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3363
“过去,自闭症干预是缺少方法,缺乏路径,现在则是方法太多,路径太多。没有的时候固然很着急,太多了让人无所适从,也很着急。”
大米和小米义务顾问、北医六院郭延庆教授在近期的一次分享中,就家长怎么选择自闭症干预的方法,如何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有效的干预,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议。
他建议家长先不要纠结用啥方法,干预前弄清楚孩子的基本的情况、找准干预的方向后,再去了解、学习和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
“方向对了,方法技术暂时没有摸到,至少也不会耽误孩子。方向不对,就很有可能会南辕北辙。”
整理丨渔渔 雨晴
编辑丨米飞飞 Jarvis
“自闭症的核心问题是兴趣的偏离,不是其他的问题,尤其不是智力的问题。”郭延庆从自闭症的核心表现开始,建议家长首先要科学认识自闭症。
他表示,既然不是智力的问题,那就不是学习能力的问题。“所以患有自闭症孩子是可以学习的,而且是有潜力学习的,而且如果他们的智力正常或者智力的潜力正常,一个正常智力的人能做到的,自闭症孩子通过学习基本上也都可以做到。”
郭延庆说,自闭症的孩子跟我们一样,生来就有“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嘴巴说,但“为什么他们的表现不一样呢?”
原因在于虽然同样是“眼耳鼻舌身意”,但自闭症孩子通过它们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获得的反馈、做出的行为决策,和非自闭症孩子之间是有明显差别的。简单说,表现为兴趣的偏离。
兴趣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指向的对象。花时间在某个对象身上一段时间,或者在同样的条件下,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在某个对象上花的时间多要超于另外一个对象,这就说明你对这个对象有兴趣。
所以看兴趣不是看那些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就是要看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指向的东西,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兴趣所在。
郭延庆说,自闭症的诊断其实也是靠医生的“眼耳鼻舌身意”来感受孩子的“眼耳鼻舌身意”,看他有哪些方面的不一样。“到目前为止,自闭症的诊断都不是靠先进的科技手段,不是通过抽血化验,也不是做磁共振,没有任何科技的手段,靠的是医生的经验。”
郭延庆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的自闭症表现形式“三字经”,很多家长也很熟悉:
与人交,兴趣消;眼神接,凝或飘;自玩耍,分享少;有不足,人参照;于表情,多寥寥。
不主动,少发起;缺搭配,不协调;多工具,少描述;常模仿,常书面;手把手,以身交。
视嗅触,行多异;听过敏,捂耳避;摇转跳,兴奋叫;眼盯手,踮脚走;强同一,变则激;恋细节,迷局部。
不到100个字,几乎囊括了自闭症孩子的各种行为表现,比如对人不感兴趣,与人交往时眼神飘忽,很少主动发起社交互动,难以识别他人手势、表情的意义,喜欢眼睛盯着手、看着天空45度角,嗅闻不该闻的东西等。
这些表现,总结起来,就是两种形式的兴趣偏离:一种叫作缺陷型的偏离,也就是正常小朋友都有兴趣的事物,他没有兴趣;一种是表现型的偏离,也就是兴趣本身的偏离,正常小朋友都没兴趣的事物,他表现出特定的兴趣。
郭延庆说,理解了孩子的问题是兴趣的偏离,不管是缺陷型的,还是表现型的,或者两者兼而有之,都为孩子走向正常化找到了方向,因为兴趣的偏离,是可以通过干预得到改变的。
“自闭症孩子因为上述两种兴趣的偏离,使得家长用常识的方法和他互动,是得不到如常识的期待的回应的”,郭延庆说,自闭症孩子的干预和教育的难题也在这个地方,我们用教普通孩子的那些办法去教孩子,经常教不下去,或者教的效果不好,教不会,不能让孩子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
所以在这时候,机构是重要的,或者说,家长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干预技巧了。机构比家长的常识就多在两个部分,一个是会教,一个是会管。
这两个也是家长必须学会的“套路”。郭延庆建议家长不要听到“套路”就嗤之以鼻,“经过验证,行之有效,这就叫循证依据”。
