,这样陆地面积会减少,造成海岸线向陆地一侧收缩,海岸线变;
冰川期气候变冷,海水体积收缩或结冰,陆地裸露更多,造成海岸线向海水一侧伸延,海岸线变长。
“贝壳堤”
贝壳堤是指由海生贝壳、细砂、淤泥质粘土薄层等物质组成的,与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状堆积体。
贝壳堤一般形成于高潮线附近,是研究古海岸及其变化在地貌上的可靠证据。
贝壳堤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1. 粉沙淤泥岸
2. 相对海水侵蚀背景(即径流的流水作用相对较弱)
3. 丰富的贝壳物源。
三个条件当中,最重要的是海浪及潮汐的向岸运动:在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较少的情况下,海浪与潮汐作用相对较强,海浪与潮汐将贝壳搬移到海岸堆积,随着贝壳的逐年加积,也就形成了独特的贝壳堤海岸。
(2016全国高考1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 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 向陆地方向推进
B. 向海洋方向推进
C. 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
8.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 形成新的贝壳堤
B. 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 形成河口三角洲
D. 迫使河流改道
9. 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 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 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 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 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 7. C 8. B 9. D
【解析】
7. 贝壳堤的形成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由此可以推测出死亡的贝类生物应该是由海浪或潮汐带来。设问中“在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实际上给出了一个时间限定,在这个时间内通过海水运动将死亡的贝壳带至海岸边堆积而形成贝壳堤,注意其中空间信息”带至海岸边“而形成,也就是说在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位置较稳定,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如果在此过程中海岸向陆地方向推进,海浪或潮汐会将还在堆积的贝壳堤摧坏,这样该贝壳堤就不能形成;海水只能将贝壳堤带至岸边,而如果向海洋方向推进,代表海岸线向海水的深处推移,岸的位置改变了,贝壳类生物的壳就不能继续在原地堆积,这样在某一处就不能形成贝壳堤;反复推进的话,该处贝壳残体也不能完整的堆积,从而不能形成贝壳堤,故ABD错误,C正确。
8.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因为泥沙的堆积会将该处的海岸线向海水处推移,这样会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B正确;由于海岸线向海水深处的延深,根据上题推论可知海岸线此时不稳定,表明在该处不能形成新的贝壳堤,A错误;注意设问中”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这样由于海水将河流堆积的泥沙带走,会破坏河口三角洲的形成,C错;一般河流的改道可能是由于侵蚀、下游堵塞需寻找新的出海口、或人为挖渠等情况而引起的,设问中由于沿岸流动海水的搬运,河口处的泥沙淤积减弱,入海通道会更加通畅,这样河流不会轻易改道,D错。故本题选B。
9. 从图中三条距海岸远近不同的贝壳堤可知,形成时间距今最近的贝壳堤离海岸最近,根据这种规律可以推测出海岸线随着时间向今的推移而向海水一侧推移,随着海岸线向海水一侧的推进,河流入海口也会随之向海水一侧推进,根据前面两组题的分析判断,可知新海岸的形成应该是泥沙堆移而成,并不是全球气候变化或构造运动形成的,因为从图中的距今3500年的时间推测的话,此时间应该是全球气候变暖,海岸线应该变短,由于海水的热膨胀等原因海水水位上升,贝壳堤不会距现代起近越由陆侧往海水一侧推移,而构造运动则会破坏贝壳堤。所以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故本题D正确。
海岸是海陆相互作用地带,贝壳堤是由海洋里大量甲壳生物的遗骸经过海潮和海浪长期冲刷及搬运,逐渐堆积而形成的,它是古海岸的遗迹。读图回答4~6题。
4.从6000年前至今,渤海湾西岸海岸线的变迁特点及主要原因是( )
A.陆进海退 河流泥沙堆积
B.陆进海退 海潮、海浪堆积
C.陆退海进 河流冲刷
D.陆退海进 海潮、海浪冲刷
5.贝壳堤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冲刷
B.海浪侵蚀
C.海浪堆积
D.流水堆积
6.从2500年前至今形成的两条贝壳堤在图示南部地区合二为一,是因为( )
A.贝壳堤必须与海岸线平行
B.南部海平面比北部海平面高
C.南部河流入海泥沙比北部的少
D.南部地壳下沉与外力堆积的速度相当
答案:4. A 5. C 6. D
解析:
第4题,从图中分析,从6 000年前至今渤海湾西岸海岸线逐渐向东推进,变迁特点为陆进海退,主要原因是该地地处海河入海口附近,河流夹带泥沙沉积形成,所以A项正确。
