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一
摘要:石塘镇是至今保存较好的江西古镇,其中仍保留着大部分的传统建筑。文章以江西石塘镇传统古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石塘镇建筑平面变形及组合类型的研究,来探讨传统古镇建筑平面的演变。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梳理、分析了石塘镇传统古镇建筑平面演变,同时以现场测绘建筑为例,分类研究古村内民居建筑、宗祠建筑、商业建筑的平面组合类型,探索建筑的平面布局,进一步丰富了江西古镇及建筑的研究,为其他传统古镇研究提供借鉴方向。
关键词:石塘镇;古镇特征;平面类型;平面演变
铅山县,隶属江西省上饶市,地处武夷山脉北麓,属于赣东北地区。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信江横贯北部,后延伸铅山河、陈坊河等支流。因此,全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石塘自古以来就闻名遐迩,历史上是闽赣交通要道和商业枢纽,是著名的连四纸产地,也是古代江南五大手工业基地之一。
1 村落概况
石塘镇,隶属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图1)。相传南唐之前,镇北有方塘十口,名“十塘”,后谐音为“石塘”。石塘四面环山,素有“武夷山下小苏州”之称,历史上又以造纸业闻名,是“铅山三宝”中连四纸产地,是我国手工业造纸的发祥地,又称“江南纸都”。
图 1 石塘镇航拍(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 村落布局
古镇分布在山川田野之中,发达的自然水路与人工修筑的驿站道路等将其紧密联系,构成一张经济发展网。石塘镇建筑群落依山傍水,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纵深较长,南北向组织,整体呈纺锤形。石塘镇目前仍保存面积约31公顷的古镇区,主要的街道和巷弄保存基本完整,并保存大量住宅、宗祠、商铺等建筑(图2)。
图 2 石塘镇建筑分布(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 建筑平面变形及组合类型
3.1 天井式平面布局
石塘古镇主要以赣派建筑为主,天井式建筑在其中最为著名。天井式建筑的基本平面布局是以天井为中心,组合房间和厅堂,形成一进的单元结构。
3.2 平面布局演变
石塘建筑基本平面单元为一个面阔三间、进深四间的近正方形的平面,并以一个基本平面单元为一进,每一进的平面布局则是以天井为中心。而镇内的许多建筑,或基于功能需求,或基于场地条件,往往在基本平面类型的基础上,通过多单元组合以及置入其他辅助用房等方式,来形成更大的建筑群体,从而满足生活与生产的需求。综上形成了民居建筑平面、商业建筑平面、宗祠建筑平面等多种建筑平面类型(图3)
图 3 基本平面布局演变(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天井周边通常布置上堂、下堂及其他生活居住空间,其中上堂也分为后堂和前厅;下堂可用作门厅使用,当侧面开门时,此时主要功能不再作为门厅空间使用而是作为活动空间使用,出入口的功能则由厢房承担;上下房为卧室,整体平面布局形成环抱式格局,这便是民居建筑的基本平面组成,并随着家族的壮大、居住需求的增加,或纵向或横向,随着天井扩展形成多进式民居建筑。
后由于商业功能的需要,商住一体的衍生型出现了,即民居-商业建筑的复合型,这类商业建筑是在民居建筑的基础上,将前天井扩大,形成一个较大的院落以作为商业功能,而上堂以后的空间依旧保留民居建筑的功能,为自用空间。而在石塘沿河地区,则是完全去除了民居建筑平面的特点,商业建筑由于沿河行列式布置,故整体平面呈长条形,垂直于河道方向纵向生长,平面主要采用无堂式排屋围合天井的模式,天井形态也根据场地变异为纵向天井,形成“前店后宅”的平面布局。
随着家族从简单的居住需求到复杂的祭祀、社交需求的转变,宗祠建筑平面逐渐形成,此时天井类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天井已经推到厅堂之外成为天井院,即以原始天井为基础,扩展成一个更大的中庭,形成天井院,以适应举行宗族集会和祭祀活动的需求,并通过纵向扩展,并设置多重天井,形成层次分明的空间布局,并形成“仪门—享堂—寝堂”的纵向中轴线序列,并根据不同需求在纵向序列上设置戏台或亭子。