比如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常识的办法我们可能会说,“宝宝看妈妈,你看妈妈,这里有什么?”如果他不答应、不搭理,我就用各种手段吸引他注意,这是常识,但常识达不到效果。到了机构,受过培训的康复师可能会用另一套方法。
郭延庆也提醒家长,除了学习康复师们“会教”之外,还要去学习康复师们“会管”的能力。“不管是自闭症的孩子,还是正常发展的孩子,都有一些行为是不教自来,不学自会的。比方说发脾气、咬自己,踢别人打别人摔东西。那就要通过管理的能力、手段,让这些行为从有到无,从多到少。”
“所以家长要掌握两个套路,一个是教的套路,一个是管的套路”。郭延庆说,在掌握这两个套路的基础上,家长要有一个会分析的头脑,即面对自闭症孩子有那么多要教的东西,要知道该从哪儿开始教他。
这背后是家长要对孩子的做一个基本的评估,最简单的评估就是你去观察同龄的孩子,了解他当下跟普通的同龄孩子相比缺少哪些能力。哪些部分完不成,哪些短期可以帮助他完成,哪些当下还不能作为目标等等。
郭延庆说,家长学会教的套路,学会管的套路,有会分析评估的头脑,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效率。因为缺陷型偏离和表现型偏离的影响,自闭症孩子本身就被剥夺了一些发展机会,如果干预方向不对,干预方法也没有效率,那可能进一步影响了孩子向正常化发展。
“孩子在机构干预到一定程度,就不能老在机构里呆着了,需要回到正常环境,不然会发现很多孩子在机构表现很优秀,但到了幼儿园不见得就能看、能听、能跟。”郭延庆说,但家长切忌不能只在机构训练,机构帮孩子打好基础后,还是要在日常的生活环境中去适应和教学。
从机构到幼儿园孩子的表现可能断崖式下滑,不是孩子出问题了,而是环境的过渡太大,大到不能支撑他在一个正常环境里像在机构里那样表现。
在机构的一对一的训练当中,孩子是唯一的被关注的对象,如果孩子有困难,康复师会及时发现,并辅助他成功,成功后孩子还会得到及时的口强化甚至物质强化。到了幼儿园,老师不可能有这么多的精力只关注到一个孩子身上。
“影响孩子在正常环境中的适应是两点,一个是能力,一个是状态。”以上幼儿园为例,能力就是老师按教其他小朋友的方式教,他听得懂;状态是老师在讲的时候,他听得进去。而实际情况可能是有的孩子有能力没状态,有的孩子是有状态没能力。
郭延庆说,机构训练的目标,其实也是在能力和状态的两个维度上帮孩子打好基础,让正常环境内的老师给予这个孩子额外多一点点关注,就能让他基本适应。
但实际生活中,很多家长为了这“额外多一点点的关注”,可能走了不少弯路。郭延庆建议家长,不要想着换个人少的幼儿园,而是要把沟通的重点放在老师身上。
“这个老师可能受你的影响,就会对孩子额外关注更多。比方说把孩子安排到离老师比较近的位置,孩子走神的时候,老师就能及时提醒,这是很容易实施的,这样孩子就能慢慢回到正常的轨道上。”
郭延庆提醒家长,当自闭症孩子过渡到正常环境时,不要舍近求远,不要舍易求难,要明白该做的事是什么?是要物色一个老师能受你影响的幼儿园,并尽早和老师进行沟通。
“如果这个老师不能受你影响,私立公立对你的孩子其实影响都是甚微。如果这个老师能受你影响,那一切都好说,有问题也好解决。”
Tips:怎么有效影响老师?
判断老师受家长的影响,有两个标准。
一是老师允许家长每半个月进到现场看半个小时孩子的情况。如果老师实在不愿意答应,我们就退而求其次,一个月至少能够进到现场看半天。
看的时候家长不要动嘴、动手,不要干预孩子,也不要干预老师。课堂上你就是一个观察者、评估者、思考者,看孩子有没有跟着大家一起看、听、跟随,至少达到70%,这样才算是保持正常化发展。
如果孩子只有50%,就需要跟老师努力沟通了,让老师额外再加强对孩子的关注。
家长除了观察孩子以外,还要观察老师,看孩子的问题你发现了,老师有没有同时发现,发现后有没有采取一些措施,有没有给孩子格外的关注?好的老师就会适时的给孩子提醒和辅助。
二是看你不在场的时候,老师怎么样对这个孩子给予的格外关注。平时就要和老师保持沟通和联系,对话要有针对性,不是说“麻烦老师多关照我们孩子”就可以了,这样没有针对性。在孩子上幼儿园前两三个月就要开始物色了,告诉老师孩子的状况,如何对待和辅助孩子,也能给老师减轻很多负担。
很多家长会说“我也跟老师说了,老师还是不允许”,这其实还是工作做得不够,提前物色,充分沟通,多做比选,别嫌麻烦,总能找到投缘的、对谱系孩子教育有理解的老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文章版权归「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本号长期征集线索/稿件,一经采用,稿费从优。提供线索/投稿请联系:leiying@dmhxm.com。
点击拨打大小米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