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1月9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来有关情况。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陈亚军在发布会上介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从经济总量看,五年前,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不足6.3万亿元,2024年预计增长到8.6万亿元,五年迈上了两个万亿元级的台阶,占全国的比重由6.3%提高到6.5%以上。
从产业体系看,陈亚军表示,川渝两地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等四大万亿级的产业集群,汽车产量、电子信息产值占全国的1/10以上。
全国每七台汽车有一台产自川渝
“目前,全球2/3的iPad、近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超1亿台智能手机都出自川渝。”在发布会上,四川省副省长李文清如是介绍。
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电子信息产业是川渝创新实力最强、产业基础最好的支柱产业。
四川省副省长李文清在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川渝两省市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加快补链强链,成渝地区一跃成为全球前十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地。
汽车制造也是川渝两省市携手打造的主导产业之一。重庆在整车制造方面优势明显,四川在动力电池和清洁能源配套方面竞争力较强,双方共建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以建设“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作为牵引,制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
李文清指出,四川和重庆已汇聚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超2000家,全国每七台汽车有一台产自川渝、超过五分之一的动力电池实现“川渝造”。
此外,在数字经济方面,李文清表示,成渝地区以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等为契机,协同打造要素集群,完善产业链条,腾讯、华为、阿里巴巴等数字经济头部企业落户川渝,两省市工业互联网标识累计注册量、解析量均突破380亿个(次)。
同时,李文清表示,川渝两地还瞄准新赛道、新领域加强协作,合力培育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2024年12月,重庆梁平至四川达州、绵阳北川的川渝首条低空短途运输航线开通。
李文清指出,近年来,川渝两地聚焦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重点产业,在产业配套、平台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下一步,川渝将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推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共育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核技术应用等未来产业。
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初显成效
改革创新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根本动力。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新武在发布会上介绍,5年来,川渝两省市联动实施197项改革措施,全力打造跨区域协作样板,取得初步成效。
在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方面,陈新武表示,川渝两地围绕制度统一、监管协同、设施联通、执法联动,积极探索区域市场一体化新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已实现毗邻地区公平竞争交叉审查、互评政策措施626件;建成铁路和高速公路通道22条,每天两地间人员往来超过100万人次等。川渝两地互访游客每年超过1亿人次,带动全国超过10亿人次来川渝畅游。
“可以说,目前‘双城生活、同城体验’在重庆和成都两地正在成为现实。”陈新武说。
陈新武表示,在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方面,川渝两地以10个毗邻地区功能平台为载体,积极探索相关改革试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共建的省级新区——川渝高竹新区。通过川渝两省市协同立法,高竹新区被赋予了行政主体资格,率先打造了一体化运行的跨省域税费征管服务中心,统一了79项税费政策,纳税人平均办税时长大大压缩。
在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陈新武指出,川渝两地联合发布4批次“川渝通办”事项,目前已达355项,每日办理量超过2万件次,办理时间平均压缩一半以上。当前两地之间企业无需清税注销,通过数据协同共享,即可实现跨省市“一键迁移”,大大压缩了企业迁移时限。
陈新武谈到,接下来,川渝两地将坚持“川渝一盘棋”思维,共同推动国家综合改革先行先试,优先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积极探索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大力建设“数字成渝”,联手打造一批具有川渝辨识度的标志性改革成果。
陈亚军谈到,2025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收官之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进展总结评估,推动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同时,将结合国家“十五五”规划编制,适时启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十五五”实施方案起草工作,谋划一批战略任务、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全力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