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1月9日,太原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该市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自2024年5月实地调查启动以来,完成三普文物复核1400余处,达成了复核率60%的年度普查工作目标;征集汇总新发现文物线索40余条,其中30处已完成实地核查登记。”太原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红敏介绍到。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十四五”期间最大规模的文物保护行动。作为文物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的太原市高度重视,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印发专项通知,22个市直有关单位参与,落实普查经费约150万元,为普查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自2008年第三次文物普查以来,社会各界对文物的关注和认识有很大提升,文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部分位于山野、较为隐蔽的文物逐渐被发现。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太原市文物局副局长(挂职)高振华介绍道:“在普查中,我们发挥群众力量,向公众征集文物线索;通过与工信、住建、水务、农业农村、商务、文旅、园林等相关部门协同配合,收集相关文物线索;在实地调查中通过对周边居民、单位的走访询问,获取并核实新发现文物线索。坚持‘应普尽普,应保尽保’深入、全面地开展普查。”
在开展普查实地调查以来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太原市已经完成了30处新发现文物线索的实地调查,其中万柏林区磺厂石窟,经专家现场勘察,初步判断为北魏时期,为目前已知太原市范围内开凿时间最早的石窟。据高振华讲:“石窟位于万柏林区磺厂村以南土坡顶上,处于太原西山主峰石千峰的北麓。石窟开凿在一巨石上,坐北朝南,窟外两侧尚有未开完的小龛9处,窟内平面呈长方形,平顶微弧,三壁三龛。石窟三壁主尊均有明显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风格,符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特别是迁洛后石窟造像艺术汉化趋势,多采用南朝士大夫服饰形式雕凿。石窟右壁(西壁)为倚坐弥勒像,亦是北魏后期题材。壁面左上角和右上角刻有两处题记,右上角自左往右可见‘延昌三年八月十五日’等字样。”
据了解,磺厂石窟时代特征鲜明,信息明确,具有重要文物和学术价值。磺厂石窟的发现,拓展了考古界对太原西山石窟地域丰富性的认识,或为山西石窟寺研究提供了最新时间坐标。
此外,古交市岔口风则峁遗址、迎泽区“小双塔”——永祚寺住持砖墓塔、杏花岭区镇远桥遗址等重要的新发现文物进一步完善了太原市文物谱系、填补了部分文物资源的空白,为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实物佐证,也为该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打下基础。
据悉,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将从2023年11月持续至2026年6月,共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普查实地调查阶段截至2025年5月。目前,太原市已完成了60%以上的三普登记文物复核工作。对于下一步工作,任红敏表示:“我们将坚持数量与质量齐头并进,组织各普查队伍做好调查、登记;将对实地调查阶段采集的数据进行逐级、逐一审核,对属于不可移动文物的历史遗存进行依法认定,建立太原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进一步健全太原市文物资源资产动态管理机制;同时还将充分借助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全方位开展普查宣传,全力推动太原市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姚荃茂)