随着时间发展,村落建筑因不满足更多功能的使用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衍生,形成更为丰富、独特的空间形制,即在民居建筑、商业建筑、宗祠建筑三类平面基础上,在场地允许的范围内,按需增设纵向或横向的附属房间单位,用作厨房、卫生间、储藏室和卧室等功能使用。这些附属单元通常具有简单的空间和较小的尺度。
3.3 民居建筑平面形态演变
石塘民居基本单元多为“三间五架”的“一明两暗”平面布局,这是一种非常符合江西家庭人口结构的小型民居建筑单元。“三开间一进加半天井”是住宅布局的基本单元,明间为下堂空间、天井空间、前厅空间和后堂空间的序列公共活动空间;次间通常为厢房。前、后两天井设置在纵深轴线上,前天井以“下堂”“上堂”和两侧厢房四向围合,此为“一进”;后天井靠后墙,由后堂和杂房(后房)三向围合,称为“半天井”。因此,整个住宅基本单元通过中门相隔,被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适度开放,后部则较为私密,这是一种吻合家庭生活及社会礼仪的理想平面布局形制。此外,还有一些财力不逮者进行了简化,形成“三开间一进一天井”“三开间前后半天井”“三开间半天井”等类型(图4)。
图 4 江西天井民居基本平面构成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多进深纵向扩展的类型,即基本单元和辅助用房沿纵向轴线进行组合,形成多进天井院落。赖家老宅(图5)是民居建筑纵向扩展的典型代表,其建筑平面是三开间两进两天井右增设附属用房的平面形式,是在“三开间一进一天井”的基础上纵向扩展,基本单元和辅助用房沿纵向轴线进行组合,形成两进天井院落,整体三进三天井,面阔五开间。首进和末进天井是天井院形式,有较大尺度空间,而第二进天井为一个采光亭,天井纵向并列,形成了一条贯穿房屋的主轴线,围绕天井布置厢房、上堂和中堂。同时,为解决功能用房不够的问题,并右侧横向增设排屋用作居住。
图 5 赖家老宅(图片来源:南昌大学建成遗产保护工作室)
当天井式民居无法在纵向继续扩展时,选择垂直中轴线方向编排次轴线。横向扩展的类型,即基本单元平面和辅助用房沿横向轴线进行组合,或在横向把基本单元平面(住宅)连接起来,构成既独立又连通的大宅。胜春号别墅(图6)是石塘民居建筑中横向扩展的典型代表,在“三开间前后半天井”基本平面上,横向把基本单元平面连接起来的一进前后半天井民居建筑,典型布局为两个前后半天井横向并置,并由此形成侧堂。胜春号别墅的建筑入口为较大的入口庭院,穿过前院即可到达正厅,正厅是一个五开间的二层建筑,采用穿斗式木结构,正厅前后均有一个横向的半天井。胜春号别墅通过在正厅的前、后两侧增设半天井以解决取消中心天井而产生的采光通风问题。并在主屋两侧增设两列排屋,均作为卧房使用,用以满足更多家庭成员的居住需要。排屋与主屋均以一南北向的狭长天井相连,作为排水、采光和行走之用。排屋结构形式较为简单,但柱网还是和主屋严格对应。
图 6 胜春号别墅(图片来源:南昌大学建成遗产保护工作室)
3.4 商业建筑平面形态演变
早期商铺多为简易摊位或沿街开门,主要功能是交易。随着经济发展,商铺逐渐向集中、多功能化演变。商业街道的形成带来了商铺平面空间的扩大,并出现了前店后厂的布局。商业建筑平面结构变为长条形,面宽窄而进深大,以适应复杂的生产与销售需求。后期,出现了民居-商业建筑的复合形式,即前店后宅的布局。商业建筑平面结构更加复杂,通常包括前堂、中堂和后院等多区域,同时以天井院划分商业与居住功能。
石塘镇商业建筑可分为沿河分布的长条形单开间商铺和石塘上街兼顾居住和商业贸易功能的商业建筑。石塘上街商铺规模较大,沿用前店后宅的模式,是民居-商业建筑的复合形式。从平面形制上看,石塘上街商铺与当地民居类似,以天井作为建筑的核心,从平面上建筑多为二进和三进,商铺院落对着街道入口,在一进空间中,扩大天井空间形成较大院落作为商业交易或材料生产的场所,即为商用,周围两间厢房为辅助空间,根据不同情况,厢房既能作为商铺的库房,也能作为生活起居的空间,再在基本的形制上,衍生出二进空间作为房屋主人的居住空间,再根据功能的需求,在商铺两侧衍生出更多空间,作为聚餐、库房等功能使用。
查家号原为罗氏家族产业,后由查氏兄弟买下,抓住了纸张发达的风口,经过多年经营成为当时石塘最大的纸号,生产的纸张通往全国各地销售(图7)。