第5题,因为贝壳堤主要是海洋里大量甲壳生物的遗骸经过海潮和海浪长期冲刷及搬运,逐渐堆积而形成的,所以主要地质作用是海浪堆积,C项正确。
第6题,图示南部地区两条贝壳堤虽然形成的时间不同,但合二为一,说明在两堤形成的过程中,该地海岸线没有发生大的变迁,说明该地海底较稳定,泥沙沉积速度和地壳下沉速度持平,D项正确。两条贝壳堤在北部分开,走向不同,与海岸线并不平行;因不同海域海浪堆积强度不同,所以贝壳堤不一定与海岸线平行,A项错误。该地为同一海域,海平面高度相同, B项错误。南部河流为黄河,因含沙量较海河大,入海泥沙比北部的多,C项错误。
拦门沙是位于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塑造河口拦门沙的动力因素很复杂,但主要受径流与海流共同作用形成。下图示意我国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据此完成1—3题。
1. 甲时期的沙坎( )
A. 粗沙一侧以侵蚀为主,表明沙坎向外海移动
B. 粗沙一侧以堆积为主,表明沙坎向外海移动
C. 细沙一侧以侵蚀为主,表明沙坎向河口移动
D. 细沙一侧以堆积为主,表明沙坎向河口移动
2. 与甲时期相比,乙时期( )
A. 地壳抬升
B. 河流流量增加
C. 潮流减弱
D. 河口盐度上升
3. 如果该河口区位于珠江口,近年来沙坎最可能的运动状况及原因是( )
A. 向陆地移动 用水量增加,径流作用增强
B. 向陆地移动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C. 向外海移动 上游兴修水库,径流作用减弱
D. 向外海移动 气候变化,流域内降水增加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 据图可知,甲时期,沙坎靠外,位置较低,内坡粗泥沙较多,表明该时期河流的径流量较大,河流含沙量多,流水侵蚀作用较强,表明沙坎向外海移动。故选 A。
2. 根据泥沙沉积的粗细状态。可以判断出乙时期河口处径流动力作用小于海流动力作用,也就是说入海径流较少,河口盐度上升。故选 D。
3. 考虑径流和海流的共同作用,珠江口处。由于珠江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导致入海径流减少,径流动力减弱,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流动力增强。径流动力作用减弱,海流动力增强,使沙坎向陆地移动。故选B。
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4. 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 持续淤积 B. 先侵蚀、后淤积
C. 持续侵蚀 D. 先淤积、后侵蚀
5. 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 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 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 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答案与解析】
4. D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读图分析能力。随着距离海岸的距离增加,海水深度增加。根据图中1975~2004年的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变化,1975年至1990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点的距离增加,说明近岸海域海底淤积严重,海水深度减小;1990至2004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点的距离减小,海水深度增加,说明近岸海域海底以侵蚀为主,所以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先淤积、后侵蚀,故选D。
5. B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992~1997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下降,说明海水深度增加,泥沙淤积减轻。黄河入海径流量减少,河口处泥沙淤积减少,水深加大,B正确;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导致河流的冲刷作用加强,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加重,河口处水深减小,A错误;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严重,河口处水深变浅,C错误;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河流流量增加,流速变快,泥沙淤积增大,河口处水深变浅,D错误。故选B项。
河口沙嘴是黄河的前沿河段,河海交汇最为剧烈,可直观反映黄河口的冲淤变化。沙嘴的淤进蚀退与入海的水量和沙量关系极为密切。中游的小浪底水库1999年蓄水,2002年开始调水调沙实验。读黄河口沙嘴动态过程图。完成下面小题。
6. 图中南部沙嘴急剧蚀退的原因是( )
A. 黄河流域工业用水量增加
B.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
C. 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D. 中上游水利工程建设
7. 推测图中出现北部沙嘴的原因( )
A.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B. 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碱少
