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德阳频道 薛伟光)1月6日至10日,德阳进入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受到全市民众高度关注。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内容分量十足。回首过去一年,德阳秉持多维融合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民生建设工作,成绩斐然,为构建现代化城市筑牢了坚实基础。

创新服务:筑牢民生保障根基

2024年3月21日,德阳市市民服务中心12345热线平台迎来首个市民开放日活动。20余位热心市民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报名参与其中,他们深入话务团队工作区域,近距离了解工作流程,亲身体验“接线员”角色,并在互动交流环节积极为提升服务质量建言献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3月21日首个“市民开放日”活动场景。图据德阳市委宣传部

市民张锋表示:“以前遇到问题,不知道找哪个部门,现在有了12345热线,一个电话就有回应,而且处理速度特别快,真的方便多了。”

创新设立市民服务中心,是德阳市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架起党委政府联系群众“连心桥”的重要举措。特别是“12345”热线平台,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效率与质量。数据显示,该热线的按时办结率、诉求解决率以及群众满意率均有显著提升。

就业保障方面,德阳市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搭建就业服务平台,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在养老服务领域,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朝着多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在医疗方面,持续推进医保覆盖范围扩大,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市民健康筑牢防线。

全面发展:提升社会事业整体水平

清晨,阳光洒满了大街小巷,也照亮了绵竹市玉马幼儿园和天河幼儿园的大门。这两所新建的幼儿园在朝霞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温馨。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它们顺利通过竣工验收,于2024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以前我们为了孩子上幼儿园的事情真是愁坏了,现在好了,家门口就有了这么好的幼儿园,真是方便又放心。”市民王倩感慨道。

这正是德阳市在教育领域推进民生实事的缩影。据《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德阳全市新(改)建中小学和幼儿园15所,通过积极推动20所头雁名校、47个优质教育集团建设,完成10所农村初中撤并工作,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均衡发展。德阳市劳模工匠学院的成立,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搭建了重要平台,高校在校生人数新增2.1万人,这表明德阳高等教育正在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医疗卫生事业同样成就显著。德阳市疾控中心成功创建“三甲”,这标志着疾病防控能力的提升。德阳第五代医院、德阳市精神卫生福利单位的竣工完善了医疗服务体系;绵竹、中江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验收,实现全省率先健康县(市、区)市域全覆盖,有力推动了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升了全民健康水平。

文化体育方面也表现出色。央视春节戏曲晚会、第四届四川省文创大会的高水平承办,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影响力;2024德阳半程马拉松、中国龙舟公开赛、第十五届德阳灯会等活动的成功举办,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德阳健儿在巴黎奥运会上勇夺3枚银牌,创造历史最佳成绩;德阳市杂技团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彰显了德阳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德阳半程马拉松现场。图据德阳市委宣传部

​守护生态:优化市民生活环境

如今的射水河清澈见底、波光粼粼,两岸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这里不仅成为了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以前这条河又脏又臭,现在变得这么漂亮真是太好了!”市民刘翔赞叹道。这正是德阳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推进民生实事的真实写照。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德阳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有所增加,综合指数在全国重点城市中的排名大幅上升。水环境治理方面,完成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任务,14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河湖长制考核在全省名列前茅。

2024年,射水河入选国家级幸福河湖建设项目,罗江入选全省乡村水务建设县成为水环境治理的典范。

同时,德阳市积极推动绿色发展,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1.6%,什邡入选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防控风险:稳固市民生活安全防线

安全生产方面,德阳市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统筹道路交通、食品安全、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旱等重点领域的安全工作。据《政府工作》报告显示,通过加强监管执法、隐患排查治理等措施,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有所下降。

在风险防控方面,德阳市有效管控金融风险和政府性债务风险,确保经济稳定运行。法治建设不断推进,新增省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3个,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728件,为群众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平安德阳”建设稳步推进,刑事、治安案件分别下降27.9%、8.3%,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展望未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德阳市将继续致力于保障民生增进福祉、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在就业方面,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新增城镇就业4.3万人以上,通过多种措施确保用工满足率达90%以上,同时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在社会保障方面,健全多层次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等一系列工作。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从教育、医疗到文化体育等多方面作出规划建设,不断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