图 7 查家号(图片来源:南昌大学建成遗产保 护工作室)
查家号建筑平面为典型的三进式院落,由民居建筑增加商用功能,形成一种民居-商业建筑复合型。查家号第一进院完全承担了商业功能,由于纸号的商业功能需求,要求建筑有较大的院落空间以供使用,故扩大第一进天井前的空间,形成较大的天井院。第二进院则是查家号内院,为主人自用空间,保留了民居建筑的基本功能。正房与后罩房之间为第三进院,后罩房两侧建造耳房,给当时在此工作的伙计和仆人居住。
随着商铺地理位置的改变,沿河分布的石塘商铺均顺河道紧密排列,形成密集的商铺群(图8)。其店铺商业规模相对较小,面阔一间且不超过4米,进深达15~20米。店铺面向街巷,居住部分直通河岸,便于日常商铺货品运输。居住部分平面形制为无堂式排屋,在横向展开的排屋中并未分化出厅堂,纵向排列并具有纵向长条形天井。石塘沿河分布的商铺大多采用这种形式,且越靠近河流码头的地方越明显。
图 8 沿河商铺平面(图片来源: 南昌大学建成遗产保护工作室)
3.5 宗祠建筑平面形态演变
石塘宗祠较少,其代表性的宗祠为祝氏宗祠(图9)。铅山祝氏一脉在铅山的地位是相对突出的,在铅山,现存保存完好的明清祠宇不超过二十座。而这不到二十座的古建筑有三座便是祝氏宗祠,其中石塘就有两座。石塘宗祠建筑分为祠宅一体式建筑、祠堂、会馆。
图 9 东祝祠堂平面图(图片来源:南昌大学建成遗产保护工作室)
东祝祠堂是在平面演变形式“门-享-亭-寝”的基础上再进行变形,对称式平面布局为“两进二天井三开间”。享堂面阔与进深比在1.56,空间较简单;在寝堂与享堂结合处设有一个室外空间作为过渡,设立凉亭,可以看作寝堂的前序空间,并在凉亭两侧增设两天井,天井长宽比为1:5,起到对空间进行界定并提供联系的作用,室内地坪的高差变化的衔接也发生在这里,与后方单元链接时,地面升高180毫米来不断加强轴线关系,突出寝室空间的重要性。其次,天井也是采光通风的重要位置,用以提供祭祀活动的自然采光需求。寝堂两侧增加排屋,排屋用于办公室和寝室,在寝房中间用砖砌一个高约1米的台阶状砖台来摆放牌位,前设祭台、供桌、祭拜位,以便献供、上香和行礼等祭拜仪式的进行。面阔与进深比在1.37,在两个基础单元中间设置连廊,将享堂和寝堂隔断。不过,因功能空间合用导致界线模糊,东祝祠堂不适合大型祭祀活动的展开。
老祝祠堂为门-戏台-寝的平面演变形式(图10),戏台面阔与进深比为1.42,在横向上,两侧增设排屋作为通向二楼的楼梯公共空间;纵向上,在入口处(戏台的两侧)增设附属用房;内部分寝堂,由于地形狭窄,无法建设大规模祠堂,所以享寝合一,寝堂兼顾享堂功能,形成门厅—寝堂的仪式轴线,打造祭拜祖先举行活动为一体的形式,寝堂为五开间四进的,面阔与进深比为1.48,在寝堂的北面用砖砌一个高约1米的台阶状砖台来摆放牌位,前设祭台、贡桌、祭拜位。其与基础空间连接处设置连廊和长宽比为1:3天井,其为寝堂和戏台连接的过渡,其升高437毫米,寝堂后方增设附属用房。二层则是在基础单元的两侧横向变换,两侧增设排屋和二楼戏台看台,主要用于储藏和休憩。
图 10 老祝祠堂平面图(图片来源:南昌大学建成遗产保 护工作室)
结语
石塘古镇作为赣北地区铅山县所辖众多古镇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古镇,自然风光秀美、人文精神丰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且石塘建筑是典型的天井院式布局代表,基本单元根据建筑功能的不同进行多向组合,发展出了当地丰富多彩的天井院空间。石塘古镇丰富的建筑平面形态演变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积淀下来的,是当地乃至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拥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内涵,对其进行研究能够为下一步石塘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打下基础。
作者:徐佳丽 丁一平 甘露 甘欣磊 马凯
来源:《建筑与文化》2024年第10期
选稿:宋柄燃
编辑:杜佳玲
校对:汪依婷
审订:朱 琪
责编:欧阳莉艳
(由于版面内容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