C. 海水对河口沙嘴侵蚀减弱
D. 黄河改道,北部入海泥沙淤积
8. 2003—2006年期间,北部沙嘴快速向海洋方向扩张的主要原因是( )
A.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B.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加剧
C.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调水调沙
D. 气候异常,降水增加
【答案与解析】
6. D 图中南部沙嘴急剧侵蚀后退,说明河流入海口沉积的泥沙减少,原因可能是河流流量的减少或含沙量降低。读材料可知,沙嘴的淤进蚀退与入海的水量和沙量关系极为密切,中游的小浪底水库1999年蓄水,2002年开始调水调沙实验。从图中可看出,特别是2002-2003年、2003-2006年两时段南部沙嘴急剧蚀退,说明与中游的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时段相吻合,与中上游水利工程建设密切相关,D正确;图中1999-2002年南部沙嘴侵蚀后退不明显,此时段黄河流域工业用水量也增加,说明受其影响较小,A错误;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一个漫长持续的过程,不会在某一时段特别明显,B错误;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只会增加流量和泥沙淤积,C错误。故选D。
7. D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是泥沙在河口大量堆积的结果。冲积物在河口堆积,开始先出现一系列水下浅滩、心滩或沙嘴,水流发生分叉,同时形成水上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就是在弱潮、多沙条件下形成的三角洲。它的特点是:河流入海泥沙多,三角洲上河道变迁频繁,有时分几股入海。泥沙在河口迅速淤积,形成大的河口沙嘴,沙嘴延伸至一定程度,因比降减小,水流不畅而改道,在新的河口又迅速形成新的沙嘴。而老河口断流后,又受波浪与海流作用,沙嘴逐渐被蚀后退。故推测图中出现北部沙嘴的原因是黄河改道,北汊入海泥沙淤积。D正确。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会导致黄河的入海口泥沙增多,南部和北部的沙嘴都应该扩张,而不是只出现南部消减,北部增多,故A错;黄河沿岸农业一直较多,因为降水较少,故农业需要充足的灌溉,不可能减少,故B错;换黄河改道次数较多,故海水对河口沙嘴侵蚀减弱,说法错误,C说法错误。故选D。
8. C 读材料可知,中游的小浪底水库1999年蓄水,2002年开始调水调沙实验。从图中可看出, 2003-2006年时段北部沙嘴快速向海洋方向扩张,说明2003~2006年期间与中游的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时段相吻合,故北部沙嘴快速向海洋方向扩张的主要原因是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调水调沙,C正确;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会使北部沙嘴快速减小,不合题意,A错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加剧及气候异常,降水增加,都会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也会加剧南部沙嘴沉积,不合题意,B,D错误。故选C。
崇明岛平均海拔不足5米,从未停止过生长,形状不断变化。它被视为长江口南北支水道分流、分沙的中流砥柱,其冲淤变化直接反映着长江流域来水来沙量的变化。下图示意崇明岛的历史变迁。
9. 读图可知,崇明岛的主要生长方向是( )
A. 向东,向南 B. 向西,向北
C. 向东,向北 D. 向西,向南
10. 目前长江口南北支水道的状况可能是( )
A. 北支水流湍急,“V”型河谷发育典型
B. 北支径流量小,枯水期易发海水倒灌
C. 南支含沙量大,河床泥沙淤积严重
D. 南支河道宽阔,易形成“地上悬河”
11. 近年来,崇明岛扩大的趋势减缓,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①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②三峡水库的运行
③长江中游地区湿地萎缩明显
④南水北调工程通水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与解析】
9. C 根据崇明岛岸线的变化,从唐代、明代到现代,崇明岛向东、向北生长。随着长江流域历史上开发强度的加大,河流含沙量增大,崇明岛不断生长;再由于地转偏向力作用,北岸为沉积岸,南岸为侵蚀岸。故选C。
10. B 由于地转偏向力作用,北岸水量小、流速慢,为沉积岸,南岸流量大、流速快,为侵蚀岸。故选B。
11. D 崇明岛扩大趋势减缓,本质就是流水沉积量减少,原因可能是河流含沙量减少,和河流水量减少致使挟带泥沙能力减弱。三峡水库建设,会使部分泥沙在库区淤积;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使得长江径流量减少,携带泥沙能力减弱。②④正确。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会增大;湿地萎缩,蓄水能力减弱,长江径流量增大,携带泥沙能力增强。①③错误。故选D。
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牡蛎礁体共有明显的层状结构特征,其中的水平夹层厚度较薄,牡蛎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快速室息死亡。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牡蛎礁分布(左图)及某礁体局部剖面(右图),礁体I-VI由老到新。完成12、13、14题。
12. 在牡蛎礁从Ⅰ到Ⅵ的形成时期,该区域( )地理图文综合整理
A. 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
B. 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C. 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稳定
D. 地壳持续性下沉
13. 礁体中任一水平夹层形成时期,该区域可能( )
A. 处于枯水期,营养物质减少
B. 处于洪水期,河流输沙量大
C. 处于寒冷期,海平面上升快
D. 处于温暖期,植被覆盖率高
14. 礁体顶部泥沙沉积层形成的主要沙源及外力作用分别是( )
A. 海底淤泥 海水搬运、沉积
B. 海底淤泥 风力搬运、沉积
C. 河流泥沙 流水搬运、沉积
D. 河流泥沙 风力搬运、沉积
【答案】12. B 13. B 14. C
【解析】
12. 材料信息表明,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如果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则潮间带持续性在改变,牡蛎礁不可能有长时期稳定堆积,不可能产生牡蛎礁,而图中有多条牡蛎礁,说明海岸线不是持续性向海洋推进,A错。材料信息表明,礁体Ⅰ-V由老到新,表明海岸潮间带是向海洋推进,说明海平面下降;每个牡蛎礁形成需要长时期稳定堆积,说明每一条牡蛎礁形成时期,海平面是稳定不变,由此推断海平面间歇性下降,B对。如果河流入海口泥少含量稳定,则海岸线会持续向海洋推进,导致形成牡蛎礁的可能性小,不符合题意,C错。地壳持续性下沉,会导致海平面持续性上升,海岸线会向陆地方向推进,与题意不符,D错。
13. 材料信息表明,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水平夹层是因为牡蛎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快速窒息死亡而形成的。枯水期,水量小,流速慢,河流含沙量小,河口清澈,利于牡蛎生长,不会形成水平夹层,A错。洪水期,水量大,流速快,河流含沙量大,河口混浊,导致牡蛎个体快速窒息死亡,礁体沉积泥沙形成水平夹层,B对。寒冷期,冰雪融化较少,海水遇冷收缩,海平面可能下降,不可能上升快,C错。温暖期,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保持功能强,河流泥沙含量小,河口清澈,利于牡蛎生长,不利于水闰夹层形成,D错。
14. 图中显示,泥沙堆积在牡蛎礁体之上,说明这些泥沙是在牡蛎礁体停止生长之后堆积的,说明此时牡蛎礁已经不在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海岸已经向海洋推进了,因此海水不可能把海底淤泥搬运至此沉积,排除A。风力不可能搬运海底淤泥,排除B。当地河流经常泛滥,泛滥时淹没牡蛎礁体,大量河流泥沙沉积在礁体之上形成泥沙沉积层,C符合题意。河口地区多湿地,泥沙湿度较大,风力很难搬运河流泥沙沉积,排除D。
辽河三角洲由辽河、大辽河、大凌河等泥沙沉积而成。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辽河三角洲经历了河道(湖沼) - 滨海(河口湾) - 浅海 -三角洲的沉积演化过程。读辽河三角洲区域图(图4),完成15-17题。
15. 在河道(湖沼)至浅海沉积演变阶段,该区域海岸线的整体变化过程是( )
A. 先向北后向南移
B. 先向南后向北移
C. 向北移
D. 向南移
16. 辽河三角洲发育时期,导致海退的主要因素是( )
①海平面上升 ②泥沙沉积速度加快
③海平面下降 ④地壳变动频繁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7.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海侵时,关于河流的推断合理的是( )
A. 入海河流数量最多 B. 河流的流量最大
C. 河流的含沙量最大 D. 河流流程达最长
【答案】15. C 16. B 17. A
【解析】
15. 河道(湖沼)至浅海沉积演变阶段,该区域经历了河道(湖沼)- 滨海(河口湾)- 浅海的过程,说明海岸线不断后退,结合图中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海侵范围可以看出,海岸线的整体向北移,故答案为C。
16. 海平面上升,不会出现海退,①错误;泥沙沉积速度加快,出现海退,②正确;海平面下降,出现海退,③正确;地壳变动频繁会导致海岸的不规律波动变化,④错误;故答案为B。
17. 从图中可以看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海侵时,入海河流数量最多,A正确;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流程缩短,河流的流量不是最大,河流的含沙量也不是最大,故答案为A。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图文地理
注:本文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应公众号命名规则要求,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更名为地理图文,谭老师讲地理更名为图文地理,更多备考资源请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搜索地理关键词
顺手点击文末四连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